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月
導引
一部《莊子》包羅天地萬物,參透世間無窮理趣。那么,莊子到底是一位怎樣的人?《莊子》又是一部怎樣的書?我們該如何來閱讀?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莊子和他的《莊子》一書。
作者簡介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梁園區(qū)蒙墻寺村)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被尊為南華真人。莊子祖上系出楚國公族,后因吳起變法楚國發(fā)生內(nèi)亂,先人避夷宗之罪遷至宋國蒙地。莊子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他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其哲學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他的文章大多汪洋恣肆,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后世文學有很大影響。代表作《莊子》。
內(nèi)容概述
《莊子》約成書于先秦時期,是一部反映莊子哲學思想的書?!稘h書·藝文志》著錄52篇,10余萬言。今存33篇,其中內(nèi)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肚f子》除內(nèi)7篇外都是后人所作。全書以超越精神、博物審美、批判思維為其特色,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詳細闡述了莊子對宇宙生成論、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命價值、批判哲學等思想,既繼承老子學說,又發(fā)展了新說,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
思想詮釋
《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具體表現(xiàn)為:
1.崇尚自然之美。所謂自然之美,在莊子看來,依于天性、率性純樸、順應自然就是美的。莊子極為推崇自然之美,“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選自《天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選自《知北游》),莊子明確地表達出美存在于大自然中。他認為人們的生活也應當順應自然,如果人為地去破壞自然發(fā)展,也就是破壞了美。自然之美在莊子看來也是樸素、率真之美,就是不加修飾、真實地展現(xiàn)自己的真情實感。因而,做人應該不做作、衣飾簡單、善良、單純、質(zhì)樸,才是最美的。
2.追求自由之美。自由是人們追求的最終目標,而莊子也不例外。莊子追求的是心靈上的無羈無絆,無拘無束。他以超越性的眼光,透視人的生命歷程。在《逍遙游》中,他構(gòu)想鯤化為鵬后的展翅高飛、自由翱翔天際,他不要“留骨而貴”的高官厚祿而愿做只“曳尾涂中”自由自在的烏龜,他愿把參天大樹放在“無何有之鄉(xiāng)”而自己寢臥其下任逍遙。他的《逍遙游》是精神完全沒有倚待、不受束縛的絕對自由的狀態(tài),是一種齊萬物而無己、不以功勞自居、不為虛名所累的圣人神人,才能達到自由與逍遙的境界。
3.關注人格之美。莊子的獨立人格意識,是對人自身的關注,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重視,是對人生的終極關懷。莊子主張發(fā)揮每一個人自然的個性和富于創(chuàng)造的才能,這是對個體價值和獨立人格的充分肯定。莊子反復告誡人們不要扭曲本真的人格。他把人分為兩類,一類是世人,另一類是“至人”“圣人”“神人”。這“至人”“圣人”“神人”等一類人,林澤焚燒不能使他感到熱,黃河、漢水封凍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巖、狂風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震驚,只有這樣的人,才會把利害和生死都置之度外,他們的人格美才會達到極致。
藝術特色
作為極致思想的承載,《莊子》在藝術方面也有獨特的表現(xiàn)力:
1.寄理于寓,借寓言理。莊子的哲學思想深奧玄妙,為了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莊子采用了“寄理于寓,借寓言理”的藝術手法,將自己的哲學思想用生動形象的寓言表達出來。而這樣既能夠被人理解,又容易被人接受。例如為了闡發(fā)“無為”的哲學思想,他巧用“混沌之死”的寓言故事: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為了報答中央之帝混沌的款待之情,為其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這樣就化抽象為具體,說理淺顯,更易于被人接受。
2.意出塵外,想象奇特?!肚f子》在說理時表現(xiàn)了超常的想象力,其用天馬行空的巧妙想象代替了對現(xiàn)實的如實描寫,構(gòu)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可謂意出塵外。例如,《秋水》篇中“望洋興嘆”的故事,寫在秋水上漲時節(jié),大大小小的河流奔騰跳躍匯入黃河,使黃河更加寬廣,氣勢更加雄偉,它波濤洶涌,浩浩蕩蕩,順流而下,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作者從黃河寫到大海,寫得混混茫茫,形成了開闊而壯觀的境界,這與當時社會人們有限的認知水平,真是天壤之別。
3.語言夸張,比喻生動。《莊子》的藝術還體現(xiàn)在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夸張。大量運用比喻說理雖然是先秦諸子的共同特色,但《莊子》的比喻卻多樣、巧妙、精辟、雋永,且擅長譬喻,經(jīng)常喻后出喻,喻中設喻,無人能及。如《齊物論》中,他用十幾種事物來比喻自然的聲響,借實表虛。另外,作品中還大量運用夸張。如有“不知其幾千里”的大鵬,“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等,都使文章姿態(tài)橫生,美不勝收。
如何閱讀
讀《莊子》得到的,首先是精神,繼而是物質(zhì)的財富,而失去的只是無知。那么,今天,我們應該怎樣來閱讀這本書呢?
通常來說,讀古書有三種方法。一是朗讀法,二是詮釋法,三是意會法。讀《莊子》,主要推崇朗讀法和意會法,千萬不要糾纏于字眼。
《莊子》的思想高邈超拔,力透紙背,且涉及廣博,虛無縹緲;其遣詞造句,更是含混朦朧,汪洋恣肆。所以對于一般讀者,對其美段、美句,高聲誦讀;對其中的許多成語、寓言,可以讀熟記牢領略其魅力;而對于作品中闡述的思想哲理,只要達到意會,不必逐字逐句解讀,也無須細究細枝末節(jié)。
原作欣賞
材與不材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①,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鼻f子曰:“此木以不材②得終其天年③。”
夫子④出于山,舍于故人⑤之家。故人喜,命豎子⑥殺雁⑦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⑧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p>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⑨?”莊子笑曰:“周⑩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p>
(選自《莊子·山木》)
[注釋]①大木:大樹。②不材:不成材。③天年:自然壽命。④夫子:指莊子。⑤故人:舊友,朋友。⑥豎子:童仆。⑦雁:鵝。鵝由雁馴化成,故亦稱鵝為雁。⑧奚:疑問代詞,這里的意思是“何”“哪一個”。⑨何處:如何自處。指在材與不材間選擇哪種以立身自處。⑩周:莊子自稱。
賞析
莊子的寓言,總是耐人尋味。一個人怎樣處世?材與不材,都可能面臨危機。莊子以一篇寓言告訴我們,審時度勢,明察事物,參透人生,進退自如,不為外物所羈絆才是正理。當今社會,成材固然是人生的積極追求,不材也許是一種另類的生存方式。只要不為外物所累,順其自然,哪一種都是最好的選擇。
參考譯文
莊子在山中行走,見到一棵大樹,枝繁葉茂,伐木的人停在樹旁卻不去砍伐。問他原因,回答說:“沒有可用的地方?!鼻f子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得以盡享它自然的壽命?!?/p>
莊子從山中出來,寄宿在老朋友家中,朋友很高興,命童仆殺鵝招待客人。童仆請示說:“有一只鵝能鳴叫,有一只不能鳴叫,請問殺哪一只?”主人說:“殺那只不會鳴叫的?!?/p>
第二天,弟子向莊子問道:“昨天山中的大樹,因為不成材得以盡享自然壽命,今天主人的鵝,因不成材而被殺。先生將在這二者之間如何立身自處?”莊子笑著說:“我將處在成材與不成材之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