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雄
1994年6月21日,中共江蘇省委收到一封關于鄧斌非法集資的舉報信。鄧斌以簽訂合作經營等為名,以年利率60%的高利為誘餌,非法集資32億余元。1995年11月13日,無錫市中級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被告人鄧斌犯受賄罪、貪污罪、投機倒把罪、挪用公款罪、行賄罪,數罪并罰,決定執(zhí)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1995年11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對鄧斌執(zhí)行死刑。
據銀保監(jiān)會網站9月5日消息,2019年上半年全國新立非法集資案件2978起,同比上升18.5%;涉案金額2204.5億元,同比增長128.8%。國家非法金融活動風險防控平臺加快開發(fā)建設,已對12個重點地區(qū)200余家高風險機構進行全面體檢掃描。動輒涉案金額數十億元,非法集資危害深遠,以致現在還有很多人對25年前新中國成立以后最大的非法集資案——無錫鄧斌非法集資案難以忘記。
鄧斌原本是江蘇省無錫縣(2000年改設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qū))某街道的一位普通的老太太。然而,20世紀90年代初,她卻憑其巧舌如簧和強烈的金錢欲望,借助于一系列官員作為她的“吹鼓手”,將集資游戲玩得爐火純青,先后從全國13個省市的380多個單位,非法集資32億元。據查,鄧斌非法集資案,直接涉案人員有273人,其中地廳級以上干部50人
曾經參與制訂過突破鄧斌的審訊方案的江蘇省檢察院原反貪局副局長魏善君曾說過:“別看鄧斌現在那副喪家犬的模樣,其實她很會迷惑人,很會給自己罩上光環(huán)。她謊報經營利潤,多交370萬稅金,她耗資91萬元邀請黨政領導干部及其家屬分三批出國旅游;她花費850多萬元向黨政機關、社會團體慷慨贊助;她花70萬元競爭拍回一名大學生的科技成果,然后束之高閣;她出手10萬元為秘書陳怡捧回一項‘無錫小姐的桂冠;她捐資15萬元為開元寺鑄鐘;她撒出30萬元為吳文化公園建閣。她為掩蓋非法集資的真實面目,串通不法港商將非法集資款人民幣兌換成1818萬美元,由北京興隆公司匯給香港友和貿易公司和香港華利公司,再由這兩家公司匯至新興公司1223.58萬元,辦了28家假合資企業(yè),并以此大吹大擂,做足了文章,為自己罩上美麗耀眼的光環(huán)?!?h3>東窗事發(fā)
歷史將記住這一天:1994年6月21日,一個極普通的日子。這一天,一封署名“江陰市深受其害的單位”關于鄧斌非法集資達10個多億元的舉報信送到了江蘇省委。一個震驚中外的非法集資大案就此東窗事發(fā)!一場排山倒海的反腐敗風暴即將呼嘯而起!
7月28日,鄧斌被公安機關“監(jiān)護”起來,她是在深圳畏罪自殺未遂于7月28日潛回無錫,已買好29日飛往武漢機票的間隙落入法網的。
8月1日,中紀委在北京牽頭召開由中紀委、國務院辦公廳、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財政部等十幾個部門領導參加的,關于查處鄧斌非法集資案第一次高層協(xié)調會議。
同日,江蘇省檢察院檢察長張品華發(fā)出徹底查處鄧案的動員令。省、市、縣(區(qū))三級檢察機關進入了“一級戰(zhàn)備”狀態(tài)。
8月6日,無錫市檢察機關以玩忽職守罪對鄧斌立案偵查并決定逮捕。
隨后,新興公司財務部經理張益明、辦公室副主任唐鴻順、業(yè)務部副主任肖友、總經理助理汪浩、秘書陳怡、車隊隊長王輝相繼落網,新興公司非法集資的干將們被一網打盡!
從7月份起,無錫市檢察機關在王立人檢察長帶領下抽調300多名檢察干警,全力以赴,投入破案……一場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非法集資案的偵破工作,從此拉開大幕!
