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德軍的轟炸編隊在損失了25架轟炸機后悻悻而回,沒有一顆炸彈能扔到紅場。而此時的紅場閱兵也接近了尾聲。在漫天的大雪中,28467名紅軍官兵接受了檢閱,隨即毅然決然地由紅場奔赴了戰(zhàn)場,與德軍展開最后的決戰(zhàn)。
德軍兵臨城下,莫斯科身陷重圍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fā)動“巴巴羅薩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分三個方向直撲蘇聯。二戰(zhàn)期間最慘烈的“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
蘇軍在當時幾乎是全世界戰(zhàn)斗素質最高的德軍面前丟盔卸甲,第一天戰(zhàn)斗就損失1200架作戰(zhàn)飛機,其中800架還沒起飛就被炸毀。在北線,整個波羅的海沿海地區(qū)全部失守,24個師被全殲,20個師損失60%的人員和裝備;在中線,蘇聯紅軍30個師被全殲,70個師損失一半以上人員;在南線,蘇聯最強的西南方面軍70個師在基輔苦戰(zhàn)10天后全部被殲滅,60多萬人被俘虜,“基輔戰(zhàn)役”被希特勒愉快地稱為“史上最大圍殲戰(zhàn)”。
戰(zhàn)爭才開始三個月,蘇聯就被逼到了懸崖邊——德軍已經兵臨首都莫斯科。1941年9月30日,德軍乘勝發(fā)動“臺風計劃”——集結180萬軍隊,在1700輛坦克和14000門火炮的支援下,開始發(fā)動對莫斯科的總攻擊。希特勒準備在1941年11月7日在莫斯科的紅場進行德軍的閱兵儀式。
此時的莫斯科,危在旦夕。
1941年10月28日,斯大林召見了心腹將軍們,問了他們這樣一個問題:“過幾天就是十月革命紀念日,我們要不要在紅場上舉行閱兵式?”此時德軍的數十個師正在拼死撲向莫斯科,城里所有的部隊都調到了前線,莫斯科隨時面臨被狂轟濫炸的危險。但將軍們在驚愕之余,都表示支持。
在身陷重圍的城市廣場搞一場閱兵,面臨極大的風險。斯大林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德軍會不會在這期間發(fā)動總攻擊?如果德軍出動轟炸機呢?閱兵現場人員密集,一旦發(fā)生轟炸,后果不堪設想。作出保證的是朱可夫:莫斯科外圍的防空力量會全部加強,并調過來一批殲擊機,力爭不讓一枚炸彈落到紅場。
斯大林隨即作出一系列部署:把閱兵時間從上午10點提前到8點,盡量趁天還沒亮透就結束閱兵,避免空襲;醫(yī)療隊隨時待命,以防萬一有空襲轟炸造成傷亡,但閱兵堅決不能停止;讓所有的報刊和宣傳機器待命,屆時要將閱兵實況實時廣播到全世界……斯大林還特別強調:除了少數人知道外,不到最后一刻,絕不能讓任何人知道閱兵的事。
只要還能打一發(fā)炮彈,就被投入到前線
1941年11月7日清晨,莫斯科的天空飄起了鵝毛大雪。上午8點整,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閱兵式,正式開始。在數十萬趕來觀禮的莫斯科市民注視下,斯大林首先發(fā)表了演講。斯大林的演講穿越雪霧,在整個紅場上空回蕩:“消滅德國侵略者!我們光榮的祖國萬歲!我們祖國的自由和獨立萬歲!在列寧旗幟下,向勝利前進!”
斯大林的講話一結束,紅場上就響起了當時的蘇聯國歌——《國際歌》。此時的紅場上,數十萬冒著嚴寒趕來的市民和受檢閱的部隊都高聲呼喊:“蘇聯萬歲!”很多人已是淚流滿面。
閱兵式隨后開始。首先通過檢閱臺的是炮兵學院、列寧格勒軍事學院的學員。隨后是一支負責莫斯科地區(qū)安全的內衛(wèi)特務部隊,如今也被拉出來準備奔赴前線。
很多官兵都是剛剛從前線拉回來,根本就沒有經過閱兵的排練,隊伍并不整齊,腳步也不統(tǒng)一,但他們卻目光堅定,斗志旺盛。他們手里握的槍都是裝滿實彈,每個人還都背著行囊——離開紅場后,他們不會回到營房,而是將直接奔赴前線,與入侵的德軍作最后的殊死搏斗。
閱兵隊列中一個特殊的方陣引發(fā)了觀禮人群的一陣騷動:那是民兵方陣。這個方陣服裝五顏六色,步伐零散,扛的槍以及扛槍的姿勢也都五花八門。但觀禮人群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因為在這個方陣中,有工人,有農民,有機關干部,還有學生,而此時此刻,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戰(zhàn)士”。
緊跟在步兵方陣后面的,是機械化部隊方陣。在隆隆駛過的大炮方陣中,人們驚奇地發(fā)現了一些100年前參加過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老式大炮——它們被人從博物館里拖了出來,只要還能打一發(fā)炮彈,就被投入到了前線。
為確保紅場閱兵安全,蘇軍飛行員不惜駕機撞向德軍飛機
而此時的德軍,并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希特勒還是從廣播中聽到蘇聯閱兵的消息的。暴怒的他立即打電話要求出動轟炸機,在1小時內將莫斯科紅場炸得片甲不留。
當德軍飛機接近莫斯科上空時,遭到了朱可夫布置的高炮部隊的猛烈炮火截擊,而附近機場蘇軍的米格-1戰(zhàn)斗機也紛紛升空迎擊。在激烈的空戰(zhàn)中,為了確保紅場閱兵的安全,甚至有米格-1的飛行員不惜駕機撞向德軍的飛機。
最終,德軍的轟炸編隊在損失了25架轟炸機后悻悻而歸,沒有一顆炸彈能扔到紅場。
而此時的紅場閱兵也接近了尾聲。在漫天的大雪中,28467名紅軍官兵接受了檢閱,隨即毅然決然地由紅場奔赴了戰(zhàn)場,與德軍展開最后的決戰(zhàn)。而這場閱兵也通過廣播直播傳向了全世界,所有人都領會了蘇聯人傳遞的信息:我們決定抵抗到底,決不投降!
1941年12月5日,在頂住了德軍最后一輪強弩之末的攻勢之后,憑借嚴寒帶來的天氣優(yōu)勢,蘇軍開始全線發(fā)動反攻。一個月內,德軍在莫斯科地區(qū)由全面進攻轉入全面防御,最終只能被迫撤退,丟下了1300輛坦克和2500門火炮,以及付出了50萬人的傷亡。
這是蘇德戰(zhàn)場上蘇聯的第一次勝利。由此為起點,蘇聯人開始止住了潰敗的態(tài)勢。關鍵是,他們恢復了信心。而信心恢復的起點,就是1941年11月7日,那場漫天飛雪中的悲壯閱兵。(《讀報參考》 徐元宮/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