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青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幼兒教育依然是現(xiàn)代教育過程中最基礎的學習部分,而語言教學和幼兒的自理能力作為幼兒教育過程中的主要內(nèi)容,幼兒園也需要在各個方面上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學習和運用能力。我們都知道,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會讓初入學的小班幼兒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讓自己的思考能力可以有所變化。在整個幼兒園的學習過程中,老師要讓幼兒在輕松有趣的環(huán)境下對自己的感官進行刺激,也會逐漸在這個聽的過程中讓孩子提高對知識的好奇心。
關鍵詞:兒歌教育;小班幼兒;自理能力;學習習慣;教師行為
中圖分類號:X -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1578( 2019) 08 - 0017 - 01
引言:近年來,幼兒園慢慢對幼兒的養(yǎng)成教育做了深度的研究。而那些適合幼兒理解的兒歌給我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感染力也是比較大的,并且可以讓幼兒們通過了解對故事發(fā)生的情景、過程來得到更好的知識網(wǎng)絡,從而很好地開闊幼兒的視野以及增強幼兒的傾聽及表達能力。老師可以運用一些方法來讓兒歌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從而有效地提高幼兒的語言學習能力和自理能力。本文對在幼兒教學階段的兒歌有效運用做出了一些分析。
1.運用兒歌創(chuàng)造輕松的環(huán)境、促使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處于學齡期的孩子總是對自己父母有著深度的依戀,對幼兒園總是表現(xiàn)出不愿意接近別人的情緒。面對這樣的普遍現(xiàn)狀,幼兒老師要努力的創(chuàng)造出一個寬松舒適的教學環(huán)境,讓幼兒可以在不斷體驗生活熟悉感的同時快樂地學習、開心地成長。在念朗朗上口的兒歌過程中慢慢的提高自己對這個社會的認知。小班幼兒作為幼兒教育的最基礎部分,幼兒園更要做出一些恰當?shù)呐e措。例如,大多數(shù)孩子在孩童時期都比較喜歡玩水,剛穿的衣服變得濕透都是一些極為常見的情況,有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都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讓孩子們認真洗手,講究衛(wèi)生。老師反復地說和教在有些時候反而會讓小孩子們厭煩,產(chǎn)生叛逆心理,這樣的教學效果反而適得其反。老師可以采取一些兒歌的形式,將洗手、按時休息、認真聽講、團結同學這些簡單又重要的道理加入孩子容易接受的兒歌中,讓孩子們更好地懂得一些道理,并運用在實際行動中。老師在面對一些孩子一開始不聽話的行為時,要多加引導和指導,用耐心讓兒歌被孩子們所接受,并且老師可以在一邊示范一邊表揚的過程中讓幼兒更加正確地掌握一些自理能力要領。讓幼兒建立一些積極向上的行為,不僅可以讓孩子們懂得這些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也可以讓孩子從小受到一些好的基礎教育,得到更好的行為教育和自我發(fā)展。
2.圍繞日常生活滲透兒歌、家園配合促進孩童發(fā)展
生活是我們長大的良師益友,而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所以,在幼兒的成長初期,老師所管理的校園生活和家長所營造的幸福生活都是特別重要的。家校聯(lián)盟共同協(xié)作,來讓孩子們更多的體會到生活帶來的歡樂和自理的重要性及趣味性。例如上課需要坐端正認真聽講,通過兒歌中所含有的歌詞讓幼兒們養(yǎng)成安靜聽講、上課認真學習的好習慣。在這個教學活動中引導幼兒通過一些有趣的兒歌,將這些淺顯易懂的歌詞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來有效地提高課堂中幼兒的課堂參與度,這也可以實現(xiàn)幼兒在語言教學趣味性與和學會自理方面進行統(tǒng)一。在小班幼兒的教學過程中,老師給幼兒構建出一個合理、有趣的想象空間,能夠有效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的語言知識已經(jīng)獲得了一定的積累,增加幼兒上課時的注意力和學習的自理能力。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時,老師可以通過表述故事和運用一些兒歌來表達出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刻意義,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會讓幼兒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進行聽講,并且在課后可以得到自己的深刻理解,讓自己得到一個心靈上的溝通。良好的上課姿態(tài)和學習態(tài)度都是在小班幼兒學習時老師需要著重注意的部分,讓孩子可以在休閑的學習過程中逐漸自主學習,鍛煉自己的自理能力。同時,兒歌背后的故事也為幼兒創(chuàng)建了良好的課堂、搭建了良好的溝通環(huán)境,讓幼兒的語言學習變得更加具體,讓幼兒更加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也增強了自己的自理能力。
3.增強文明禮儀的教育現(xiàn)象、豐富幼兒的動手能力
小班幼兒初入幼兒園時,孩子們的自理能力不是特別好,所以總會出現(xiàn)起床時需要老師幫助系鞋帶,吃飯時需要老師喂飯等等的現(xiàn)象發(fā)生。但是老師可以用起床歌和晚安曲來讓孩子們走進一個情景中,讓孩子們慢慢懂得一些簡單的行為道理。例如,午睡時間自己脫下來的衣服應該放整齊,不可以扔在其他小朋友的床上;吃飯時,不要浪費自己的食物。在課堂上,老師也可以讓孩子們用“我想”,“我會”這樣的開頭造一些句子,用孩子們自己造的句子加一些曲調(diào)組成一首動聽的兒歌,讓孩子們慢慢在積極向上和自己對自己的期望中逐漸成長。例如在我們的歌曲表達的傳統(tǒng)美德“幫助他人就是幫助我們自己”這些背景中,老師可以讓孩子們在自己可以做到的范圍內(nèi),幫助他人,獲得幫助過后的喜悅和滿足感。在生活瑣事和學習過程中,讓孩子慢慢懂得文明禮儀,逐漸可以擺脫父母的幫助,不再依戀自己的家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加強在幼兒在學習初期的動手能力。
4.結語
總而言之,老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用一些技巧讓兒歌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讓幼兒了解更多的有趣又有用的故事等等。通過兒哥來更好地讓小班幼兒學到知識和文明禮儀,更好地規(guī)范自己的幼兒生活。培養(yǎng)幼兒在學校的自理能力和行為衛(wèi)生好的習慣養(yǎng)成,都是為了讓幼兒在未來更加獨立,老師和家長也需要對孩子們寄予厚望,對孩子多鼓勵、少批評,讓孩子們有充足的自信心去面對成長過程中的磨難,付出自己的行動去充實自己,慢慢成為一個完善自我又時刻充滿活力的孩子。
參考文獻:
[1]趙朕博,楊小燕.加強民族文化精神教育,努力培養(yǎng)幼兒獨立性[J].考試周刊,2014( 06).
[2] 許亞云.妙用游戲培養(yǎng)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J].山西教育(幼教),2015,01:47 - 48.
[3] 孫華.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叭:105 - 106.
[4]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編.陳鶴琴論幼兒教育,北京出版社,1984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