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
摘要:《上帝的寵兒》(又名《莫扎特之死》),是英國著名劇作家彼得·謝弗的經(jīng)典之作,該劇以宮廷樂師薩列瑞對莫扎特的種種嫉妒和迫害為線索,為我們展示了音樂天才莫扎特傳奇的一生。劇中主角薩列瑞是一位對于音樂有無限熱情的音樂家,他一心一意只求在音樂領(lǐng)域可以青史留名。但莫扎特的出現(xiàn)使得薩列瑞的人生發(fā)生了巨大轉(zhuǎn)變,其遠超于薩列瑞的音樂天賦和與薩列瑞水火不容的創(chuàng)作理解,使得薩列瑞最終難以抑制自己的嫉妒之心而淪落為一個迷失自我背離信仰的宮廷殺手。薩列瑞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呢?本文將從薩列瑞人生的三個階段來淺析這一形象。
關(guān)鍵詞:薩列瑞;人物形象;信仰
一、極具信仰的音樂天才
毫無疑問,最初的薩列瑞是一位對于音樂有著極度熱忱的音樂家。不同于其他以音樂作為謀生手段的同行,薩列瑞對待音樂有著極高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從第一幕晚年的薩列瑞對自己的獨白之中可以看出,他認為“音樂是上帝的藝術(shù),時間也改變不了他”,更認為自己應(yīng)該“能夠參加在意大利漫長的歷史上歌頌上帝的作曲家的行列”。這種對音樂崇敬和追求使得薩列瑞在音樂創(chuàng)作時不免會傾向于去選取“英雄”“史詩”等宏大的題材,但這種崇高且浮夸的作品,恰恰和莫扎特將創(chuàng)作目光聚焦普通人的音樂觀念相反。二人在音樂審美觀點上的巨大分歧,成為后期薩列瑞對莫扎特態(tài)度產(chǎn)生激化的重要原因。雖然在創(chuàng)作上薩列瑞有些偏激,但是不能否定的是薩列瑞具備著與生俱來的音樂才華,他年紀輕輕就創(chuàng)作了許多為宮廷貴族所喜愛的音樂作品,并早早地成為皇帝所欣賞的宮廷作曲家,這些成就都與他的才華是密不可分的。除了過人的才華之外,薩列瑞還是一位真正可以為了音樂而犧牲自我、奉獻他人的人,他“潔身自好”“為同行謀福利”、努力的歌頌上帝……這些行為雖然看起來充滿著滑稽和戲謔,卻恰恰映射出他對于音樂的崇敬和熱愛。但可悲的是,薩列瑞這樣一個有極高音樂才華、對音樂充滿虔誠的人,并沒有實現(xiàn)他所日夜以待的夢想,反而逐漸成了他自己所最為不齒的殺手,一個音樂天才就此淪落。
二、迷失自我的宮廷殺手
天才往往恃才傲物不拘一格,正因如此天才可以沖破傳統(tǒng)的時空束縛來清楚的俯視這個世界,莫扎特就是這樣一個用音樂俯視世界的天才。在第一幕第五場,薩列瑞初遇莫扎特后便很快被莫扎特所演奏的小夜曲所征服,他感覺自己“好似聽到了上帝的聲音”,卻驚嘆于這樣的音樂“竟來自這樣一個家伙,我親耳聽到的,這樣一個傷風敗俗的娃娃”!對于始終在努力摸索著“上帝聲音”的薩列瑞來說莫扎特是難以忍受的,因為他不僅徹底打破了自己的畢生追求更是推翻了自己的信仰。從此,薩列瑞便開始逐步墮入自己的心魔之中。在第七場二人的正式會面更加深了薩列瑞內(nèi)心深處的嫉妒與憎惡。這種憎恨與厭惡,不僅是對于莫扎特那種難以企及的音樂天賦,更是對自己多年所遵循價值觀崩潰的懊惱。因為自己的努力和奉獻沒有換來“上帝”的垂愛反而成了自己所最不齒之人的嫁衣,薩列瑞為自己憤憤不平。在嫉妒和憎惡的催化之下,薩列瑞親手推翻了自己的信仰放棄了自己的價值觀:他辭去了所有“救濟貧苦音樂委員會”的職務(wù);他盡情地縱欲,將自己的女學生卡特琳娜納為情婦,并試圖勾引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茨;他處處打壓莫扎特,終于讓莫扎特在上流社會中身敗名裂。但是這一切,沒有讓薩列瑞受到應(yīng)有的報應(yīng),卻反而促成了他當上了皇家樂隊指揮,這一人生的進步更加快了薩列瑞信仰和價值觀的崩潰速度,于是他進一步去迫害莫扎特并將其置于死地;進一步對理想中的完美自己進行報復、對自己遵循了數(shù)載的信念大肆破壞。這所有的行為使得薩列瑞終于擊潰了原來的自己,成了冷血的宮廷殺手。
三、陷入自我譴責的失敗者
當一個人信念崩潰之后,就會陷入一個怪圈:他會越發(fā)地否定、報復自己,竭力的追求自我的對立面,直至將自己肢解得支離破碎,然后才會在碎片中重新看清自我。薩列瑞就是這樣。
當垂垂老矣的薩列瑞回顧往昔時,他陷入了一種深深地自責之中,以至于神經(jīng)錯亂。這種自責不光是對于一個無辜生命慘死的悔恨;而是一個音樂家對于另一個音樂天才的早逝懊悔——從此無數(shù)可能的音樂消亡于世;更是對于自己破碎靈魂的絕望——是自己親手推翻了自己的信仰、背離了自己的追求。因此薩列瑞受到了自己在良心上的譴責,他選擇了自殺。但是上帝對他的懲罰并不是讓他一死了之,他必須活著來承受應(yīng)有的報應(yīng):莫扎特在他英年早逝之后其音樂作品最終席卷全歐洲成了家喻戶曉的音樂經(jīng)典,反觀自己卻要背負荒蕪的靈魂繼續(xù)茍延殘喘,而自己的作品也在一時興起之后成了歷史的塵埃。作為一個音樂家薩列瑞徹底失敗了,他不光敗給了莫扎特,還敗給了自己的良心,更敗給了歷史。而莫扎特卻贏得了作為一個音樂家所追求的永恒勝利。
四、結(jié)語
薩列瑞是一個極具特殊性的悲劇人物。他的悲劇性不光在于和莫扎特之間有著“既生瑜,何生亮”的天賦差距,更在于薩列瑞對自己信仰和價值觀的全盤否定,這最終導致他成為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淪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薩列瑞這一形象也在警示我們:一定要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初心,即使面對苦難也要永不放棄,因為它們才是我們得以立身的根本。這應(yīng)是我們從這部劇中所學習到的東西。
參考文獻:
[1]彼得·謝弗.上帝的寵兒[M].英若誠,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2]李翔,楊舒涵.德高望重的宮廷樂師與謀殺天才的劊子手——《上帝的寵兒》的人格結(jié)構(gòu)理論闡釋[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4,31(04):43-45.
[3]劉希佳.《上帝的寵兒》薩列瑞信仰破滅探尋[J].戲劇之家,2015(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