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揉弦在大多數(shù)拉弦樂器中是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在小提琴演奏中展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由人體神經(jīng)肌肉解剖結構可知,揉弦動作的完成受到前臂外側肌和手內(nèi)在肌的聯(lián)合支配,其二者與手指力量的輸出和小肌肉動作有關。增加募集不同激活的運動單元的數(shù)量,募集到肌纖維愈多,肌肉力量就會愈大,而進行揉弦動作的過程中的相關肌的運動單元募集的特性與中樞系統(tǒng)有關,可進一步研究揉弦動作的神經(jīng)肌肉控制基礎。
關鍵詞:小提琴;揉弦;前臂肌;運動單元募集
小提琴揉弦技術歷來是演奏者,尤其是教學人員關注的一個熱點。每個人的樂感、理解能力和性格有差異,這就使得揉弦技巧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小提琴揉弦的三種類型以及教學中的問題
(一)小提琴揉弦的三種類型
在漫長歷史中的小提琴演奏和教學實踐中,揉弦基本被分為三類:第一,手腕擺動型;第二,手指發(fā)力型;第三,手臂擺動型。這三種的方法都擁有它們本身的獨特之處,以及不同的音色。對于初學者來說,這三種揉弦方式一般采取獨立練習,但是在演奏中卻極少且單純地使用其中的一種。
(二)小提琴揉弦教學中的問題
有的人可以短時間內(nèi)習得揉弦技巧,仿佛與生俱來就知道揉弦那種和緩又富有張力的感覺,必備這種悟性的人,他/她的樂感通常較好。另一種人則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揉弦,才能逐漸協(xié)調(diào)松弛和緊繃的關系。揉弦技巧未習得之前,大多數(shù)人依靠模仿來體會動作和節(jié)律,但是效果不顯著,這已是小提琴教學的一個難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啟發(fā)受教者去接受去體會揉弦的欲望,之后再進行科學的和系統(tǒng)地訓練。
二、如何通過加強前臂肌運動單元募集來加強揉弦技巧運用
(一)進行前臂多腱肌力量訓練
肌肉運動單位的募集特性只受中樞神經(jīng)肌肉控制系統(tǒng)調(diào)控,因此,以前臂肌力作為引子來評價運動單元募集的范式對揉弦強度的作用是否顯著,有利于更全面客觀地評價前臂肌肌力訓練對加強揉弦技巧的作用。通過特意化的前臂肌訓練可使其在收縮時的運動單位的數(shù)目增加,肌力就變大,但是動作電位不會因此疊加。同時,運動單元募集特征僅僅取決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進一步提高對揉弦感覺的敏感性。
(二)訓練原則及方法
1.原則
專項化:是指根據(jù)揉弦動作需求的安排訓練。應結合學生的琴齡,制定專業(yè)的教學計劃。
增進負荷:揉弦練習應該微微地增加強度和訓練量。但是過度的負荷會導致訓練綜合征,應協(xié)調(diào)訓練強度與恢復的關系。
因材施教:對于不一樣的學生要規(guī)劃好不同的揉弦練習目的。關于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應該考慮其年齡自控力、音樂水平和實際需求等。
有序化:應以加強第一把位的揉弦訓練為主,再漸進延伸到其他高把位。
肌的平衡發(fā)展:全面發(fā)展肘關節(jié)和腕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避免肌力發(fā)展不平衡,造成關節(jié)不穩(wěn)的不良影響。
2.方法
積極運動練習法:自主完成以收縮為主要形式的肌肉運動??焖俚剡M行向心收縮和緩慢地進行離心收縮,訓練時不應該有任何的助力,也不用克服外來阻力。適用于7歲以上的學生。
半積極運動練習法:在有助力的情況下,通過學生自主完成相應的揉弦動作,輔助力量由老師或器械等提供。適用于初學人群。
抗阻力主動運動練習法:肌收縮過程中,需要克服外來阻力才能完成的運動。適用于已進階的學生。
靜態(tài)牽伸練習法:將揉弦靶肌肉保持在某一位置一段時間后,肌肉被作用的感覺減小,訓練者可輕松地將前臂移向更大的角度并保持住。該法可以時主動,也可以是被動的。
三、討論
綜上所述,小提琴揉弦技巧的實踐練習不應單一地練習,要實踐并運用多種演奏方法去習得后才會得到滿意的收獲。在提升了對音樂感覺的前提下,并充分了解松弛自然的動作理念,再逐漸進行科學的肌肉功能鍛煉,對揉弦技巧的習得有更好地幫助。揉弦是富有生命力和表現(xiàn)力的,一味地用科學量化只不過是為機械地完成動作而進行的計算。揉弦是演奏者通過顫動的音色去震撼聽眾、熏陶聽眾來表現(xiàn)自己由音樂而引起的涔涔汗水冷卻后由使肌膚發(fā)熱和肌肉血液奔騰,這一切是無與倫比的。
參考文獻:
[1]安媛.手指活動影響前臂多腱肌運動單元募集模式的初步研究[D].重慶大學,2012.
[2]方蕾.小提琴的揉弦技術[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01):80-83.
作者簡介:卜海峰,廣西醫(y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