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曉靜 浙江棕源園林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溫州 325000
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要綜合考量道路建設的目的和要求,在保障交通運輸?shù)幕厩疤嶂?,提升道路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性,將道路功能進行有效延伸。溫州北進城口是諸永高速公路進入永嘉的快速路,同時也是永嘉縣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之一。永嘉交通進城口作為一個縣城的“門戶”和“窗口”,是大家了解永嘉的形象首要窗口,直接影響永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本次建設以"奏響山水楠溪序曲、展現(xiàn)時尚三江窗口"為目標,圍繞“以山水文化為特色的旅游強縣、和諧生態(tài)宜居家園”的總體定位,對溫州北互通樞紐、諸永延伸線永嘉段沿線及三李公路進行景觀綠化總體提升打造,打造一條具有永嘉特色的景觀帶。本次溫州北進城口綜合提升設計范圍位于永嘉縣境內,諸永延伸線永嘉段(甌越大橋下口—諸永互通口)全長約5.1 公里。三李公路(104 國道交叉口—啟灶村)全長約3.1公里的沿線景觀及視線所及范圍,總面積約7.68萬平方米。
本次道路建設研究重心,在保證高速公路的環(huán)保性能及與自然的協(xié)調,將地域文化體現(xiàn)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充分吸取國內外先進的工程建設經驗和技術,保障工程建設達到理想效果。
本文主要研究內容為:(1)道路建設過程中的設計理念與方法。(2)高速公路沿線的綠化建設。主要分為二線、五區(qū)、七節(jié)點。二線是指:諸永延伸線永嘉段及三李公路(104 國道交叉口-啟灶村),五區(qū)為諸永延伸線上五個重要提升區(qū)域,依次表現(xiàn)為“魅力楠溪、生態(tài)楠溪、古韻楠溪、山水楠溪、田園楠溪”,七節(jié)點為三李公路上七個重要景觀提升點。重點在于綠化景觀植物的選擇,綠化景觀設計方法。
本次建設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實證法。本次工程建設團隊具有豐富的建設經驗,在工程規(guī)劃設計過程中,充分發(fā)表個人觀點及經驗,對工程規(guī)劃提出重要建議;邀請道路建設相關領域的專家指導,對工程設計和現(xiàn)場建設過程的不足給予糾正,并給出重要指導。(2)案例法。在工程設計規(guī)劃之前,設計人員耗費大量時間,對國內外先進道路建設案例進行詳細探討,對案例中的綠化景觀植物選擇與設計方法進行重點分析,對工程建設當中運用的新技術,新方法進行學習[2]。(3)文獻法。通過學術期刊網站及圖書館文獻,首先對永嘉縣的地域文化和風景特色進行深入研究,尋找永嘉縣人文風景的精髓;其次對高速公路建設區(qū)域的氣候與地質特點進行查詢和現(xiàn)場考證;對適宜在永嘉縣生存的景觀植物進行篩選;對高速公路建設的新技術和理論進行持續(xù)跟蹤。
永嘉段高速公路設計理念主要有以下三條:(1)安全性。安全性是高速公路建設的基本理念,也是必須遵循的原則。工程建設過程中優(yōu)先保證道路的實用功能和交通安全,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景觀綠化的建設升級。(2)特色性。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要牢牢把握“以山水文化為特色的旅游強縣、和諧生態(tài)宜居家園”的總體定位,以"奏響山水楠溪序曲、展現(xiàn)時尚三江窗口"為目標,打造一條具有永嘉特色的景觀帶。(3)可操作性。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方案要考慮到現(xiàn)場實際情況,突出美麗公路方案同時兼顧后期的可實施性,包括道理建設的可行性及景觀綠化帶維護保養(yǎng)的可行性,道路景觀綠化設計要從長遠出發(fā),綜合考量公路建設的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效益[3]。
本次工程對景觀綠化的建設具有以下幾個內容:(1)因地制宜。此次景觀提升工程,根據(jù)各個區(qū)域主題,因地制宜的原則,采用不同的植物以及不同的搭配形式,凸顯綠化的豐富多樣性。同時又在原有綠化工程基礎上,增添了更多的色彩,變“綠城”為“彩城”,減少不適宜的樹種或過密的植物,滿足彩化提升過程中疏而不密的要求。部分路段補植增種開花、色葉的喬灌木和地被,豐富綠地的季相變化,實現(xiàn)“四季有景”。(2)現(xiàn)代文明與自然環(huán)境相融合。工程全線都將充分彰顯依山傍水、因勢因地而建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特色,將現(xiàn)代文明融入楠溪江的生態(tài)自然、歷史文脈,助力甌江兩岸同城發(fā)展。(3)綠化配置層次分明。綠化配置主要以高層喬木紅楊和香樟間隔種植,中層喬木以晚櫻為主,下層灌木以海桐球為主,地被植物蔥蘭覆蓋整片綠地[1]。
