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敬敬 鄒令
【摘 要】總理的“兩會”記者招待會答問是每年兩會閉幕后的一項重要活動,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話題新穎且包含大量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鑒于現(xiàn)場時間緊、壓力大,口譯員必須要選擇恰當?shù)姆g理論和策略才可以順利完成。釋意理論認為翻譯應該在全篇角度進行,譯員應該做到脫離源語外殼,不能字字對應,而是應該在詞匯基礎上,以意義為單位,運用增譯、減譯及改譯等翻譯方法來進行。
【關鍵詞】脫離源語外殼;記者招待會;漢英口譯
中圖分類號: H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4-008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4.040
0 引言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國際社會對于中國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每年的“兩會”記者招待會是外國記者的最佳采訪時機,在會上,總理將對中國的經(jīng)濟、文化、民生、外交政策以及對國際問題的態(tài)度等進行詳細解答,而這些都是國際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作為中國的對外窗口,“兩會”記者招待會具有很強的政治敏感性,發(fā)言人的每一句話都將被認為是代表中國的觀點,因此相比其他會議口譯而言,“兩會”記者招待會的口譯則承擔著更大的現(xiàn)場壓力。
1 “脫離源語外殼”
法國著名口譯專家達尼卡·塞萊絲科維奇教授于1968年出版《國際會議譯員——言語與交際問題》一書,對口譯的三個階段“理解—脫離源語外殼—表達”和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這本書的出版標志著釋意理論的誕生?!袄斫狻撾x源語外殼—表達”的翻譯程序被稱作翻譯的三角模型或釋意模型,是釋意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張吉良,2011:75)在這一模型中,“脫離源語外殼”是核心環(huán)節(jié),它能夠幫助譯員擺脫源語表面形式的束縛,更為準確地傳達意義。在釋意理論的指導之下,譯員可以采用信息省略、信息增補和意譯等策略,使譯文符合目的語聽眾的語言習慣,達到有效交際目的。(Seleskovitch Danica&Lederer Marianne, 1984)
2 “脫離源語外殼”在2018年“兩會”記者招待會漢英口譯中的應用
2.1 信息省略
例1:在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談到,今后中國吸引外資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時講道:“我們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制度會進一步進行調(diào)整縮減?!?/p>
張璐譯文:We will further shorten our negative list.
“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是我國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的根本依據(jù),負面清單上列舉的領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對外商開放的領域,負面清單以外的外商投資,按照內(nèi)外資一致原則管理,給予國民待遇。若按照字面意思,“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應該譯為“Negative List of Foreign Investment”, 因前文中,總理講述的重點一直都是吸引外資、促進外貿(mào),譯員在翻譯時做到了將重心從詞匯對等轉(zhuǎn)移到了意義提取上,所以當時張璐將重復性信息“外商投資”略去,采用國際上約定俗成的譯法“negative list”, 這樣即減少了聽眾的負擔,也節(jié)約了時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省譯法。
例2:李克強總理談到開放推動了改革,促進了發(fā)展時說道:“去年年初,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經(jīng)濟論壇發(fā)表演講時明確表示,中國將繼續(xù)維護自由貿(mào)易,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p>
張譯:In his speech at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President Xi Jinping already made it very clear that China will uphold free trade and continue to pursue opening up as its basic state policy.
這一句摘自李克強總理對彭博社記者的回答,新聞類聽眾注重的是時效性和價值性,若采用完全對等的譯法 “At the beginning of last year, President Xi Jinping made a clear statement in his speech at the Davos Economic Forum.” 既拖沓又不地道,會引起聽眾的反感,降低對譯員的認同感。張璐憑借極其豐富的經(jīng)驗,在充分理解總理的意思后,脫離原文結構,略去聽眾熟知的會議時間和地點,只提取核心意義進行表達,非常巧妙地借用了世界經(jīng)濟論壇的官方譯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2.2 信息增補
例1:當李克強總理談到進一步開放服務業(yè)會付出一些代價,但是可以促進產(chǎn)業(yè)的競爭力時講道:“下一步重點要放寬服務業(yè)的準入,比如說在養(yǎng)老、醫(yī)療、教育、金融等領域。我們還會全面放開制造業(yè)?!?/p>
張譯:Hence we plan to further widen market access for Chinas old age care, education, health care and financial service sectors. In addition, We will also fully open up our manufacturing sector.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jīng)說過:“就句子結構而言,英語是法治的,漢語是人治的?!庇⒄Z重形合,漢語重意合;漢語邏輯關系多隱性,需從各個短句中自行體會;但英語是相反的,邏輯關系明顯呈顯性。在這段話中,張璐共增加兩處銜接詞,分別為“Hence, In addition”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將漢語轉(zhuǎn)換為英語時要進行邏輯補充。譯員在正確理解原語意圖之外還應做到“全面、準確、通暢”(鮑剛,2005:267)
例2:李克強總理舉例時講道:“中國的開放比如說5年前我們簡化了因私護照辦理和出境的手續(xù),結果出境人次從當年的 7000多萬增加到去年的 1.3 億多人次,而且其中多數(shù)都是去旅游和消費。”
張譯:For example, 5 years ago we simplified the procedures for applying for ordinary passports and travelling overseas. And with that simplification, the number of outbound overseas trips made by Chinese people surged from 70 million to last years 130 million.
