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盛
摘 要:根據水利部發(fā)布的《水庫大壩安全鑒定辦法》(水建管[2003]271號文)規(guī)定:大壩實行定期安全鑒定制度,首次安全鑒定應在竣工驗收后5年內進行,以后應每隔6~10年進行一次。水庫需要根據安全鑒定的結論做相應的加固處理。我國建國初期修建了許多中小水庫,水庫自建成投產后,為社會、經濟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由于建設年代久遠,受當時經濟發(fā)展的限制,建設標準低,施工技術及工藝較落后,施工質量難以得到很好的控制。許多水庫投產運行至今,水庫建筑物進入老化期。隨著區(qū)域經濟快速發(fā)展,對水利工程的要求由傳統(tǒng)的水利工程過渡到具有信息化、自動化和現(xiàn)代化水利建設。本文以廣州市花都區(qū)福源水庫為例,結合水庫水文地質條件和建筑物現(xiàn)狀,分析水庫達標加固處理方案。
關鍵詞:水庫;土石壩;輸水涵;加固
一、水庫概況
福源水庫地屬廣州市花都區(qū)花山鎮(zhèn)北部,位于鐵山河上游支流福源河上,水庫集雨面積16km2,主河流長度5.1km,河流平均坡降0.52%。福源水庫運行五十余年來,為當?shù)剞r業(yè)生產發(fā)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多年運行后,水庫的放水設施也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2014年,經廣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安全鑒定,大壩存在壩體滲漏,輸水涵老化漏水、混凝土結構老化,安全監(jiān)測設施失效等問題。這些問題不但影響水庫的正常效益,并且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水庫急需進行安全加固。
福源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發(fā)電的中型水庫。福源水庫工程等別為Ⅲ等,水庫工程規(guī)模為中型,設計洪水標準為100年一遇(P=1%),校核洪水標準為1000年一遇(P=0.1%)。本水庫區(qū)灌溉保證率90%。
水庫現(xiàn)有建筑物有:均質土壩一座,溢洪道一座,輸水涵一座(設有進水塔一座),水電站一座。
工程區(qū)地處華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地貌多為淤積、沖積平原偶見低山、殘丘,河流水道眾多,漫灘、階地發(fā)育。工程所在的北部山區(qū)局部因沉積及沖積作用較為平坦,地勢相對庫底高出約5m~30m,地形較為起伏。
二、壩體防滲加固方案分析
福源水庫現(xiàn)有均質土石壩一座,土石壩存在滲漏,壩體密實度偏低。針對均質土石壩壩體防滲加固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塑性混凝土防滲墻修筑”、“充填灌漿”等。
塑性混凝土防滲墻彈性模量較低,在土石壩中有很強的適應變形能力,能有效得防止壩體滲漏。同時,塑性混凝土得和易性良好,澆筑后擁有較長的終凝時間,從而非常適用于水下澆筑。塑性混凝土防滲墻澆筑后因其強度較低,而便于控制操控接頭得施工質量。在壩體存在明顯滲漏的土石壩中,修筑塑性混凝土防滲墻,可以有效降低壩體滲漏比降,減少壩體滲漏量。但塑性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對周邊環(huán)境影響較大,并且造價比較昂貴。
土石壩充填灌漿通過對漿液加壓,充填壩體裂縫、洞穴等壩體隱患,能有效提高壩體密實性、整體性、穩(wěn)定性。土石壩充填灌漿材料采用粉質黏土或黏土,根據不同的適應性要求,可以適當增加一定得外加劑。如增加水玻璃以提高漿液流動性,增加水泥以提高漿液固結強度,增加膨潤土以提高漿液穩(wěn)定性。水庫土石壩充填灌漿通常采用水泥黏土漿,在壩體特定部位灌漿,提高壩體局部密實度和抗?jié)B性能。本加固方法造價相對較低。
