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波 梁 潔
廣東省河源市人民醫(yī)院腎內風濕科,廣東河源 517000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是風濕免疫性疾病中較為常見、多發(fā)的一種[1],多發(fā)于15 ~ 40 歲的年輕女性,患者會出現(xiàn)體溫異常、機體乏力、關節(jié)疼痛、脫發(fā)等一系列癥狀[2-3],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可避免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腎臟功能受到損害。本文旨在探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有效治療方法,對環(huán)磷酰胺和潑尼松聯(lián)合應用的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4 年1 月~2017 年12 月我院接收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58 例開展本次研究,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觀察組)。
對照組男9 例,女20 例;年齡18 ~59 歲,平 均(40.4±2.7)歲。病 程6 ~60 個 月,平 均(31.74±1.50)個月。中度19 例,重度10 例。
觀察組男8 例,女21 例;年齡18 ~59 歲,平均(40.4±2.8)歲。病程7 ~61 個月,平均(31.82±1.56)個月。中度20 例,重度9 例。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滿足美國風濕病學會制定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診斷標準,且均存在體溫異常、疲乏無力等癥狀,并均經(jīng)過生物化學檢查、免疫學檢查確診;(2)入選前3 個月內未使用過激素、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3)所有患者認知功能、語言溝通能力均正常;(4)所有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的患者;(2)存在其他類型風濕性疾病的患者;(3)處于特殊時期(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4)本次研究中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反應的患者。
兩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本次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潑尼松。于每日清晨口服潑尼松(甘肅扶正藥業(y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62020285)0.8mg/kg,一日一次,連續(xù)服用6 周,再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對藥物劑量進行調整,以5mg/周的速度減少劑量,維持劑量為每日5 ~10mg。
觀察組:環(huán)磷酰胺+潑尼松。潑尼松的用法同上。環(huán)磷酰胺(浙江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H20093393)500mg 加入到生理鹽水250mL 中,采用靜脈滴注的給藥途徑,每隔2 周治療1 次,在治療3次后更改成間隔4 周治療1 次,共計治療3 個月。
兩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4],(1)顯效:在經(jīng)過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各項臨床檢查結果明顯改善;(2)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各項臨床檢查結果均較治療前稍有改善;(3)無效:治療前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各項檢查結果未發(fā)現(xiàn)有所改變。臨床總有效率=(總例數(shù)-無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在兩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的清晨,采集空腹狀態(tài)下的肘靜脈血3mL,進行離心處理后取上層血清進行測定,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補體水平(C3、C4)進行檢測,再測定血清炎癥因子水平(IL-6、IL-10、INF-α)。
對兩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用藥期間發(fā)生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統(tǒng)計。
在本次研究結束后,將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情況的研究數(shù)據(jù)在確認無誤后,錄入到SPSS20.0 軟件中進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 %)]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3.10%,高于對照組的68.9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
兩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治療前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補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各項指標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IgA、IgG、IgM、C3、C4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補體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補體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t=2.563,bt=11.912,ct=18.604,dt=29.927,et=6.550,ft=19.624,gt=21.867,ht=38.086,it=2.336,jt=7.086,P 均<0.05
組別 IgA(g/L) IgG(g/L) IgM(g/L) C3(mg/L) C4(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0±0.50 3.22±0.31a 19.69±1.30 15.03±0.36c 2.60±0.20 2.22±0.24e 0.38±0.05 0.64±0.04g 0.10±0.14 0.18±0.12i觀察組 3.51±0.51 2.29±0.21b 19.72±1.28 12.45±0.27d 2.59±0.21 1.69±0.13f 0.40±0.04 0.91±0.06h 0.13±0.15 0.40±0.14j t 0.075 13.375 0.089 30.875 0.186 10.457 1.682 20.163 0.787 6.425 P 0.940 0.001 0.930 0.001 0.853 0.001 0.098 0.001 0.434 0.001
兩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治療前的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兩組治療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數(shù)據(jù)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IL-6、IL-10、INF-α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t=8.678,bt=13.197,ct=22.984,dt=48.440,et=6.484,ft=19.469,P 均<0.05
組別 IL-6(ρ/ng·L) IL-10(ρ/ng·L) INF-α(ρ/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1.85±9.29 22.60±7.51a 70.66±2.89 56.24±1.75c 5.10±1.08 3.46±0.83e觀察組 41.93±9.32 14.39±6.28b 70.70±2.91 39.34±1.92d 4.95±1.10 0.42±0.60f t 0.033 4.516 0.053 35.032 0.524 15.985 P 0.974 0.001 0.958 0.001 0.602 0.001
兩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目前臨床上尚未明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發(fā)病機制,但是認為激素分泌水平異常、遺傳、免疫細胞激活情況異常同該病的發(fā)生有關[5-6]。多種因素作用下會減少患者的T 淋巴細胞,降低T 抑制細胞功能,補體的參與會增加狼瘡腎炎的發(fā)生風險[7-8],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
臨床上多采用糖皮質激素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治療,其中較為常用的藥物為潑尼松,其能夠對結締組織增生進行抑制[9],從而對細胞膜通透性進行控制,促使炎性滲出減少,其還可以對毒性物質、組胺的釋放進行抑制[10-11],從而起到減輕炎癥反應、抑制免疫應答、抗過敏的效果[12]。環(huán)磷酰胺是一種特異性的烷化劑,可使體內抗腫瘤活性增強,對淋巴細胞、抗體的增殖進行抑制,具有較好的抗過敏作用,可有效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13-15]。
本文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較高,不良反應較少,說明了聯(lián)合用藥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且觀察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補體水平均明顯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改善明顯,較好地表明了環(huán)磷酰胺聯(lián)合潑尼松有助于患者炎癥反應的減輕,可激活補體,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減少不良反應。
總而言之,對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采用環(huán)磷酰胺和潑尼松聯(lián)合治療的有效性、安全性均較高,有助于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炎癥因子及補體水平的改善,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