姮姮
老舍說,北平最好的季節(jié)是秋天。
北京城的秋天到底是何時開始的呢?
酷暑后開始零落的國槐花穗兒,立秋后帶著涼意吹過腳踝的微風(fēng),八月末能鉆入肺腑平息夏日燥熱的玉簪香氣,九月里倏忽變黃又飄落的洋白蠟,似乎都在說,明天的氣溫要比今天低一點兒。
銀杏是一種“后知后覺”的植物——春天晚晚地發(fā)芽,秋天晚晚地落葉。就連最遲鈍的人也知道,若是抬頭看到銀杏都長出了新葉,就說明春意已濃,可以出門踏青了;若是銀杏葉都悄悄變黃,樹下拍照的人群摩肩接踵,那便正是北京城最好的時節(jié)了。
銀杏是孑遺植物,天然分布于中國東部、西南和南部。作為城市行道樹和園林綠化的常見樹種,北至沈陽,南達廣州,東至華東沿海,西南至云南、貴州的廣闊地域,銀杏都可生長。
滄海桑田的孤獨
誰能否認(rèn),銀杏陪伴了大部分中國人的成長呢?
小時候,課本告訴我們“銀杏是瀕危的化石植物”,它從恐龍時代走來,失去了全部的親人。作為銀杏門銀杏綱銀杏目銀杏科銀杏屬的“獨苗”,與它親緣關(guān)系相近的物種全都滅絕了,現(xiàn)存物種中與它關(guān)系最近的是蘇鐵門。
經(jīng)歷了多次全球氣候震蕩的銀杏在中國有3個“避難所”:西南(貴州務(wù)川、重慶金佛山)、南部(廣東南雄、廣西興安),以及東部(浙江天目山)——遍布全球的栽培銀杏,幾乎全部來源于浙江天目山的中國東部種群。
這樣一種慘遭滅族的植物,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化石記錄來自2.7億年前,它曾經(jīng)的親屬、同“門”遍布各大洲。而自始新世至今約5000萬年的時光中,銀杏幾乎沒有發(fā)生什么變化。
銀杏也是幸運的,更新世的多次冰期既導(dǎo)致了3個避難所種群之間的分化,也促進了它們特有遺傳成分的混合,從而在物種水平維持了這一“活化石”植物較高的遺傳變異。因此,銀杏并未處于滅絕旋渦或進化末端,而是具有足夠的適應(yīng)潛力。同樣經(jīng)歷滄海桑田的裸子植物百山祖冷杉,已經(jīng)無法適應(yīng)山下的氣候,只能瑟縮在高山上;而水杉,甚至一度被認(rèn)為只剩下化石。
據(jù)報道,野生銀杏種群已經(jīng)數(shù)十年沒有實生幼苗和更新,這意味著數(shù)十年來野生銀杏都未曾“誕下幼崽”——這事若是發(fā)生在動物身上,大家可能急得不行。
盡管野生種群仍然岌岌可危,但作為最常見的孑遺植物,銀杏似乎并沒有引起很多關(guān)注。我想原因大概是人們對銀杏還抱有希望吧!能生長千年的“公孫樹”,總該有一些特殊的能力,使它能在與被子植物的競爭中勝出。研究表明,銀杏一度退居到高山之上,直到有僧侶把它從山頂帶下來,它才能一步步下山,重回自己曾經(jīng)的家園。
公孫樹,還是母子樹?
銀杏的學(xué)名是Ginkgo biloba。Ginkgo一詞的來源爭論不休,現(xiàn)在的主流觀點還是認(rèn)為來自日語的ginkyo,不過我覺得最親切的說法是來自閩南語“金果”,聽起來好吃又富貴。種加詞biloba是“二叉”的意思,指的是銀杏葉的二叉脈,即每片葉子上的葉脈都不分主次地一分為二。這是一種原始的分支方式,后來的被子植物中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這樣的葉脈,大多是大家熟悉的羽狀脈了。
銀杏沒有花,作為裸子植物,它的生殖器官應(yīng)該稱為“雌/雄球花”。雄球花柔荑花序狀,疏松下垂,有2枚花藥;雌球花呈二叉狀,2枚胚珠著生在“叉子”頂端,看起來像個“丫”字,不過只有1枚胚珠有幸發(fā)育成熟。一般來說,我們還能在種子頂部的長梗上發(fā)現(xiàn)敗育胚珠存在的痕跡。
作為古老而原始的裸子植物,銀杏并沒有演化出果實這個構(gòu)造。它的種子裸露,只有一層薄薄的假種皮包裹。銀杏的“果肉”就是種子的貯藏組織,味甜而略苦,富含淀粉,這一部分便是我們常吃的白果。民間把銀杏叫作“公孫樹”,意指爺爺小時候栽下一棵樹,直到孫子輩才能吃到美味的白果。
說起來,公孫樹倒是對銀杏的一個小誤解。盡管銀杏比較晚熟,種子萌發(fā)而來的實生苗二三十年才能開始結(jié)果,但實際上除了年齡限制,銀杏結(jié)果還受性別影響——銀杏雌雄異株,必須雌雄合作才能結(jié)果。那些種下數(shù)十年仍未結(jié)果的公孫樹,或許是因為性別不合適,或許只是缺少了可以繁殖后代的另一半。而且換個角度想,公孫樹本不是公孫,放到如今這個晚婚晚育的年代,或許叫“母子樹”更貼切一些。
好吃,但不要生吃
說到吃,銀杏果的吃法不可謂不多,鹽烤、煮粥、做甜品都可以,煮熟的銀杏肉質(zhì)彈軟,可成可甜,吃起來別有風(fēng)味。不過生吃銀杏是萬萬不可的,因為有毒。
銀杏葉富含黃酮類物質(zhì),種子的貯藏組織中則含有4甲氧基吡哆醇(MPN)、氰苷等毒素。通常食用銀杏中毒的案例中,罪魁禍?zhǔn)拙褪荕PN,它可以抑制谷氨酸生成4氨基丁酸(GABA)。在神經(jīng)細胞間傳遞神經(jīng)信號方面,GABA和谷氨酸起著重要作用,因此MPN導(dǎo)致的GABA減少和谷氨酸增加可能會誘發(fā)癲癇和抽搐。
加熱不能使MPN失活,但可以使氰苷等有毒物質(zhì)受熱分解。一般來說,未成熟和未煮熟的銀杏種子毒性更大。不過,我個人本著一個挑剔吃貨的原則認(rèn)為,即使成熟、煮熟的銀杏種子也不宜多吃,盡管銀杏黏軟清甜,但是越吃越苦,多吃幾粒就會覺得嘴里有一股令人難受的苦味。
植物界的“臭鼬”
銀杏果未成熟時其實是非常臭的,有人形容那是一個月沒洗過的漚臭的襪子味,有人說是腐敗的奶油味,還有人說是生化武器的味道。我覺得這些形容都對。
幾乎每年8月都會有大爺大媽用長長的竹竿打掛在枝頭還沒成熟的白果,落下的大部分會被撿走,少部分摔壞了的,就留在了路上。那些“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幼嫩種子,經(jīng)過車輪碾壓,再配合夏天最后的高溫,味道簡直無比酸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