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在科學技術高數發(fā)展的21世紀,我們身邊的各個角落都充斥著高科技帶來的各種展品以及便利。伴隨著生活質量日益提高,大眾審美逐漸多樣化,“聲、光、電”裝置藝術雕塑也出現在國內一些展覽中或戶外的公共視野里,這種新生的藝術表現形式也不斷融入當下我們的雕塑創(chuàng)作中。
關鍵詞:雕塑;裝置藝術;藝術形式
一、裝置藝術在廣西地區(qū)的發(fā)展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huán)境里,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tài),簡單的說就是以對現成品的直接拿來主義式的挪用或般配為主的,它的表現價值在于讓現成品本身的生活指向與社會意指在新環(huán)境下獲得令人反思的新意義。在國內,裝置的出現是對傳統(tǒng)雕塑形式的挑戰(zhàn)和沖擊,但也為其提供了一種新的媒介,作為當代藝術一種最前衛(wèi)的藝術展現形式,無疑會引來無數的藝術家對其進行探索和研究,特別是在我國現階段經濟發(fā)展快速、國民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一種新藝術形式的興起,總是反映著當下社會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背景。裝置藝術在除了新奇、有趣而得到一些藝術大家肯定的同時,也有著非藝術化、生活化、品位低俗的負面信息,盲目和簡單地運用科技,讓雕塑完全脫離并喪失視覺和造型藝術的語言特質,必將適得其反,因為它只是直觀地展示在人們面前,其表達的意思過于直白,并不像傳統(tǒng)雕塑那樣有更多的藝術意蘊。而且國內大多藝術家的裝置和聲光電作品大多都是在模仿國外藝術家的作品,并自欺欺人的稱為原創(chuàng),這對于雕塑創(chuàng)作者來說是不應該的。是但不得不說其藝術形式在國內的發(fā)展前景和空間還是很大的。廣西地區(qū)在全國來說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一些同時也受環(huán)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在裝置藝術創(chuàng)作這方面廣西的高校藝術教育是短板,目前學院教學的主要內容還是以傳統(tǒng)雕塑教學為主,所以作品創(chuàng)作也是架上雕塑居多,也沒有設有專門的課程,雖說有綜合材料研究的課程,但大家對裝置藝術的接觸還是非常少的。但隨著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的成熟,我相信這一塊短板會慢慢補上來。
二、舉例展覽進行分析
(一)“曾獎”,作為當代青年雕塑推薦的頂級平臺。每年高校畢業(yè)的入選作品總讓人耳目一新,近年來的一些展覽里出現動態(tài)或裝置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展覽依舊保持了規(guī)模大、前瞻性和多元化等特點。今年各院校推薦和入選作品運用科技、跨界(機械裝置、聲光電和3D、數字媒體技術)的作品比例增長明顯,占總數50%,由此看出現在的我們青年雕塑工作者與時代同步,與時俱進敢于探索的精神,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二)今年在廣西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tài)旅游區(qū)舉辦的“北海潮·首屆中國北海國際戶外動態(tài)雕塑展”本屆展覽邀請到國際知名動態(tài)雕塑家動態(tài)雕塑家林·愛莫里(美)、安吉拉·康納(英)、拉爾方索(瑞士)及國內資深雕塑家景育民、羅小平、鄧樂、王中的動態(tài)雕塑作品,還有施丹、趙生帆、陳嗣興等初綻光芒的年青一代,其12戶外雕塑裝置作品展出,展覽以“北海潮”為主題,北海作為廣西的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融入新形式的雕塑文化,在促進北海生態(tài)文化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裝置雕塑作品是能與人文自然相結合并產生新的語境與時代力的。結合以上可以得到裝置藝術在國內已經不僅僅是室內進行展示,而是開始走向戶外,走進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慢慢地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在逐漸推進工業(yè)化發(fā)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并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tài)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大家的審美需求已經從色燈照耀下的架上傳統(tǒng)雕塑作品開始向具有互動和趣味的裝置藝術作品看齊,所以在當今來說裝置藝術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了。
三、結論
經過以上可以看出,在信息與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裝置雕塑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憑借其與眾不同的展現效果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同時也順應了藝術發(fā)展多元化的時代需求,豐富了當今人們更加挑剔的審美需求,本文認為裝置雕塑會成為雕塑藝術在未來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目前來說,裝置雕塑藝術在國內的發(fā)展還是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廣西來說更是很陌生的,因為大家對于運用現有的科技、材料與雕塑結合的想法還比較陌生,同時想要做好一個雕塑裝置需要大量地進行實驗從而產生的費用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問題。再者就是國內關于裝置雕塑創(chuàng)作這方面的資料文案和較為成熟的雕塑作品較少,大多有名氣的裝置雕塑家都是來自國外。而且我們對于聲、光、電的運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不足以讓觀賞者覺得耳目一新。但國內很多藝術家也在不斷地努力和摸索將雕塑與聲、光、電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
參考文獻:
[1]賀萬里.中國當代裝置藝術[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岑家祥,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