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珉婷
摘 要:市民社會在馬克思的諸多著作中均有提及,它構建起了整個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石?,F如今,思考市民社會發(fā)展的理論基礎、內在動力及發(fā)展狀況是正確把握市民社會的特征,把握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思想、社會危機爆發(fā)的實質,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提供科學素材和現實材料。
關鍵詞:市民社會;現實的個人;生產;危機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6.083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從兩個維度解讀市民社會,一是普遍意義上的市民社會。二是狹義的市民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從市民社會發(fā)展的演進看,無論是分工、交往下生產的繁榮時期還是逐利過渡發(fā)展的停滯時期,市民社會的發(fā)展對全世界發(fā)展的作用不可小覷,因此,研究市民社會的發(fā)展正當其時。
1 “現實的個人”是市民社會發(fā)展的前提
1.1 “現實的個人”是改造社會的基本條件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指出:“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边@些“現實的個人”在改造社會時以兩方面呈現。一方面,“現實的個人”是能動的,它以人的主觀能動性為前提,通過人的有目的的活動能動的改造社會。在主觀能動性的主導下,“現實的個人”的意識活動與物質條件應相統(tǒng)一,通過與物質條件相結合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且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改造社會、創(chuàng)造生活條件。另一方面,“現實的個人”是受動的,他的活動要受到一定的約束,不可按照個人的意志從事生產或社會活動,其行為規(guī)范、使用工具受社會制約,依照社會發(fā)展及社會運動規(guī)律創(chuàng)造、改造社會,從事社會活動。因此,“現實的個人”作為改造社會的行為主體可在能動性與受動性的共同作用下活動,使社會的運動既有發(fā)展又有約束,是市民社會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
1.2 “現實的個人”是社會交往的保障
“現實的個人”是社會中的人,要寓于社會之中,不斷的與人交往,不能離開社會獨自活動,煢煢孑立。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人們的社會活動、行為規(guī)范都要符合社會發(fā)展的條件,并且符合由現階段邁向高級階段的條件。在市民社會中,“現實的個人”的活動與交往體現在各方面,人們通過交往建立聯(lián)系,彼此分工協(xié)作為社會需要服務。在邁向更高階段的過程中,“現實的個人”必須要通過交往彼此建立關系,建立以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通過社會關系相互交往、彼此分工協(xié)作促進生產鏈的形成,為大規(guī)模生產做準備,為市民社會的發(fā)展做服務性支撐。
2 生產是市民社會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生產,即人類按照社會需要改造世界時從事的社會活動,它是由人的需要而主導的行為活動。生產的方式、類別以及程度由生存所必須的生活資料決定,其生產活動為物質生活本身而服務。誠然,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fā)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币虼耍a是市民社會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推動市民社會開辟新紀元。
2.1 生產推動社會不斷攀升
從生產的必要性角度看,市民社會的生產是滿足需求的客觀表達。人們從事何種生產、生產什么是由現存條件和生活狀況、已有的生產工具以及社會需求的狀況所決定的,其能動的改造、自覺的勞動都是自身需求的表述。另外,生產不僅僅只是從事生產活動,還生產出某種被需要的社會關系。市民社會下的生產是社會關系需求的重要載體。在市民社會下生產不僅是簡單的生活需要,它體現著基于某種交換關系之下的索取與受制,這種交換關系體現著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同時也體現著物與人的依存關系,是通過對“現實的個人”的物質渴求催化社會關系發(fā)展、社會階段性進步的外在表現。
2.2 生產是資本繁殖的驅動力
從生產實質的角度看,生產的目的是資本繁殖的必要準備。生產是以生活為導向的活動方式,其能動的改造即為能動的改造一定的生活方式,體現出具體生活的內在形式,以及人們對生活的渴望。在市民社會中,能動的改造及資本家和雇傭工人間的交往著重體現在商品生產之中,而生產則是資本繁殖的驅動力,也是資本家攫取剩余價值,施行個人財富繁殖的工具手段。資本家給予勞動者勞動報酬,伴隨著資本攫取與剩余價值盈余的占有,而這種占有是在雇傭工人自愿出賣勞動力為前提之下的交往,資本繁殖的程度與工人自愿的程度成正比。因此,生產或物質生產的基礎是社會交往下的要求,這種要求也為生活內容的補充和發(fā)展提供原料素材,為資本的繁殖提供平臺,是市民社會發(fā)展的物質保障。
3 負外部效應的表徵:社會危機的爆發(fā)
在生產、分工、交往的主導下,市民社會的工業(yè)文明大放異彩,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現實的養(yǎng)分,推動世界進步。但在市民社會下的生產也伴隨著資本家私人占有他人勞動成果,剝奪了勞動者享有完整生產成果的權利,使勞動逐步演化成為異己的、對象化的、排外的剝奪性武器,成為異化勞動,在這種強烈的失衡下社會危機逐步誘發(fā)。
3.1 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激化,經濟危機爆發(fā)的主要因素
