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
來,念一念下面這幾個讀音:
z、c、s、f、v。
有什么感覺?是不是要“咬牙切唇”?
有研究說,你能咬牙切唇地說話,得感謝種出了糧食、蔬菜的老祖宗。
游牧與定居
很久很久以前,大家獲取食物主要靠打獵,打得到動物才有吃的。
后來,人們把活捉的牛羊等飼養(yǎng)起來,帶到有草的地方放牧。動物養(yǎng)多了,一個地方的草會吃完,或者不夠吃了,就轉到另一個地方,這叫“游牧生活”。
轉來轉去太不方便,一些聰明人,比如中國人就不轉了,這叫“定居生活”。定居在一個地方,還是靠地吃飯,但不是等著長草,而是自己耕種。糧食啊,蔬菜啊,不斷有新品種被發(fā)現(xiàn),被栽種。
安穩(wěn)地住著,人口容易增多,吃的需要更多,就再開出新地來種植。牛羊們待的地方越來越少,牛羊也越來越少,人們吃糧食、蔬菜越來越多。
牙齒與食物
吃糧食、蔬菜等比較軟和的食物,跟吃硬硬的肉類,對牙齒來說是不一樣的。
研究者根據(jù)古老人類的化石發(fā)現(xiàn),不管是那時的人還是現(xiàn)在的人,從牙床的位置來看,剛出生時,大多上門牙比下門牙突出一點。
在食物以獵物為主的時候,要從一大塊肉上咬下一口,門牙得花大力氣。
上下兩排門牙對得越齊,撕咬起來越有力。于是,人越長大,門牙就對得越齊。
而吃軟和的食物,門牙就不必那么用力,牙床就可以保持出生時的位置了。
你念z、c、s,上下門牙是對齊地“咬”著“牙”;在念f、v時,上門牙是突在下門牙外,“切”著“唇”。
別看你想“咬”就“咬”,想“切”就“切”,據(jù)研究,老祖宗兩排門牙對齊后,就沒想回到原來的位置,于是推想,他們不會發(fā)f、v音。要不是后來有軟和的食物,如今就沒有“鳳”“發(fā)”“飛”“very”“visit”“video”等什么事了。
牙齒與說話
也有人提出,中國人就是最早定居的人群之一,卻沒有聲母是v的字,還有一些比較早吃軟和食物的人群,f、v音都沒有。
爭論與研究可以繼續(xù),我們要注意的是,好好保護牙齒。
有一副好牙,不但可以發(fā)z、c、s、f、v,還能讓你說話“不漏風”,清晰而好聽。
“吃嘛嘛香”就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