綠化景觀植物的選擇是永嘉段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的重點問題,我們要對其進行詳細分析;永嘉高速路段的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其全面的降水量在800mm~1500mm。所以,在對綠化植物選擇的過程之中,應當對其品種進行篩選,例如:小葉女貞、大葉黃楊等植被均能適應當?shù)氐臍夂驐l件。當然,在植物選擇過程中,還應當遵循“互惠共生、長期可持續(xù)和物種多樣性”原則,以此來提高綠化的效果。另外,永嘉段高速路在對綠化植被進行布置之時,采用了隔離帶與道路兩旁植株種類相近的植被,這樣達到了對高速路的綠化,同時也實現(xiàn)了周圍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
4.1.1 邊坡綠化植被的設計與分析
由于永嘉段高速公路沿線有大量的石料建材有限公司、雅林采石場以及岙底水庫采石場等,同時綠色能源公司處于互通區(qū)右側局部山體,從而導致道路兩側的邊坡山體體部分有“青山白化”現(xiàn)象,整個山體缺少樹種點綴以及高大喬木遮擋,這既影響周圍整體景觀綠化效果又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所以,為了解決“青山白化”的問題,在植物選擇時,以恢復“四邊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目標。首先,采用了客土噴播、燕巢及上爬下垂等綜合治理方法,并在治理之時種上了藤蔓植物,最終讓這些植物依附在山體上使山體變得穩(wěn)固;為此,在進行邊坡綠化之時,重點選擇了爬山虎、凌霄、常春藤、炮仗花等依附性及生命力強的植被。
4.1.2 道路節(jié)點綠地植物的設計與分析
永嘉段高速公路沿線的主要道路節(jié)點包括了:永嘉樞紐、L2 連接線和甌越大橋、楠溪江邊道路節(jié)點;由于原始地貌的影響,使得節(jié)點處地帶的植物綠化主要由矮灌木叢和野草構成,而該類植物不具備防風和隔音的效果,并且容易產生落葉對交通安全造成影響。所以,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便在道路節(jié)點處要選擇多層次的亞熱帶常綠葉植物,起到美化環(huán)境與防風隔音的效果,主要選擇有各類喬木,上層喬木主要為香樟、烏柏、水杉等,中層喬木有楊梅、客泡、柿子樹,小喬木選擇開花植物,如紫荊、紫薇、碧桃等,詳情見圖1。
圖1 道路節(jié)點綠地植物選擇
4.1.3 互通區(qū)及高架下綠化植物選擇
高速公路的高架下和互通立交,在設計時,最主要選擇矮小的灌木為主,盡量與原先地表植物一致,從而防止破壞原有的自然平衡。但是,在施工建設過程中,原有的植被多破壞殆盡,所以,有必要進行植被的修復;在植物選擇的過程之中,為了讓種植植被與地表植物相同,便選擇小型的灌木植物,這樣可以有效提高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在綠化建設的過程之中,為對布局進行了調整,并讓其處于錯落有致的狀態(tài),從而讓綠化植被起到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
4.1.4 高速服務區(qū)建設美化設計與分析
高速公路服務區(qū)的建設十分重要,因為直接影響到游客的體驗,起到對永嘉縣人文景色的傳播與提升作用,所以,對高速服務區(qū)進行更加細致的美化設計;首先,由于服務區(qū)的特殊性,因此服務區(qū)的植被要能起到很好的緩解疲勞的作用,故在進行選擇時要著重考慮美觀的植被并進行人為改造,例如:通過種植可以開化的紫薇、碧桃等植被,便能很好的緩解旅客與司機的疲勞;除此之外,在對服務區(qū)進行綠化建設時,還容納多種植物并修建文化建筑,這樣便極大的豐富了服務區(qū)內的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
4.1.5 道路沿線果園及農田改造的設計與分析
永嘉段高速公路目前農田景觀環(huán)境較好,所以工作重點主要在于現(xiàn)狀的保持與維護,結合田埂等區(qū)域可成排種植橋木,以豐富田園景觀,提升永嘉縣風景形象.
4.2.1 邊坡生物防護工程的設計
在建設前,先對施工現(xiàn)場的地質和制備條件進行考察,了解邊坡的地質結構。邊坡生物防護工程,一般的施工流程是平整破面,再進行鋪網、釘網,然后進行客土吹附,最后進行噴播植物種子及營養(yǎng)體,工程建設完畢進行質量檢驗。
4.2.2 道路節(jié)點綠化工程的設計
首先要依據(jù)不同的道路節(jié)點類型選擇不同的方案,首先要保障安全視距,建設交通島(導流島、安全島等),建設過程植被種植應當相對稀疏,圖案簡潔,色彩明快。
4.2.3 互通區(qū)及高架下美化綠化工程的設計
對于高架下的美化綠化工程,有時可以不進行,例如:高架建設與農用地或水體之上,當互通區(qū)及高架建設于城市系統(tǒng)中,應盡量與綠化市政建設相一致,其他情況下則保持與原生態(tài)一直。高架下的綠化建設,一般先測定高架下的光找強度,另外由于沒有降水,汽車尾氣含量高,土質貧瘠,所以綜合選擇生命力強的植物,另外,在一些十分干燥的地方,要加裝灑水器,定期補水防止植物死亡。
隨著社會對于高速公路建設的要求增加,高速公路的功能已不單單是承載交通運輸,更是傳播地區(qū)經濟文化,人文風景的重要渠道,道路綠化風景建設,應該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前提下,融入多樣的地域文化和生態(tài),實現(xiàn)高速公路成為地區(qū)文化傳播使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