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 龍禮彬 李龍勤
陳學文,1926年出生于河北饒陽,1937年10月參加抗戰(zhàn),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zhàn)時期,他擔任冀中軍區(qū)第九軍分區(qū)24團通信連班長,參加了五一反掃蕩等多場抗日戰(zhàn)役戰(zhàn)斗。解放后,陳學文曾作為井岡山第一任人武部部長和毛主席合影。
作為電影《地道戰(zhàn)》原型人物、老八路陳學文,我們來聽聽他親身經歷的地道戰(zhàn)故事。
陳學文一生戎馬,八年抗戰(zhàn)打完,又投入到解放戰(zhàn)爭中,期間多次負傷?,F在雖然身體帶病,但精神很好,軍人氣魄十足。
1942年,太平洋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日本鬼子開始在冀中平原進行大掃蕩,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大平原待不住,大部隊都鉆地道,以前作為號兵的陳學文也轉為戰(zhàn)斗班班長帶頭挖地道。
陳學文說,當時的地道并不像電影里條件那么好。通道只能容一個人爬過,而且很擔心——擔心出去打不到敵人;擔心地道暴露,一死就是十幾號人;擔心自己死得不值得,沒有殺鬼子賺回來。
“我在地窖里躲過敵人掃蕩?!标悓W文回憶道,1942年3月的一天,他在戰(zhàn)斗中右腿不慎受傷,被安置在南國縣夾河村一戶叫楊耀德的老鄉(xiāng)家中養(yǎng)傷。
“傷好后,我?guī)ьI戰(zhàn)士將老百姓家的地窖挖長、挖深、挖大,將地窖改為地道。”陳學文說,到后來他們直接把地道挖通,從鄰家,到整個村,最后,他們把鄰近的村子也用地道相連,不僅利用地道保護傷員,還利用地道的有利地形,與敵人展開戰(zhàn)斗,就成了后來有名的地道戰(zhàn)。
1942年至1944年,是冀中平原戰(zhàn)斗很艱苦的3年,敵人在公路上、崗樓上的據點像蜘蛛網一樣,遍布各個角落,5萬多鬼子進村入戶進行大掃蕩,拉網式搜查。
“鬼子據點防范功能齊全,有壕溝、公路,部隊和炮樓200米內不能種莊稼。冀中平原的秋天,青紗帳起來了,我們躲在青紗帳里,專門打炮樓里站崗的鬼子。我?guī)ьI班上的幾個戰(zhàn)士從地道出來,夜里奔襲三四十里路,臨近清晨,摸到青紗帳里,在離炮樓200米處把槍架好,消滅掉一個鬼子后立即撤離。為了防止敵人報復,我們在南邊的村莊打了以后,往東走,再往北走,迂回幾個大彎后,趁著夜色再回到地道,留下鬼子在據點里鬼哭狼嚎?!?/p>
“曾經的我還是個‘叫花子呢!”陳學文說,“那時,由于我年紀不大,比較容易混進老鄉(xiāng)中,就化裝成討飯的‘乞丐,深入敵區(qū)摸情報,掌握敵人的動向。鬼子一有軍事行動,我就及時通知部隊轉移。有時我還配合當地的‘紅色聯絡員從敵區(qū)弄一些緊缺的藥品和食鹽,送到地道里去。”
“為了弄情報,殺鬼子,什么身份方便,我就裝扮成什么。”陳學文說,在他當偵察員期間,不止裝過乞丐,還扮過樵夫。
在冀中,由于官兵們神出鬼沒,敵人防不勝防,個個膽顫心驚,一聽說八路來了怕得要死,躲在據點里不敢出來。
“好多人都說,我們是功臣,是地道戰(zhàn)的創(chuàng)始人。但沒有當地人民群眾的聰明智慧和大力支持,沒有軍民共同挖地道、殺敵人,地道戰(zhàn)不會取得那么大勝利,因此,冀中根據地的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陳學文說。
延伸閱讀
地道戰(zhàn)
地道戰(zhàn)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zhàn)方式。從保定清苑的冉莊開始經過不斷的發(fā)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使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阻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地段。地道戰(zhàn)對保護廣大的戰(zhàn)區(qū)群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