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菊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類型之一,也是比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1]。急性心肌梗死多發(fā)生在中老年人群中,而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進程的不斷加快,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在不斷的上升[2]。急性心肌梗死往往驟然發(fā)病,表現(xiàn)為急性胸骨后疼痛,病情進展迅速,若不及時進行干預,心肌持續(xù)性的缺氧壞死可能會導致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嚴重的直接導致心源性猝死[3]。盡早進行確診和對癥急救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冠狀動脈造影是急性心肌梗死診斷的金標準,但是操作復雜,且屬于有創(chuàng)性操作,不宜作為臨床篩查的常規(guī)方法[4]。心電圖檢查也是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常用的方法,但是應用效果有限。近年來,有不少研究發(fā)現(xiàn)心肌缺血損傷的診斷標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5-6]。常用的心肌缺血損傷標志物包括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 BNP)、心肌肌鈣蛋白I(cTnI)、肌鈣蛋白T(cTnT)。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11 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45例急性胸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探討分析NT-pro BNP、cTnI、cTnT三者聯(lián)合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45例急性胸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因急性胸痛至醫(yī)院就診,發(fā)病至入院就診時間≤24 h,神志清醒,并排除既往存在心肌梗死病史以合并有其他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根據(jù)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將其分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組79例)和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對照組66例)。其中對照組中男37例,女29例,年齡41~85歲,平均年齡(62.7±4.6)歲。研究組中男45例,女34例,年齡42~87歲,平均年齡(62.9±4.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臨床比較。本次研究已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曉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儀器與試劑 儀器采用美國羅氏公司的Elecsys 411 型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系統(tǒng),NT-pro BNP、cTnI、cTnT檢測試劑盒均為美國羅氏公司提供的配套試劑盒。
1.2.2 檢測方法 采集兩組受試者的肘部靜脈血液樣本5.0 mL,抽取后直接加入含有抗凝劑的抗凝管中。首先以3 000 r/min的離心速度進行離心5 mL,抽取上部的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ISA法)嚴格按照試劑盒的操作步驟檢測兩組受試者的cTnI、NT-pro BNP、cTnT水平。cTnI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陽性標準為>0.20 μg/mL;NT-pro BNP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陽性標準為>300 pg/mL;cTnT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陽性標準為>0.20 μg/mL。
1.3 評價指標 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檢測結果,并以冠狀動脈造影結果作為金標準,比較NT-pro BNP、cTnI、cTnT三者單獨檢測和聯(lián)合檢測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靈敏度、特異度及符合率。靈敏度=真陽性人數(shù)/(真陽性人數(shù)+假陰性人數(shù))×100%。特異度=真陰性人數(shù)/(真陰性人數(shù)+假陽性人數(shù))×100%。符合率=(真陰性人數(shù)+真陽性人數(shù))/(真陰性人數(shù)+假陽性人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和統(tǒng)計,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cTnI、NT-pro BNP、cTnT的檢查結果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等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受檢者cTnI、NT-pro BNP、cTnT的檢查結果比較(表1) 研究組患者的cTnI、NT-pro BNP、cTnT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受檢者cTnI、NT-pro BNP、cTnT的檢查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受檢者cTnI、NT-pro BNP、cTnT的檢查結果比較(±s)
cTnT/(μg·mL-1)研究組 790.77±0.21 2 956.50±32.480.28±0.06對照組 660.13±0.05193.34±10.520.07±0.02 t值9.45319.74011.568 P值<0.05<0.05<0.05組別 例數(shù)cTnI/(μg·mL-1)NT-pro BNP/(pg·mL-1)
2.2 cTnI、NT-pro BNP、cTnT聯(lián)合檢測和單獨檢測的診斷效能比較(表2) cTnI、NT-pro BNP、cTnT三者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特異度和符合率分別為93.67%、92.42%、93.10%,高于三者單獨檢測,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cTnI、NT-pro BNP、cTnT聯(lián)合檢測和單獨檢測的診斷效能比較 單位:%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心肌細胞因持續(xù)性缺血而發(fā)生心肌損傷或壞死,患者的病情進展迅速,搶救窗口期比較短,病死率高,也是目前導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7]。鑒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搶救時效的特殊性,及時準確的診斷能為患者的搶救贏得更多的時間,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急性胸痛,與其他的心血管疾病癥狀類似,單純依靠癥狀診斷鑒別難度高,需要借助心電圖等輔助檢查確診[8]。但是傳統(tǒng)的心電圖臨床應用時有所不足。近年來,隨著急性心肌梗死診斷研究的不斷深入,不少學者[9-10]均發(fā)現(xiàn)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前往往已有明顯的變化,可作為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輔助指標。正常情況,機體的cTnI水平處于非常低的水平,而心肌發(fā)生損傷后,心肌肌鈣蛋白復合物被釋放進入血液,使得cTnI水平在損傷發(fā)生的6 h內即能明顯升高。且cTnI水平與患者心肌梗死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11]。NT-pro BNP也是常見的心肌損傷標志物,在心肌損傷初期,存活心肌細胞的應激反應會激活全身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促進NT-pro BNP的合成和釋放,因此其血清水平會顯著上升,高達正常水平的上百倍,而且NT-pro BNP水平不僅能幫助臨床推測心肌梗死的面積,進行危險分級,還能為疾病的發(fā)生提供一定的預警作用[12]。cTnT屬于心肌損傷的特定標志物,在發(fā)病4 h后即迅速釋放進入血液循環(huán),外周血濃度迅速升高,在心肌損傷診斷具有較好的特異性、靈敏度[13]。本次研究對cTnI、NT-pro BNP、cTnT心肌損傷標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應用效果進行探討,結果研究組患者的cTnI、NT-pro BNP、cTnT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證實了既往研究[14]中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且cTnI、NT-pro BNP、cTnT三者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特異度和總體符合率分別為93.67%、92.42%、93.10%,高于三者單獨檢測(P<0.05)。結果與王薇[15]的研究一致,與單一的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測診斷相比,三者聯(lián)合診斷能降低單一診斷指標的局限性,提高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減少疑似患者的漏診。
綜上所述,在臨床診斷急性心肌梗死時,采用cTnI、NT-pro BNP、cTnT聯(lián)合檢測進行診斷,能提高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具有臨床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