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百姓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從古代讀書人渴望擁有的一方簡樸上佳的端硯,到風格造型日益豐富,紋飾更為生動多元的收藏精品,而今,端硯文化傳播越來越廣,衍生產業(yè)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接地氣。端硯,這一享譽盛名的古老產業(yè),在傳承與重生中,正在面臨著新的創(chuàng)新和挑戰(zhàn)。
“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痹姼杷灍o他,四大名硯之首——端硯也。
產于廣東肇慶的端硯 ,是中國四大名硯之首,歷史悠久,石質優(yōu)良,雕刻精美,滿譽天下。作為文化重要紐帶的端硯,這一古老產業(yè)的傳承和重生,正在不斷摸索與創(chuàng)新。
漫步在“中國硯村”——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qū)白石村,全村占地約3.8萬平方米,世代以硯為耕,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在農業(yè)合作社的年代,不同于周邊村子種田勞作,白石村內有幾個生產隊專門做端硯,村民們按件計算工分?,F(xiàn)在的白石村90%以上家庭從事制硯,規(guī)模較大的制硯作坊超過50家。
寬敞古樸的文化特色商業(yè)街上,端硯大師工作坊、拍賣鑒定中心、端硯展銷門店鱗次櫛比。走鄉(xiāng)串巷間,《小康》記者發(fā)現(xiàn),這里家家戶戶幾乎都以端硯為生,從事著采集、雕刻、運輸、銷售等相關產業(yè)鏈工作,屋前堂內都能看到不少刻硯操作臺和現(xiàn)代電工設備。
白石村高手輩出、大師集聚。對于土生土長、秉承古法、不斷創(chuàng)新的梁佩陽來說,回顧往昔總是感慨萬分。
上世紀80年代初,梁佩陽繼承祖業(yè)開始制硯生涯。在他的紫云天工端硯藝術館,館內擺滿著形態(tài)各異、巧奪天工的硯臺。順著館內樓梯往上走,墻上掛著梁佩陽從事端硯行業(yè)不同階段的“歲月記憶”。
從17歲高中畢業(yè)后弓著身子在麻仔坑洞內采挖硯石,到挑著擔“跑江湖”全國各地推廣端硯文化;從1982年開設“大德利端硯廠”培養(yǎng)專業(yè)技師,再到日本舉辦“中國文房四寶端硯展”;從被授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獲頒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再到《紫光閣慶豐硯》被國務院辦公廳選用……梁佩陽的整個“端硯人生”見證著這個古老產業(yè)的傳承和發(fā)展。
和梁佩陽一樣,改革開放之后的1978年,端州區(qū)端硯協(xié)會副會長李社洪同樣有著跟隨父親“跑江湖”的難忘經歷?!澳菚r我已經上北京了,白石村不少人開始在北京開店銷售硯臺,端硯也從以前的國營廠定制轉變?yōu)槭袌錾唐??!崩钌绾檎f,端硯在國際市場很受歡迎,日本領事館每年都會來他的店里兩三趟購買端硯。小平同志當年去訪問日本時,還把端硯作為國禮相送。
“端硯雖已久負盛名,我們依然要提高自己產品的質量,豐富它的文化內涵,選料要精,要有故事可讀?!绷号尻栒f,他希望自己作品的能有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感覺?!胺旁谀抢?,可以讓客戶過目不忘,能夠把他感動?!?/p>
不同于以往挑著擔揣著硯“跑江湖”,梁佩陽現(xiàn)今更為注重端硯文化的傳播和推廣,他在北京開了三家工作室,日常忙于參加各類相關展覽會和推介活動?!案阒v座講故事,推介我們的端硯文化。地方特色的文化產物是富有魅力的,很多人過來聽,這群體當中很多就是潛在客戶?!?h3>從方正“小硯臺”到多樣衍生品
武人愛劍,文人賞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的端硯,有著“呵氣成墨”及“隆冬極寒,他硯常冰,而水巖獨否”的佳話流傳,明清以來作為貢品更是盛行。
問世之初,端硯只是研磨工具,以后才逐漸成為一種使用與欣賞相結合的工藝美術品?!岸顺庍@一藝術品,是看它的實際品質,外加雕刻藝術?!崩钌绾檎f,端硯最重要的是石質,“比如老坑石,石中精品,就像嬰兒的肌膚,剛剝的雞蛋,柔嫩細膩?!?/p>
而雕刻藝術則是“因材施藝”,在石頭上做文章,升華石頭的價值。白石村中,刻硯高手云集,各家都有世代相傳的絕技。程、羅、蔡、郭、梁、李幾大家族各有所長,或擅長山水,或龍鳳,或花鳥,或人物。在梁佩陽的端硯藝術館,記者留意到,每一方硯臺都在表達著不同故事,營造著獨特意境。除了梁佩陽最擅長的龍雕、人物畫嫻熟老辣、栩栩如生,工筆花鳥、亭蘭樓閣、蠅頭小楷也有點綴其中,生動活潑。
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各個家族各個門派的雕刻風格逐漸融會貫通,端硯制作技藝再次邁入新階段。加上宮廷風、海派等諸多外來風格的浸入,端硯的造型更為多姿多彩,圖案更加豐富生動。