1994年9月5日晚,北京。腰疼發(fā)作的張益明一邊在等著韓萬隆替他買藥,一邊還在篡改賬目,被公安檢察干警抓獲,他脫口而出:“你們來得好快呀!”同時同地,駕車買藥返回的韓萬隆,被公安檢察干警捉拿歸案……
新興公司案件的查處是“通了天的”。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多頭緒、多環(huán)節(jié)、多層次、多區(qū)域的特大案件,涉及人員多,群案串案多,查處難度極大;因案觸及官辦公司、領導干部、政法干部等復雜的背景,給檢察院的查處工作增加了阻力。
據悉,時年58歲的原新興公司總經理鄧斌在1989年8月至1994年7月擔任新興公司總經理、深圳中光實業(yè)總公司總經理助理等職務期間,為牟取非法利益,在被告人韓萬隆等人的支持下,用上述企業(yè)名義,借合作經營“一次性注射器”“醫(yī)用乳膠手套”之名,以月息5%至10%的高利為誘餌,在無錫等地大肆進行非法集資活動,集資總額高達人民幣32億元,涉及12個省、市的368個出資單位和31名個人,造成經濟損失12億余元。
案發(fā)后經有關部門組織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清退、追討,仍造成1.8億余元的經濟損失。另外,鄧斌在非法集資過程中,利用職務便利收受投資單位或個人賄賂款物計人民幣94.2萬余元、港幣10.1萬余元、美元5400元;侵吞公款人民幣28萬余元;挪用公款人民幣12萬元;為牟取單位非法利益,向李敏(另案處理)、韓萬隆等人行賄人民幣6.44萬元、港幣25萬元、美元6400元。
原北京興隆公司副總經理韓萬隆在1990年6月至1994年7月期間,作為新興公司上級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明知鄧斌領導的新興公司非法集資,不僅不予以制止,反而和李明一起積極支持、參與非法集資活動,為鄧斌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并從中收受鄧斌等人賄賂的人民幣5.36萬元、港幣12.6萬元、美元200元。
原無錫縣電子工業(yè)公司出納會計姚靜漪在1992年至1993年期間,為牟取個人非法利益,先后組織、介紹無錫縣南輝物資公司等單位的資金到新興公司非法集資27起,集資總額人民幣1.157億元。姚靜漪采取與出資單位利息分成、提取利息差等手段,個人非法獲利人民幣1240余萬元,并先后向鄧斌等人行賄人民幣44.27萬元。
原江陰市虹澄物資公司、新協(xié)物資貿易公司經理黃桂芬在1990年11月至1994年7月期間,為牟取非法利益,先后介紹江蘇省江陰市靈旭物資公司等單位和個人的資金到新興公司非法集資40起,集資總額人民幣1.047億元。黃桂芬采取提取利息差的方法,個人非法獲利人民幣494.74萬元。此外,黃桂芬還接受他人賄賂人民幣6.52萬元,侵占本公司集資獲利款人民幣424.8萬元;向鄧斌行賄人民幣4萬元。
現年59歲的金惠珍在1992年10月至1993年6月期間,為牟取個人非法利益,采用向金融機構貸款或低息借貸的方式,組織資金到新興公司非法集資7起,集資總額人民幣1876萬元,個人非法獲利人民幣99.99萬元。
原廣東深圳市華江服裝工業(yè)公司貿易部會計戴寶珍在1992年4月至1993年6月期間,為牟取個人非法利益,先后組織、介紹江蘇省江陰市多種經營服務公司等單位到新興公司非法集資6起,集資總額人民幣1462.5萬元。戴寶珍采取利息分成和提取利息差等方式,個人非法獲利人民幣53.25萬元。
1995年11月13日,江蘇省無錫市中級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鄧斌犯受賄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犯貪污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作為單位犯罪的主管和直接責任人員,犯投機倒把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犯挪用公款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犯行賄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決定執(zhí)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韓萬隆作為單位犯罪的主管和直接責任人員,犯投機倒把罪判處有期徒刑6年,剝奪政治權利1年;犯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決定執(zhí)行有期徒刑20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姚靜漪犯投機倒把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犯行賄罪判處有期徒刑12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決定執(zhí)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黃桂芬犯投機倒把罪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犯侵占罪,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犯商業(yè)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犯行賄罪判處有期徒刑2年;決定執(zhí)行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金惠珍犯投機倒把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戴寶珍犯投機倒把罪判處有期徒刑4年。
宣判后,鄧斌等6人不服,均提出上訴。1995年11月24日,江蘇省高級法院二審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并對鄧斌、姚靜漪的死刑判決,依法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
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復核認為:一、二審法院認定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定罪準確,量刑適當,審判程序合法。依照刑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關于懲治貪污罪賄賂罪的補充規(guī)定》《關于懲治違反公司法的犯罪的決定》的規(guī)定,裁定核準鄧斌、姚靜漪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1995年11月29日上午,江蘇省無錫市中級法院在當地執(zhí)行了對鄧斌、姚靜漪的死刑。韓萬隆、黃桂芬、金惠珍、戴寶珍4名罪犯將交付勞改部門執(zhí)行刑罰。另外,有關法院還受理了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的與新興公司非法集資案有關的投機倒把、貪污、受賄等案件36件。涉案的38名被告人,都已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
鄧斌案是在我國剛剛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出現的新類型的特大經濟犯罪案件。案情披露后震驚了全國,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關注。此案的審理,對促使國家金融管理制度更加嚴密,對促進立法部門加大懲處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新型犯罪行為,特別是對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罪名的研究和設立,起到了推動作用。
鄧斌等人開展非法集資活動之時,正值全國經濟的高潮。他們拋出高利率、短周期的集資把戲,使許多投資者忍受不住高額利潤的誘惑和刺激,蜂擁而至,使鄧斌等人短期內聚集大量資金。本案發(fā)生較早,當時尚缺乏認定的依據和經驗,案件自身有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具有較強的蒙蔽性。當時我國刑法尚沒有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罪名。
1993年,國務院發(fā)出《關于堅決制止亂集資和加強債券發(fā)行管理的通知》,規(guī)定任何地區(qū)部門企事業(yè)單位和個人,一律不準在國務院有關規(guī)定之外以各種名義亂集資。1995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金融方面的法律,其中,《關于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犯罪的決定》正式確定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