馮艷
建于1946年的朝陽小學,至今已70多歲了。但是它又很年輕,因為2014年9月,它搬遷到新校址,成了一所面向未來的科技校園。校園里面有STEAM空間、比特實驗室、VR教室、地震科普氣象館、創(chuàng)客+長廊等多個科創(chuàng)場景課程。
我暢想,2035年的學校,應當處處是“玩具”,處處是“游戲”,把“坐中學”變成“做中學”,讓學習游戲化,學校成為能讓孩子們“玩上癮”的“科閱”園子。所謂“科閱”,就是科技與閱讀的融合。而這個“科閱”園子,和現(xiàn)在校園最大的不同就是實現(xiàn)“通話”。
1.手機“通話”
讓每個學科成為一個“手機”,讓彼此移動、聯(lián)通起來,實現(xiàn)學科間的整合。
2.語音“通話”
讓“聲音”傳播到校園外面,實現(xiàn)和時代、社會的“通話”。設計的游戲化學習場景都是和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
3.視頻“通話”
不僅是家長,任何一位關注了學校公眾號平臺的人,都可以通過“現(xiàn)場直播”,看到場景教學中孩子們在各功能室的“游玩”。
所以,我認為只有“通話”才能真正改變教育,未來的學校,是應該從互聯(lián)網(wǎng)、物聯(lián)網(wǎng)的現(xiàn)狀下,思考“教聯(lián)網(wǎng)”的問題了。
“螞蟻城堡”
縱橫交錯的塑料管、形狀各異的“房間”、來回穿梭的螞蟻,這是由老師自制的教具——螞蟻城堡。這本來僅僅是一個為了參加比賽而制作的科學課教具;沒想到,卻引發(fā)了孩子們的強烈好奇。
有的孩子拿著本子去寫觀察日記,一寫就是十多天。螞蟻每天會長多大?為什么有的螞蟻喜歡發(fā)呆?這里的螞蟻真的和《昆蟲記》中記錄的一樣嗎?這一連串日記中的內容,不正是和語文學科的“通話”嗎?
有的孩子拿著放大鏡看螞蟻抱團“搬家”,體會團結的力量,看著小小的螞蟻聚合一起,釋放無窮能量。這些螞蟻們的現(xiàn)場教學,不正是和品德學科的“通話”嗎?
有的孩子帶著畫筆去畫螞蟻各種狀態(tài)下的樣子——吃飯、走路、聊天、挖洞……孩子筆下活靈活現(xiàn)的線條,不正是和美術學科的“通話”嗎?
“螞蟻城堡”瞬間就“活”了,成為了朝小孩子們最喜歡的“寵物”,也是他們獨一無二、別具匠心的玩具。無意間,實現(xiàn)了各種學科間的“通話”。還記得那個觀察螞蟻搬家的孩子曾告訴我,幾次看到螞蟻搬家,都是下雨前夕,原來書上那句 “螞蟻搬家要下雨” 的諺語是真的。你看,這不正是和生活的“通話”嗎?
一個螞蟻城堡,就這樣連接了學科之間、校園內外的通話。
“雙卡雙待”
為學校校本課程“陽光課程”體系繼續(xù)賦能,我們采用“雙卡雙待”的方式,全面推進“科閱”項目式學習。
卡1:聯(lián)通卡 無窮期待
在現(xiàn)有的場景課程中,聯(lián)通游戲化的方式。如“定點彩蛋”“神秘任務”“首充翻倍”“里程碑解鎖”“積分紅包雨”等隨機獎勵,讓孩子在每周一次的校本課程中,都充滿無限的期待,最大化地汲取陽光課程營養(yǎng)。
卡2:移動卡 特別優(yōu)待
利用教學樓轉角的開放式空間,增設“玩轉科學小實驗”“樂玩科創(chuàng)手工坊”“好玩的圖書甜品屋”等多個“可移動式”玩具場景課程。陽光課程中的每位孩子就是如此被特別優(yōu)待的。我們還根據(jù)每個月的不同主題、不同年段特點、不同課程實施的方式,讓場景課程變起來,走起來,動起來。
這樣一來,孩子們在學校的時間再也不會覺得枯燥,他們在濃郁的游戲氛圍里,增強學習“黏度”,分泌更豐富的“多巴胺”。
我想,只有在課程框架上不斷完善,在課程設計上不斷燃趣,才有可能建造一座在科創(chuàng)中靈動閱讀、在閱讀中激活科創(chuàng)的未來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