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貫太郎起初是一位軍官,他因做事雷厲風行,且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魚雷擊沉主力艦的人,因而聲名遠揚,令人畏懼,因此任海軍軍令部長。1936年,鈴木貫太郎經(jīng)歷了“二·二六事件”兵變,身負重傷而不得不辭職,4年后,任樞密院副議長,進入政界。
面對敵情,在于分秒必爭的果斷決策,而一名政治家,則需要三思而后行的冷靜,以及豐富的語言交流技巧,才能在解決事情上游刃有余。可能因此,鈴木貫太郎慢慢收斂了性子,習慣說話小心謹慎,有時必要的用詞含糊而便于周旋。
短短8年,鈴木貫太郎從議長升為內(nèi)閣總理大臣。1945年4月,日本二戰(zhàn)戰(zhàn)敗已成為事實,鈴木貫太郎為二戰(zhàn)投降的事情不停地奔忙。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簽署《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接受,并在近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如此重大的事件,第二天,鈴木貫太郎便主持會議,討論是否接受協(xié)議,當天兩方爭執(zhí)不下,并沒有結(jié)果,但無奈第二天需召開記者會。
在會上,鈴木貫太郎表態(tài),對《波茨坦公告》并不予以回應(yīng),等待蘇聯(lián)和盟國的回復(fù)。本以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拖延之策,然而,由于政客的一貫作風,鈴木貫太郎用了“黙殺”一詞,在日本,“黙殺”可以理解“置之不理”“忽略”“不理睬”“拒絕”等多種含義。然而,日本同盟社并沒有理解首相的真正意圖,將“黙殺”翻譯成了“忽略”,美聯(lián)社則將其翻譯成了“拒絕”。美、英、中一致認為日本拒絕了《波茨坦公告》,態(tài)度堅定,頑抗到底。美國以此為直接理由,于8月6日、9日先后向廣島、長崎市投下了原子彈。
一種職業(yè)習慣和素養(yǎng),可以讓人平步青云,也可以成為致命的絆腳石。由于習慣,鈴木貫太郎用錯了一詞,兩座城被夷為平地。
(編輯/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