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海燕
[摘 要]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師應巧妙地運用講授法和討論法展開教學。講授學習追求的是教學效率,小組討論能夠啟迪學生的思維,將兩者結合進行教學,做到因材施教、因生而異議,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教學;講授法;討論法;有機結合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2-0061-01
傳統(tǒng)語文課堂注重的是教師講得有多么精彩,而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這兩種教學方法本來就不矛盾,但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上將它們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呢?
作為班級授課制的最基本的教學方法——講授法,它的出現(xiàn)是時代的要求。在一個班級中,教師通過科學、系統(tǒng)地講授,在最短的時間里面,傳遞出最多的信息,能讓學生最大效率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從而快速積累相關的學科知識。
例如,部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組課文《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都與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魯迅先生有關。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關于魯迅的生平介紹,是不可回避的問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三篇課文的內(nèi)容,從而增強對魯迅的敬佩之情。這時候,采用講授法就比較恰當。教師用語言,配合幻燈片進行課文呈現(xiàn),可以快速地把這些知識傳授給全部學生,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
講授法的優(yōu)勢很明顯,但是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新課標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這無疑是針對講授法不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的弊端而言的。教師發(fā)揮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讓學生進行小組內(nèi)的合作、小組間的討論乃至于辯論,能夠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學《伯牙絕弦》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在疏通文義之后,讓小組學生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討論伯牙為什么要絕弦,回答要求準確、全面。有的學生只是從某個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沒有綜合兩個人的關系去思考;有的學生只是從字面來理解,而沒有深入到兩人深厚的情誼中去思考。于是,教師首先組織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然后讓小組間進行討論(辯論),而后教師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多角度、深層次的辯論。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兩人之間“知音”的關系,明白了知音難求的道理,才能夠真正理解“伯牙絕弦”的含義。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不斷地生成靈感的火花、思維的結晶,教師要善于把握這些極其珍貴的內(nèi)容,恰當?shù)剡M行引導,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語文、善于思考的學習品質(zhì)。
例如,教學《尋陸鴻漸不遇》這首詩的時候,教師的預設很簡單,就是讓學生理解詩人對陸羽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襟懷和氣度的贊美??墒窃诰唧w的教學過程中,課堂生成了對“桑麻”具體形態(tài)描繪的爭論?!坝粲羰[蔥的桑麻”到底對不對?這個課堂生成非常好,涉及農(nóng)業(yè)知識、生物學知識和季節(jié)的知識。這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全詩去討論,從后面的“菊花”來看,應該是秋天了,而秋天的桑樹也已經(jīng)枯黃,開始落葉了,所以用“郁郁蔥蔥”來形容肯定不恰當。至于“麻”,在秋天用“郁郁蔥蔥”來修飾肯定也不恰當。教師抓住學生的這個小小的錯誤,生成了課堂教學的新資源,指引學生學習了關于桑麻的一些知識,把學生帶入了五光十色的語文天地中。
一堂語文課,如果只是運用講授法進行教學,課堂氣氛必然死氣沉沉;如果只是運用討論法進行教學,必然效果不佳。那么,如何將兩者結合,有效地開展語文教學呢?
教師首先要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據(jù)課堂教學目標來確定講授法和討論法的分配和協(xié)調(diào)方案。當課堂內(nèi)容主要以記憶、積累為主的時候,就要充分運用講授法,把知識點講透徹,形成系統(tǒng),幫助學生構建起“知識系統(tǒng)樹”。當課堂內(nèi)容要進行必要的閱讀理解的時候,教師就要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不輕易讓學生獲取答案,而是讓學生在討論、辯論中,在尋覓答案的過程中獲得思維的頓悟和啟迪。
其次,兩種方法的運用還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年齡段做出適當?shù)恼{(diào)整。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基礎不夠牢固,知識面狹窄,這時候應該主要運用講授法進行教學;而到了高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為討論法的運用提供了必要條件。
語文課堂不應該是教師的“一言堂”,也不能夠只有學生的喋喋不休、爭吵無度,而要把學習和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講授法和討論法的運用,教師在備課前要進行精心預設,這樣在課堂上才能夠及時地抓住生成,帶領學生登堂入室,進入語文學習的美好天地,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語文的情懷,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