1930年和2008年的兩次危機寫實了市民社會發(fā)展的弊端,是生產與消費矛盾激化的遺留結果。同時,在私有制的經濟體制主導下,社會不平等發(fā)展誘發(fā)了經濟危機。
首先,從收入分配的視角看,勞動者的工資對社會產品消費只能盡綿薄之力。一方面,資本家對利潤和剩余價值的追求限制了產品消費。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勞動者與勞動結果異化,勞動者生產出的財富經過市場的熔爐后會成為生產資料再度剝削勞動者。可在勞動力成為商品進入市場交換之前,資本家與待雇傭的工人已簽訂合同,勞動力商品的價格既定,不會因剝削的程度加深而增加勞動報酬,以滿足資本家攫取剩余價值、利潤最大化的需求。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可看到,勞動者既是產品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產品的消費者,但市民社會下的經濟主導,使勞動者對象化的存在物限制了勞動者自我的產品消費。另一方面,勞動者與勞動過程的異化摧殘了勞動者的身體。勞動者在巨大的壓迫與剝削之下生存,身心受到嚴重的傷害,連續(xù)的作業(yè)使勞動者體力不支,加之勞動者在許多有害身體健康的操作流程中毫無保護措施,收入的一部分用于醫(yī)療支出,因此,生產過剩的產品在市場中待售,而勞動者收入微薄對社會產品消費不足,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激化,經濟危機爆發(fā)。
其次,從生產環(huán)節(jié)的視角看,中間環(huán)節(jié)崩潰,產業(yè)鏈中斷。商品完整進入市場之前需各產業(yè)鏈環(huán)環(huán)相扣,才能確保商品的組成部分銜接無瑕,勞動力物化在商品之中,為資本家盈利。然而,市民社會下,生產和消費的矛盾與日俱增,其必定加重某一領域的商品滯銷,商品龐大堆積,直至產業(yè)崩潰。如紡織工業(yè)中,布與棉的制作是工業(yè)流程中的必要材料,在市場流通過程中,布與棉的產業(yè)如遇危機致使產業(yè)崩潰,那么紡織工業(yè)生產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斷裂必定使危機延申至紡織工業(yè)。
3.2 拜物教成為流行價值趨向,社會價值觀扭曲
拜物教,一個清晰描述市民社會下人類崇拜的名詞,充分反映了在市民社會、在私有為主導的制度下人類的信仰——物為上。勞動者在生產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的異己的敵人且受敵人的統(tǒng)治與支配。因為資本的利人性與生俱來,資本主義社會的向利性表明:有物即有貨幣,有貨幣即可再生產,財富可成倍增長,無限量,誘惑資本家加速物質財富的積累,從而導致資本家對物頂禮膜拜,期待物的厚積勝過人的道德底線,本應受創(chuàng)造者支配的物搖身一變成人的操控者,并對人不斷的施壓,危害人的生命。人的信仰,人的文化與精神開始異化,人類不再追求德、善反而崇尚物質,社會價值觀扭曲。
文化的異化使人們在精神層面上步履蹣跚,社會嚴重發(fā)展失調,發(fā)展走向歧途化。就危機不斷、經濟滯后、貧困人口增加的社會現狀而言,拜物教思想不但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幻終止,反而更變本加厲。人對物過度崇拜的“怪圈”,使本應良性發(fā)展的社會出現倒置性發(fā)展,而倒置性發(fā)展的結果貽害無窮,百姓從此生靈涂炭。在研讀國內外學者近期的研究成果中發(fā)現“拜物”、拜金的觀念猶存。若要徹底的扭轉“利益之上”、物質膜拜的“常態(tài)”,拜物教思想不容忽視,商品、貨幣、資本三重本體的研究內容與承襲也要隨時代變幻呈多樣性發(fā)展。
3.3 人權越來越少,社會發(fā)展畸形
在市民社會體制下,只有不斷丟棄自身發(fā)展的質,開人類進化的倒車才可被社會所容納,社會被資本家占有和統(tǒng)治,社會畸形化發(fā)展,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社會發(fā)展畸形主要體現在:生產力提高卻成為資本化工具。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異化,本該享有的快樂感與富足感異化成為痛苦與失落,在生產過程當中,勞動成為負罪的象征,好像只有不間斷的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才能免受罪罰。勞動者用生命在不間斷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商品是貨幣直通車,為社會發(fā)展、生產力提高提供了夯實的人力與物資基礎。然而,生產力的提高在生產過程中成為新一度剝削勞動者的方式,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先進設備的引入,資本化程度加深,剝削手段變本加厲。因此,勞動者生產出的既是財富和社會生產力,也是痛苦與沉重的枷鎖。人呈畸形化發(fā)展。
4 總結
市民社會的發(fā)展有進步,也有局限。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充分展現了市民社會的理論基礎和進步的內在動力。然而,我們要正確把握市民社會的結構,辯證的吸收其改革和發(fā)展的成果以及應對危機的處理方式,反思“過渡性”的危害。市民社會的發(fā)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也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豐富的現實養(yǎng)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編譯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徐禾.政治經濟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5]劉召峰.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J].南京大學學報,2012.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編譯局.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編譯局.哥達綱領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