中國制硯藝術大師、古硯鑒定專家柳新祥便是這一“集大成”的代表。
在柳新祥端硯藝術館,門口即是一尊直徑210厘米,高95厘米,重約7噸的宋坑石料鼓形·龍騰盛世硯,祥龍游走鼓身,獅首銜環(huán)兩側,雕刻精細,氣勢磅礴。2013年,此硯榮獲吉尼斯扛旗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鼓形端硯”,也是中國硯雕歷史上以“鼓”為造型的端硯。
鼓硯作者柳新祥如今已逾花甲。七十年代初,柳新祥師從名師學木、石雕工藝,后應聘于北京 “中國硯文化研究所”,專業(yè)從事我國歷代古硯、名家藏硯、“宮廷御用硯”修復、仿制和研究工作。
“在北京不可避免會碰到肇慶的端硯,愛不釋手,很想到發(fā)源地看一看?!睓C緣巧合,1983年,柳新祥來到肇慶從事端硯設計制作及古硯鑒定工作至今。他也將粗獷霸氣、嚴謹對稱的宮廷硯雕風帶進肇慶,凡是他制作的硯臺總是大賣,備受日韓市場的喜愛。
隨著端硯文化傳播越來越廣,現(xiàn)今的端硯衍生產業(yè)越來越豐富和接地氣。在李社洪的泓硯齋,記者看到不同坑洞的端硯及各種衍生品,比如茶盤、魚缸、工藝擺件等?!拔覀儸F(xiàn)在也要以市場為導向,順應市場需求,把實用的東西做成精品,還可私人定制。”
和中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端硯這一古老產業(yè)如何延續(xù)發(fā)展下去面臨諸多現(xiàn)實問題。這其中就有資源保護、人才培養(yǎng)、市場拓展等方面問題。
“端硯石是大自然賜予的不可再生資源,坑石手工已經開采了1300多年,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了,一年的開采量相當于以前100多年的開采量,老坑近30年來的開采總量是唐代至清代開采總量的近100倍”。2000年,梁佩陽寫下了《保護端硯石資源,加快發(fā)展端硯業(yè),發(fā)揮端硯在肇慶旅游經濟的重要作用》的提案,呼吁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重視對端硯石資源的保護。
“很快,政府就封坑了?!?000年,端硯被列入“保護性稀有礦產”名錄。2003年,肇慶市為消除非法開采,全面“封坑”,五六十個出產端硯的主要礦坑被封上了洞口。從此,端硯進入“純庫存加工”時代。
“端硯制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制作面臨后繼乏人的現(xiàn)狀。梁佩陽告訴記者,專業(yè)層面上來說,端硯整個產業(yè)鏈從業(yè)人員大概是1.5萬到1.8萬,雕刻為主,占比70%左右,其它配套服務像運料、打磨、銷售等,占比30%左右。“培養(yǎng)專業(yè)的雕刻人才,仍需政府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資金支持?!?/p>
柳新祥同樣深有其感,他身體力行要將自己的端硯藝術館開成個人博物館,把講課培訓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爱斍岸顺幹谱骷妓嚨膫鞒忻媾R一些問題,主要是年輕人對傳統(tǒng)手工藝缺乏興趣,不愿從事這一行業(yè),更欠缺吃苦耐勞的精神。這嚴重影響端硯技藝的傳承。”柳新祥建議,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大對端硯制作人才的培養(yǎng)和幫助力度,給予制硯大師們更多優(yōu)惠政策和條件,鼓勵大師多帶徒弟,多出精品,大力傳播端硯知識,讓更多人了解端硯歷史,通過學習制作,把端硯文化和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騰飛,傳統(tǒng)工藝美術復蘇,國家、政府對傳統(tǒng)工藝美術不斷給予政策與資金的巨大支持。一直以來,肇慶市、端州區(qū)歷屆黨委政府,對端硯文化高度重視,為推廣硯文化不遺余力。在今年3月舉辦的第43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當?shù)卣M織了165家端硯企業(yè),攜5.6萬方精品端硯進京參加展銷。肇慶端硯界23名國級大師的30方精品端硯也同臺亮相展出。自從2004年榮獲“中國硯都”稱號后,肇慶端州已連續(xù)三次順利通過“中國硯都”復評,開幕式上再次獲牌。
中國文房四寶協(xié)會會長桑福金說,廣東肇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國硯都這塊牌子,近年來,為大力推動端硯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采取了許多的措施和辦法,給予了很多優(yōu)惠政策,使得端硯在整個中國硯界的發(fā)展名列前位。不僅硯種硯雕走在前列,且政府職能也行使、管理得很好,肇慶這個“中國硯都”當之無愧,希望“中國硯都”今后越辦越好。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