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棣
天蒙蒙亮,綠水依依,環(huán)抱著這座江南小城。一座古老的石橋橫跨河的兩岸。我沿著布滿青苔的石階拾級而上,在石橋上望著這座初醒的、木樓林立的小城。
驀地,瞧見橋前的一個小館,從窗口處往外撲著團(tuán)團(tuán)熱氣。我走下橋,來到這座小館面前。小館正面是一面銅綠的大門,門框上掛著一幅脫了漆的牌匾——“老喬面館”。我踏進(jìn)門檻,找了一個靠窗的座位坐定。雖是早晨,屋內(nèi)已有很多客人了。
“喬伯,來碗面,多加蔥花香菜!”“喬伯,加兩個涼菜?!薄皢滩睂Φ陜?nèi)此起彼伏的點餐之聲,廚窗內(nèi)的主人一律用兩個字來熱情地回答:“好咧!”
我也照樣喊了一聲:“喬伯,一碗面。”“好咧!”很快,只見一位頭發(fā)稀疏、腿腳麻利的老人端著一碗冒著熱氣的面條從后廚走了出來。
隨著上班時間的臨近,店內(nèi)的客人開始逐漸減少,喬伯總算可以休息一下了。他在店門口坐下,點了一根煙,眼睛一直望著橋的對面?!澳莾蓚€孩子還沒來信嗎?”“沒有哪,要不然老喬會每天這么發(fā)呆?”鄰桌的客人在小聲議論著。通過他們簡單的交流,我大體了解了喬伯的故事。 1
喬伯二十年前和老伴帶著兩個孩子從北方來到這座南方小城,并在這座橋的東頭開了這家面館。由于喬伯做的面分量足、味道好、價格實惠,當(dāng)?shù)厝硕继貏e喜歡到他這兒來吃面,久而久之,“老喬面館”在當(dāng)?shù)鼐棺兊眯∮忻麣?。喬伯慢慢有了點積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兩個孩子也爭氣,都考上了研究生,在北京找了工作,現(xiàn)在都結(jié)婚生子了。喬伯的老伴一年倒有一半時間在北京幫忙帶孫子。
一次偶然,喬伯聽說橋西頭有一個十分特殊的三口之家——女主人不幸得病過世,男主人在工地打工時意外摔成殘疾,此后只能靠領(lǐng)取低保金以及民政救助來維持生活、拉扯兩個孩子上學(xué),生活過得十分艱難。聽說這一切后,熱心腸的喬伯主動聯(lián)系了男主人老石,表示愿意承擔(dān)兩個孩子上學(xué)的全部費用。自此以后,喬伯就把老石的兩個孩子當(dāng)成自己的孩子一樣,不僅承擔(dān)了他們上學(xué)的費用,逢年過節(jié)、新學(xué)期開學(xué)等時間,喬伯都主動送去錢糧、衣服等,讓老石一家從此不再為基本的生活發(fā)愁。
這一資助就是十年。老石的兩個孩子跟喬伯的兩個孩子一樣爭氣,學(xué)習(xí)成績一直很好,對喬伯就像對自己的親大伯一樣,感情非常深。兩家一家住在橋東,一家住在橋西,距離非常近,兩個孩子每天放學(xué)后都要踏過橋來到喬伯的店里,幫喬伯干點活,喬伯總是高興地給他倆煮面吃。如果兩個孩子長時間不來,喬伯就會很想他們,有事沒事就往橋那邊瞅兩眼。 2
老石的兩個孩子今年雙雙考上了南方大學(xué),這是老石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老石知道,自己的孩子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喬伯這么多年的幫助。所以,他讓兩個孩子在去大學(xué)報到前,專程到喬伯家表示感謝,并囑咐兩個孩子,到了學(xué)校后要第一時間給喬伯寫信匯報學(xué)校的情況。
有了這樣的約定,每天干完手頭的活后,喬伯總要到店門口去,望著橋的另一頭,盼望著什么,期待著什么。
太陽開始升高,陽光灑落在橋面上,灑滿河的兩岸。我看到坐在店門前的喬伯,抽完煙,將煙蒂丟在地上踩滅,轉(zhuǎn)身朝店內(nèi)走去。這時,他的身后傳來一個聲音:“喬伯,您的信!” 3
“哦?我的信?”喬伯的身體明顯顫抖了一下,“哪兒來的?”
“南方大學(xué)!”
1 開篇用一系列場景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來刻畫喬伯以及“老喬面館”,使喬伯熱心、爽朗、干練的形象躍然紙上,也讓讀者對他的故事感到好奇。
2 寫喬伯和兩個孩子交往的細(xì)節(jié),讓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同時也突出了橋的作用。
3 以“橋”為主題寫作,作者沒有寫比較常見的議論文,而是巧妙構(gòu)思了一篇小小說。橋雖然不是故事的主角,故事中卻處處有橋的身影。橋是故事發(fā)生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這個暖心故事的最佳見證者,橋的溝通、連接功能在故事中展露無遺。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9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