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吉澤浩
摘 ? 要:闡述了小麥紋枯病2019年在山西省芮城縣的發(fā)生癥狀、發(fā)病規(guī)律、發(fā)病因素,總結其綠色防控技術,為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提供指導意見。
關鍵詞:小麥紋枯病;癥狀;規(guī)律;因素;綠色防控
小麥紋枯病又稱立枯病,是由半知菌亞門絲核菌真菌侵染引起的一種病害,也是一種以土壤傳播為主的真菌病害。該病分布范圍廣,在我國各地均有發(fā)生,已成為黃淮麥區(qū)常發(fā)的病害之一。菌核或菌絲體可在土壤中存活,菌核可以在干燥的土壤中存活6年以上,在流動的活水中存活6個月左右。近年來,小麥被紋枯病侵染后,在生長的各個階段都出現了枯芽、死苗、爛莖、倒伏等癥狀。小麥受到嚴重影響,產量降低了10%左右,發(fā)病早的小麥減產20%~40%,重地減產50%左右,個別地塊甚至沒有收獲。2019年2—5月,由于抗旱灌水次數和田間濕度的增加,小麥紋枯病的發(fā)生呈輕度或中度,2012—2018年均較重。因此,必須及早掌握,做好預防工作。
1 ? 小麥紋枯病的癥狀
1.1 ?腐芽
小麥播種時,在病原菌的作用下,常引起葉鞘褐變,然后腐芽死亡不能萌發(fā)。
1.2 ? 病苗死亡
主要發(fā)生在小麥3~4葉期。第1葉鞘在基部呈小的淺褐色斑點,然后在整個葉鞘內擴大。病變中部為灰色,邊緣為棕色。葉鞘病后,病葉先從葉尖失去綠色和黃色,然后病變繼續(xù)向上和向內擴展,死苗是由于沒有新葉造成的。
1.3 ? 莖腐
變綠拔節(jié)后,病變首先出現在葉鞘下部,中部呈灰白色,云紋狀病變邊緣呈淺棕色,多處病變連接形成云紋狀莖。當條件適宜時,病變向上和向內延伸至小麥秸稈,秸稈上有近橢圓形的“眼點”,病變中心為灰褐色,兩端稍尖。小麥秸稈上的云紋和菌核是診斷和鑒定紋枯病的典型癥狀。
1.4 ? 倒伏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由于莖干腐爛,后期容易出現倒伏。
1.5 ? 干靴
病害嚴重的主莖和大分蘗經常不產穗,形成“干靴”。它們中的一些可以抽穗,但是果實會減少,谷粒也會變薄,形成“死耳朵”。小麥灌漿乳熟期干穗最為明顯。當病情嚴重時,田里出現了幾片死掉的耳朵。此時,如果田間濕度較高,病原菌產生的菌核可在植株下部看到。
2 ? 致病規(guī)律
調查表明,該縣小麥紋枯病的發(fā)生過程可分為5個階段,即冬前發(fā)病期、越冬期、上升期、高峰期和枯萎穗的出現期。發(fā)病高峰期一般發(fā)生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的抽穗期至灌漿期。隨著植物基節(jié)間的伸長和病原菌的傳播,莖干由表面向內部感染,破壞傳導組織,阻止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及時輸送到耳朵,導致死靴和死耳的出現。此外,小麥植株病區(qū)可產生大量白色菌絲體,并可向周圍擴散,重新感染。
3 ? 致病因素
近年來,由于大面積種植小麥品種在生產中的易感性,小麥紋枯病日益嚴重,造成紋枯病的發(fā)生、流行和危害。種植抗病品種無疑將大大減少紋枯病對小麥的危害,病勢擴展減慢,對產量影響小。小麥紋枯病病原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因此該病的發(fā)生受氣候條件的影響較大,主要是溫度和濕度。茬口安排、播期、播種率、施肥、除草等農耕栽培因素與小麥紋枯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2019年調查發(fā)現,小麥紋枯病發(fā)生在前茬是果園、小麥播種期過早、播種量過大、氮肥施量過多、麥田雜草過多、冬前麥苗生長過旺和種子未包衣的麥田發(fā)生。
應采取農業(yè)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首先選擇抗病品種,篩選出適合本地區(qū)栽培的抗小麥紋枯病品種。施肥要合理,避免過量施用氮肥,選用配方施肥技術或增施有機肥,特別是重病田要增施鉀肥,以增強小麥植株的抗病能力。為了避免播種過早,特別是在有病害的田里,應因地制宜在適宜的時間內進行播種,以減少冬前病原菌感染小麥幼苗的機會。然后根據田間肥力水平控制密度,合理掌握播種量,盡量采用寬、窄行種植方式,營造不利于小麥紋枯病發(fā)生的小氣候環(huán)境。抓好冬前防除草害的有利時機,在雜草2~4葉時,做好雜草防除工作。播前種子包衣選用苯醚甲環(huán)唑、戊唑醇、丙環(huán)唑、烯唑醇等種衣劑對種子進行播前包衣,達到控病目的。在小麥返青至拔節(jié)初期,病株率達10%左右時,可選用噻呋酰胺、井岡霉素等高效、低毒殺菌劑或生物菌劑,用足藥液量,對準基部均勻噴透。
(收稿日期:2019-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