這是李克強總理在回答與中國開放力度相關問題時舉的一個例子,“5年前我們簡化了因私護照辦理和出境的手續(xù)”,如果是對于同傳譯員來說,會選擇順句驅(qū)動法,譯為“Simplified procedures for getting private passports and exiting the country”, 但交傳時譯員可以在會場獲取背景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分析句子,整合意義。因此,在聽眾對源語信息理解困難或產(chǎn)生困惑的時候,譯員可以選擇適當增補信息來貼近外國聽眾的思維和表達習慣,幫助他們更好理解發(fā)言人的意思。(祝怡,2018:13)在這一段話的翻譯中,張璐擺脫了原文的結構約束,將必要的背景知識補充完整,即解釋大多數(shù)的因私護照和出境手續(xù)目的是出國旅游,隨后又給出了相關數(shù)據(jù)支撐,譯文完整又簡練,使臺下聽眾可以更好地理解總理的回答。
2.3 調(diào)整意譯
例1:李克強總理談道:“上屆政府伊始,我們以轉(zhuǎn)變政府職能這個“牛鼻子”去推動改革?!?/p>
張譯: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was high on the agenda of the previous government.
在這里,總理用“牛鼻子”來形容“轉(zhuǎn)變政府職能”這一工作,在漢語中,“牛鼻子”經(jīng)常被用來比喻事物的要害或者最核心的部位,總理在這里想強調(diào)的是“轉(zhuǎn)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性。如果采用直譯法,一定會讓臺下的聽眾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但經(jīng)過些許加工,改譯為“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was high on the agenda of the previous government”, 既沒有造成源語的意義丟失,又照顧了目標語聽眾的感受。從釋意理論的“脫離源語外殼”技巧來看,譯員張璐的翻譯做到了從詞匯對等、結構對等轉(zhuǎn)移到了意義對等,巧妙地與源語的語言意義保持了一致。(許明,2010:7)
例2:李克強總理談到改革無小事,政府應該敢于自我革命為人民辦實事時談到:“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p>
張譯:Nothing is too small if it delivers concrete benefits to our people.
李克強總理借用了清代萬斯大《周官辨非》中的句子“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這句話的本意是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絲一發(fā)也要推行??偫碓诖吮磉_了政府不會放過改革中任何細節(jié)工作的決心。譯員張璐完全沒有受到中文的影響,在理解句子深層意思之后,她在英文中找到了對等的表達: “Nothing is too small if it delivers concrete benefits to our people.” 這樣的翻譯巧妙繞開了直譯的生硬,避免給聽眾造成困惑,簡單又傳神地表達了源語的內(nèi)涵。
3 結語
釋意理論認為,在口譯過程中詞語會產(chǎn)生意義,但詞語的堆集并不等同于全部意義的傳達;譯員要跳出源語語言外殼的束縛,實現(xiàn)源語與目的語之間意義的吻合,而不是詞匯層面的對等。只有在透徹理解原語的意義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加工,必要時進行句型重組或邏輯重組,譯文才能更符合目的語聽眾的表達習慣,更好地傳達源語的含義,這正是釋意派口譯理論的精髓和指導意義所在??偠灾?,翻譯的焦點應該是意義, 而不是語言。
【參考文獻】
[1]Seleskovitch Danica&Lederer Marianne. Interpreter pour traduire[M].Paris: Didier Erudition,1984:168.
[2]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267.
[3]許明.口譯認知過程中“deverbalization”的認知詮釋[J].中國翻譯,2010,31(03):5-11.
[4]張吉良.巴黎釋意學派口譯過程三角模型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02):74-80.
[5]祝怡.釋意理論下政府記者招待會口譯策略研究[D].(碩士論文)北京外國語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