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峰
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表現(xiàn)以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為主要特征,又名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癥或腰椎間盤髓核突出癥,是纖維環(huán)破裂后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脊神經根導致的一種常見疾病[1]?,F(xiàn)代醫(yī)學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切除椎間盤突出部分的組織以解放受壓迫的神經根,但手術過程中不僅存在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等風險,而且術后由于將上下終板清除而使脊柱的穩(wěn)定性受到影響[2]。隨著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病率增加,但是以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并沒有被多數(shù)人所接受,尤其是患有輕中度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尋求非手術的治療方法。本文對筆者在臨床上運用賀氏針灸三通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效果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到我院骨傷科門診部、住院部進行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0例,運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其中,對照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20~59歲,平均年齡(34±0.36)歲,患者病程43~300 d,平均病程(121±0.65)d;研究組60 例,男33 例,女27 例,年齡19 ~60 歲,平均年齡(33±0.47)歲,患者病程51 ~320 d,平均病程(124±0.62)d,經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的基礎數(shù)據(jù)(年齡、性別、病程)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數(shù)據(jù)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根據(jù)由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實施的中醫(yī)骨傷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以及衛(wèi)生部制定發(fā)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中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選取患者:主要癥狀為腰痛并向臀部和下肢放射;脊柱側偏,腰部無生理弧度,病變腰椎旁有壓痛并放射到下肢;因外傷、勞損或寒濕導致,病前曾有腰痛史;X線檢查:腰部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出現(xiàn)側彎,病變椎間盤間隙變窄,邊緣有增生。②年齡19~60歲。③患者在治療期間并未接受其他治療方法。④患者知情并同意,并取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②主癥為其他疾病而引起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表現(xiàn),或有該病但同時伴有其他嚴重疾病者。③患者在治療同時有口服藥物或其他針對該病的治療手段者。④患者不同意或中途退出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根據(jù)患者的臨床具體情況給予包括口服藥物、牽引、體位、理療、推拿、硬膜外封閉、局部腰封等治療方法。
1.3.2 研究組 采用賀氏針灸三通法進行治療,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辨證后對患者進行施診方法及穴位的選取,如氣滯血瘀證患者采用微通法聯(lián)合強通法進行治療,而風寒痹阻證患者則采用微通法聯(lián)合溫通法進行治療,其中微通法具體操作為腰陽關、后溪、懸鐘、申脈為主穴,風寒痹阻證配以昆侖,氣滯血瘀證配以養(yǎng)老,選取毫針長度40 mm、直徑0.30 mm補法直刺待患者有針感后留針30 min;溫通法具體操作為以直徑0.5 mm火針,將針體前中段置于酒精燈上燒紅,速刺疾出于阿是穴后用以消毒棉球重按針眼,片刻后再給予局部散刺2~6針;強通法具體操作為用三棱針速刺委中,有血出,選適當大小的火罐吸拔待充分出血10 min后拔罐;灸1次/d,1個療程為10 d。