塑性混凝土防滲墻抗?jié)B性能雖優(yōu)于充填灌漿,且壽命較長,但造價較為昂貴,對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較大。充填灌漿能在控制投資的同時,針對密實度較低的部位,提高壩體抗?jié)B性能。綜合比較,在投資有限的中小型水庫達標加固過程中,充填灌漿更為適用。福源水庫的壩體防滲加固采用水泥黏土灌漿。
三、輸水涵重建方案分析
現(xiàn)狀輸水涵進口設有進水塔一座,出口設有小型水電站一座。涵管理于壩體左側底部。涵管及進水塔坐落于弱風化層土層上。由于輸水涵及其進水塔老化嚴重,存在多處滲漏。福源水庫達標加固擬重建本建筑物。
位于土石壩底部的涵管重建通常采用以下方案:
方案一:頂管施工,在不拆除現(xiàn)狀輸水涵管的基礎上加裝新管。本工程涵管位于大壩底部,若改變涵管位置,則涵管基礎不是弱風化巖層,對涵管強度要求極高,因此本方案只能在現(xiàn)狀管道處套管。
方案二:挖開壩體,將現(xiàn)狀輸水涵管暴露,隨后拆除現(xiàn)狀輸水涵管,并重建新的輸水涵管,最后恢復開挖壩體。
方案一施工開挖量小,施工流程簡單,造價相對較低。方案二土方工程量較大,投資較高,工程質量易控制。雖然方案一比較經濟,但是由于現(xiàn)狀輸水涵管歷史上經歷過多次修繕,且管道已經老化銹蝕,如果再進行一次套管,輸水涵管的質量難以保障,容易出現(xiàn)漏水等問題。綜合對比,方案二能有效解決現(xiàn)狀輸水涵管的問題,本次輸水涵管設計采用方案二
進水塔具有灌溉、發(fā)電引水及水庫放空功能。進水塔重建,對比兩種方案。
方案一,進水塔設置兩道閘門,檢修閘門與工作閘門設置在死水位高程。正常運行和放空工況,兩道閘門全開運行。
方案二,進水塔設置三道閘門,放空閘門和工作閘門設置在死水位高程,檢修閘門設置在較高處。運行工況放孔閘門常閉,放空期間才開啟放孔閘門。
方案一結構設置簡單,管理方便,但正常運行期間,進水塔引水高程與地面較近,水質較差,閘門止水組件容易受損,且不利于電站工作。方案二正常運行期間,進水塔來水遠離庫底地面,水質較好,滿足電站機組工作要求,且工作閘門可靠性較高。綜合對比,方案二能更滿足本工程實際需求,本次輸水涵管設計采用方案二。
四、壩頂路面設計方案分析
土石壩壩頂路面通常采用水泥石粉路面、混凝土路面、瀝青混凝土路面。
水泥石粉路面造價低,強度較低,在一定程度上能適應土石壩沉降變形,但其使用壽命較短,車輛行駛舒適度低。
混凝土路面強度降到,使用壽命較長,但在填土較高的土石壩上,不能適應土石壩較大的沉降變形,容易隱藏大壩壩頂沉降變形隱患。
瀝青混凝土路面車輛行駛舒適度較高,具有良好的塑性和自修復能力。
福源水庫土石壩最大壩高23.9m,壩體建成幾十年來,現(xiàn)狀沉降變形幅度小。但由于輸水涵管的重建需要挖開部分壩體,重新填筑的部分在后期運行過程中,可能會重現(xiàn)一定的沉降變形,在這種情況下,壩頂更適合鋪設瀝青混凝土路面。
五、結語
由于我國建國初期大興水利,修建眾多水庫,這些水庫在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的同時,也逐漸出現(xiàn)一些可控的安穩(wěn)隱患,因此,水庫加固工程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中,都會大量出現(xiàn)。每個水庫都有其獨特的工程特性,在如今水利工程技術如雨后春筍的時代背景下,水庫的加固應與其現(xiàn)狀充分結合,在各加固技術方案中選擇最優(yōu)方案,從而充分發(fā)揮水庫的功能,使我們先輩們建設的水庫恢復生機,為社會、經濟發(fā)展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再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劉魯強.土石壩采用塑性混凝土防滲墻的探討[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 1993(2):19-22.
[2]婁康裕. 充填灌漿在水庫除險加固中的應用[J]. 技術與市場, 2011, 18(8).
[3]余彬泉, 陳傳燦. 頂管施工技術[M].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