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麗 徐彥立
(河南省鄭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急診科 鄭州 450061)
帶狀皰疹俗稱“龍纏腰”,當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入侵機體或自身抵抗力下降時易致潛伏病毒被激活,逐步發(fā)展為水皰、神經炎癥或壞死,出現神經痛[1]。因此本病屬于較為常見的帶狀皰疹并發(fā)癥,其發(fā)病率占帶狀皰疹患者的9%~34%[2]。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疼痛癥狀可持續(xù)數周,甚至數月、數年,對患者睡眠、情緒、精神狀態(tài)、肢體行動等均可造成嚴重影響,使生活質量不斷下降[3]。本病早期一般采用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伐昔洛韋等治療,可以減少帶狀皰疹疼痛持續(xù)時間和后遺癥發(fā)生,但是長期應用存在肝腎副作用。本研究對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采用中藥制劑云南紅藥膠囊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感染科2016 年12 月~2018 年3 月收治的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75 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38 例和對照組37 例。研究組男19 例,女19 例;年齡29~68 歲,平均年齡(49.76±3.63)歲;病程3~14 個月,平均病程(7.13±1.42)個月。對照組男18 例,女19 例;年齡31~70 歲,平均年齡(50.17±3.24)歲;病程2~15 個月,平均病程(6.94±1.57)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上報至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獲得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4]:臨床相關檢查確診帶狀皰疹神經痛;中醫(yī)辨證屬氣滯血瘀證;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5]: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精神意識障礙,無法進行語言或肢體交流者;治療前已口服抗病毒等藥物者;內臟帶狀皰疹者;存在嚴重肝腎功能損傷者;對本試驗所用藥物過敏者;有骨關節(jié)炎、膽結石、心腦血管等其他致慢性疼痛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阿昔洛韋片(國藥準字H20059927),8 片/次,5 次/d;維生素B1片(國藥準字H34023394),10 mg/次,3 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云南紅藥膠囊(國藥準字Z53020129),3粒/次,3 次/d。兩組療程均為1 周。
1.4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2)記錄兩組止皰時間、結痂時間以及疼痛消失時間。(3)采用生活質量評估量表(SF-36)對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軀體疼痛、軀體活動功能、健康整體自評、角色功能影響、活力影響、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等維度,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5 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經治療后疼痛癥狀全部消失,不影響正常生活,睡眠良好,療效指數>95%;顯效:疼痛癥狀明顯減輕,基本不影響正常生活及睡眠,療效指數71%~95%;有效:疼痛癥狀有所改善,輕度影響生活及睡眠,療效指數30%~70%;無效:疼痛癥狀未發(fā)生變化,嚴重影響生活及睡眠,療效指數<30%[6]。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2.2 兩組止皰時間、結痂時間、疼痛消失時間比較研究組止皰時間、結痂時間及疼痛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止皰時間、結痂時間、疼痛消失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止皰時間、結痂時間、疼痛消失時間比較(d,±s)
2.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SF-36 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F-36 量表各維度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上升,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s)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3 個月比較,#P<0.05。
帶狀皰疹年發(fā)病率約為千分之三至五,其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即帶狀皰疹神經痛,以持續(xù)性疼痛為主要表現。該病的發(fā)病率具有隨年齡增長而升高的特點,60 歲以上帶狀皰疹患者發(fā)病率為50%以上,好發(fā)于胸背部,也可見于頭面部、頸部、腰部、骶尾部,其中胸部占50%[7]。本病比皰疹區(qū)域有所擴大,伴有燒灼樣、電擊樣、撕裂樣等疼痛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據文獻報道[8],我國目前約有400 萬患者。目前帶狀皰疹神經痛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其中主要報道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經上呼吸道或瞼結膜侵入人體引起全身感染,初次感染在幼兒表現為水痘,在成人可為隱性感染。病毒沿感覺神經侵入脊神經節(jié)或腦神經感覺神經節(jié)內并潛伏,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將潛伏病毒活化后大量復制擴散后發(fā)生帶狀皰疹,當受累神經元發(fā)生炎癥、出血,甚至壞死,臨床表現為神經元功能紊亂、異位放電、外周及中樞敏化,導致疼痛[9~11]。
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方法和藥物較多樣,其中物理療法對于疼痛的減輕具有一定效果,但缺點在于操作繁瑣,且治療受場地限制。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抗焦慮藥等療效顯著,但是副作用相對較大,部分患者會出現全身多系統(tǒng)不良反應,且停藥后易復發(fā)。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帶狀皰疹神經疼痛屬氣滯血瘀證,多因熱毒損傷陰血、經絡失養(yǎng)受阻,致使體內氣血運行不暢。云南紅藥膠囊收載于《衛(wèi)生部頒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中,由三七、重樓、制黃草烏等十味中藥材合理配伍而成,具有止血鎮(zhèn)痛、活血散瘀、祛風除濕之功效。方中君藥三七富含皂苷成分,能顯著降低局部組織炎癥因子,具有止血、抑制血管痙攣收縮,促進損傷組織修復作用;重樓為臣藥,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紫金龍止血、降壓、止痛;大麻藥消腫止血;金鐵鎖祛風除濕;西南黃芩瀉火止血;制黃草烏除濕止痛;石菖蒲理氣活血、化濕和中[12]。以上諸藥運用,共同達到活血化瘀、消腫鎮(zhèn)痛之效果。有研究報道[13],云南紅藥膠囊在復發(fā)性慢性硬膜下血腫治療中可以調節(jié)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凝血纖溶系統(tǒng),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形成新生血管,對局部微循環(huán)起到積極作用,使傷口早日愈合。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止皰時間、結痂時間以及疼痛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后SF-36 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在常規(guī)抗病毒治療基礎上聯合云南紅藥膠囊治療的效果更理想,且可明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