1.4 觀察指標 ①采用國際上通用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別對比兩組治療前后鎮(zhèn)痛的效果。治療前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5]評分,具體方法為以0~5這6個數(shù)字評價腰痛,對患者近幾天疼痛程度、日常活動、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社會活動、旅游、性生活10個項目的影響進行評分,數(shù)值越高表示越嚴重。治療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shù)(JOA)[6]評分,具體方法為對患者的主觀癥狀(下腰背痛、腿痛兼/或麻刺痛、步態(tài))以0~3分進行由重至輕的評分,臨床體征(直腿抬高試驗、感覺障礙、運動障礙)和日?;顒邮芟薅?平臥翻身、站立、洗漱、前屈、坐位、舉重物、行走)以0~2分進行由重至輕的評分,膀胱功能以-6~0分進行由重至輕的評分,綜合這幾項的總分進行統(tǒng)計分析。②治療效果的判定采用“腰痛病情計分表”進行評分,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為評價標準,根據(jù)患者癥狀恢復的程度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若患者僅有1級及以下的疼痛,其他活動、運動均正常則視為顯效;若所有癥狀相較治療前有所緩解則視為有效;若疼痛未減輕,活動能力未改善則視為無效[7]。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兩組患者治療前的指標:VAS評分、ODI評分、JOA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VAS評分、ODI評分、JOA評分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 單位:分
組別例數(shù)VAS評分ODI評分JOA評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研究組603.15±0.671.57±0.8147.55±16.3820.12±10.679.80±0.4624.55±3.48對照組602.97±0.382.56±0.3546.56±15.4326.87±9.459.81±0.4920.73±4.36 t值0.438.220.326.4590.329.83 P值>0.05<0.05>0.05<0.05>0.05<0.05
西醫(yī)認為是突出的髓核、纖維環(huán)破裂所產生的代謝物刺激周圍神經纖維而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疼痛表現(xiàn)[8]。從西醫(yī)角度來看,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兩大類。常用的非手術療法包括:臥床休息法、牽引法、擠破療法、硬膜外腔注射氫化考的松類藥物、椎間盤內注射氫化考的松、經皮腰椎間盤吸出法、髓核溶解治療。手術療法則包括融合術、減壓術、后路手術等。癥狀并非十分嚴重的患者多數(shù)會優(yōu)先選擇非手術療法,但終究是只能減輕癥狀或避免進一步加重,而少數(shù)符合手術適應證的患者在進行手術后有些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表面病灶看似已清除,但身體并沒有恢復如常人一樣健康。因為手術其實只是把腰椎間盤突出來的自身無法還原的部分除去,只是治療過程中加快治療進程的一種手段,先使患病機體達到利于患者進一步用其他手段來治療的較為理想的程度而已。因此從西醫(yī)的角度來說無論手術還是非手術都仍舊有著其局限性。
中醫(y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因可概括為三點:外感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致經絡痹阻;內傷導致臟腑精虧,筋脈失養(yǎng);以及外傷勞損導致的氣滯血瘀[9]。但疾病的發(fā)生機制往往是比較復雜,因此臨床診病時病因或許并不單單局限于一種,也可能兼病或相互轉化,因此辨證需整體合參。
賀教授通過多年臨床實踐所創(chuàng)的三通法中,微通法通過毫針刺法以達到微通經氣的作用;溫通法顧名思義,通過火針刺法以及艾灸以達到溫通經脈的作用;強通法以三棱針刺法或梅花針放血[10-11]。三種方法根據(jù)患者具體病因及辨證進行單獨或聯(lián)合使用,氣滯血瘀證患者采用微通法聯(lián)合強通法進行治療,而風寒痹阻證患者則采用微通法聯(lián)合溫通法進行治療,其中微通法具體操作為腰陽關、后溪、懸鐘、申脈為主穴,風寒痹阻證配以昆侖,氣滯血瘀證配以養(yǎng)老。腰陽關功用為舒筋活絡、祛寒除濕,屬于督脈穴,位于腰部,且督脈起于胞中,貫脊屬腎,故可以治療腎陽虛衰之下肢痿痹及腰骶痛,月經不調,遺精陽痿等疾。臨床常用于坐骨神經痛、腰骶部病變、盆腔炎等的治療。后溪功用為清心安神,通經活絡,為八脈交會穴之一,可通督脈強化督脈陽氣,故可以治療腰背痛、頭項強痛、肘臂及手指攣痛等痛癥。現(xiàn)代常用于落枕、急性腰扭傷、角膜炎等的治療。懸鐘的主要功效為舒筋脈、清髓熱,可治療頸項強急、偏頭痛、落枕、腰腿疼痛、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及下肢癱瘓等。申脈功效為疏導水濕,補陽益氣,可治療腰腿酸痛、眩暈頭痛、癲狂癇證等,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踝關節(jié)扭傷、內耳眩暈、癲癇等。
溫通法具體操作為以火針速刺阿是穴;強通法具體操作為用三棱針速刺委中,有血出,選適當大小的火罐吸拔。阿是穴是疾病發(fā)生時人體氣血的臨時局部的阻滯而導致的,屬于最直接的穴位;強通法選取委中,原因是委中是膀胱經的濕熱水氣聚集的地方,可治療腰背痛、下肢痿痹等癥。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癥狀就是“痛”,中醫(yī)亦有“不通則痛”之說,而賀教授的三通法正是針對此病痛的不通這一要點進行針對性的治療,結合本研究的結果來看賀氏針灸三通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很好的療效及鎮(zhèn)痛效果,且無任何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