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穎敏
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的部下在亞歷山大城內(nèi)創(chuàng)建了一座專門用于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神廟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而博物館的英文 museum一詞,便是由希臘文的“繆斯”演變而成,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博物館也被附上了收藏珍稀寶物的職責。
廣西沿海沿邊,是駱越故地,歷史文化悠久。我們可以從廣西各地的博物館中,一窺這片神奇土地上的舊時往事。其中有3座博物館各具特色,它們的存在證明了廣西這“南蠻之地”并非文化沙漠。以史為鑒,方知興衰,將這分別位于合浦縣、防城港市和南寧市的博物館讀懂,便能將廣西由山至海的歷史發(fā)展和文化底蘊了然于心。
海絲路的見證者
——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
波斯陶壺、羅馬玻璃碗、古希臘邁錫尼的金花球、水晶、瑪瑙、琥珀串飾這些千里之外的舶來品在廣西合浦縣出土,佐證了合浦作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的地位,也恰好應(yīng)驗了“合浦”這一名字的含義:匯聚于海的地方。坐落在合浦縣廉州鎮(zhèn)的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則講述了合浦這座“海絲”重鎮(zhèn)的發(fā)展歷史。
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前身為合浦縣博物館,于1978年成立,是廣西區(qū)內(nèi)唯一一個以漢文化展示為主的遺址類博物館。館藏文物多達5200余件,館藏國家一級文物總數(shù)居廣西第三位,且文物年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民國時期均有,其中大部分藏品為合浦漢墓挖掘出土,以陶器、青銅器、玉石雜器及金銀器為主。
2017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考察,留下了重要的指示:這里圍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展出的文物都是歷史,都是文化,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自此,加快提高博物館講解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修復(fù)館藏、修整館內(nèi)設(shè)施成了博物館迫在眉睫的任務(wù)。2019年2月,為期兩個多月的閉館改造結(jié)束,還新增了《珠光帆影——合浦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
在5月20日“2019年中國古箏日”,150名古箏愛好者齊聚博物館,身著漢服,與全國各地200多個城市分會場3萬名古箏愛好者共同奏響《漁舟唱晚》《我和我的祖國》等曲目。百箏齊奏,雅韻疊聲,美妙的古典音律在博物館上空回蕩,猶如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內(nèi)書寫的歷史一般,悠揚綿長。
tips
2018年5月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被評為“廣西特色博物館”,7月被評為“全國文物系統(tǒng)先進單位”
開放時間:周一閉館,周二~周日9:30~17:30正常開放
門票價格:每天限量限時發(fā)放免費參觀券1000張,憑身份證或有效證件領(lǐng)票,當日有效
服務(wù):收費的陳列講解、紀念品及圖書銷售等服務(wù);免費的自助語音講解服務(wù)等
邊海史記
——防城港市博物館
海陸相伴,構(gòu)成了人類生存、發(fā)展的美妙篇章,如何與海洋和諧相處,成為了人類進步的永久話題。防城港市的和諧西街上,一座海螺外形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其海藍色的色調(diào),直接向眾人表明了這是一座與海洋關(guān)系密切的建筑,那便是防城港市博物館,又名北部灣海洋文化博物館。
防城港市地處中國大陸海岸線的西南端,臨海沿邊,其歷史發(fā)展自然離不開海的孕育。這座博物館正是以海洋文化為主題,輔以防城港本土歷史民族民俗,匯聚成一幅展示北部灣海洋文化的醉美篇章:神奇斑斕的海洋生態(tài)、璀璨多姿的海洋文化、悠久豐厚的防城港歷史與民俗、邊風·海俗·山韻——防城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據(jù)2017年廣西統(tǒng)計局的人口統(tǒng)計顯示,防城港2016年常住人口為92.9萬人,而自2012年防城港市博物館建館以來,僅2018年到館參觀的就有42萬人次,這相較于人口并不多的防城港而言,是較高的比例。
為何防城港市博物館能獲得人們的青睞?博物館館長何守強給出了答案:“前幾年剛建館時,市博物館收藏的文物才34件,今年市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已達1萬件,文物全是本地的,大量的文物說明防城港不是文化沙漠,而是有文化底蘊的。參觀博物館的人多,意味著人們從對物質(zhì)的追求漸漸轉(zhuǎn)向?qū)Ω邔哟蔚木竦淖非?,文化享受漸漸成為一種時尚?!?/p>
tips
門票價格:免費,持本人身份證到服務(wù)臺免費領(lǐng)取參觀門票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6:30;逢周一閉館
服務(wù):博物館提供收費講解、免費講解、語音導覽講解服務(wù)
廣西民族百科全書
——廣西民族博物館
邕江之畔,廣西民族博物館就坐落在這青山綠水岸上,那最具有廣西特色的銅鼓狀建筑里,記錄著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走進博物館的大門,便是翻開了一本廣西民族百科全書。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地區(qū),居住著壯、漢、瑤、苗、侗、水、仫佬、仡佬、彝、毛南、京、回等12個世居民族,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可謂是多姿多彩,在博物館內(nèi)被以展覽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
常設(shè)的展廳有:五彩八桂——廣西民族文化陳列,穿越時空的鼓聲——銅鼓文化系列展陳列。還開設(shè)了廣西少數(shù)民族銀飾展、織染繡精品展、壯錦展以及背帶展等專題展廳。
其中,五彩八桂系列中的“霓裳羽衣”展廳聚集了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華美服飾,從桑麻絲蠶到紡車織機,從布衣常服到華錦亮繡,為中華服飾添光加彩。生活在廣西大山里的外婆和母親們,用自己慈愛的心胸和靈巧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的一份迎接子孫后代降臨世界的禮物——花背帶也呈現(xiàn)于此,背帶里的娃崽,一代又一代,壓彎了母親的脊背,可母親們無盡的愛,都在這磨破了的花背帶里。
近年來,現(xiàn)代文明對傳統(tǒng)文化的侵襲加速,許多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逐漸消亡,為此,廣西民族博物館于2012年發(fā)起了“文化記憶工程”,培養(yǎng)村民影像創(chuàng)作者,用他們的角度去記錄那些正黯然遠去的民俗風情和生活習俗。
為展示“文化記憶工程”成果,廣西民族博物館于2012年底創(chuàng)辦了以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記憶為主要題材的“廣西民族生態(tài)博物館紀錄片展”,即是廣西民族志影展的前身。至今,影展已經(jīng)舉辦了5屆,為了壯大民族文化保護隊伍,影展開始嘗試與高校合作,開展“新銳導演扶持計劃”。
如今,廣西民族志影展不再單一強調(diào)“廣西元素”,開始有針對性地面向“一帶一路”相關(guān)的東盟國家。至今已有來自馬來西亞、泰國、老撾、越南等國家的《共歡》《皈依》《魂歸何處》《老虎的徒弟》等優(yōu)秀民族志影片參展。這項“文化記憶工程”,成功拉近了人們與文化的距離,也拉近“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心靈距離。
tips
地點:南寧市青秀山風景區(qū)青環(huán)路11號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30~16:30)
門票:免費
服務(wù):講解服務(wù)應(yīng)提前一個工作日預(yù)約;團體參觀需提前3個工作日電話預(y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