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挖孔樁是廣泛使用的一種低成本快速成樁方法,廣泛適用于無水或少水地層,在滲涌量不是很大的情況下,采用水泵隨挖隨排能夠保證樁基有效成孔。為防止出現(xiàn)斷樁或夾層或嚴重離析等質量事故,在超過一定滲涌水量情況下,即使人工挖孔成孔,常常采取水下砼澆注工藝完成樁基澆注。本文以某公路某大橋為工程背景,根據(jù)砼配合比設計原理,利用摻加水泥凈漿的方法,解決了非大涌量人工挖孔樁干法澆注問題,結論可供同類工程施工參考。
關鍵詞:樁基;人工挖孔;滲水;水下砼;砼灌注
人工挖孔樁施工方便、速度較快、不需要大型機械設備、造價較低,在公路、民用建筑中得到廣泛應用。人工挖孔樁樁身砼澆筑前要排干孔內(nèi)積水,如果孔內(nèi)水量大確實無法解決,樁身混凝土常采取水下澆注施工工藝。
1 工程概況
某公路大橋,橋長1033m,采用裝配式連續(xù)T梁,基礎為灌注樁基礎,樁徑為1.6m、1.9m、2.3m、2.8m。橋梁沿橋軸線地形起伏較大,分別跨越兩處沖溝,地質主要為粉質粘土和碎石內(nèi)的空隙潛水和基巖裂隙水。根據(jù)上述情況,項目部選用了人工挖孔樁,部分非大涌量樁基采用了砼干法澆注工藝。
2 人工挖孔樁砼澆注方法
樁基混凝土灌注是樁基施工的重要工序,應特別注意綜合分析樁周滲水情況,根據(jù)樁基成孔時確知的分層滲水量,確定砼澆注方法。
2.1 干灌法
孔內(nèi)有少量滲水并且可以抽干,符合規(guī)范有關要求時可采用干灌法澆筑砼;其施工方法為:先在孔口處用支架固定料斗,自料斗底口逐節(jié)掛好串筒,采用砼運輸車直灌或輸送泵輸送,澆筑時應控制層厚,及時用插入式振搗器充分振搗,保證每層砼密實;
2.2 導管水下灌注法
(1)若孔內(nèi)滲水量豐富,新橋規(guī)推薦采用導管水下灌注法,導管常用內(nèi)徑為300mm,常為快速螺旋卡口,在使用前應編號并逐節(jié)登記長度,進行水密、承壓、接頭抗拉試驗;
(2)壓水時導管底部距孔底宜為40cm,應確保首盤砼灌入時導管有足夠埋深;
(3)導管的吊掛和升降一般利用吊車,利用測繩測算砼面高程;
(4)水下砼灌注應緊湊、連續(xù)進行,灌注前應加強對砼生產(chǎn)運輸設備維護,應具備多臺運輸設備、攪拌設備,配備功率足夠的發(fā)電裝置,切實檢修好配料系統(tǒng),確保不致中途停工造成斷樁;
3 干灌法與導管水下灌注法經(jīng)濟性比較
(1)除質量風險成本外,就直接施工成本而言,干灌法與導管水下灌注有明顯差距,以單根30m深D190樁為例,對比分析得出:如果不計擴孔系數(shù),不計樁頭超灌差異,每樁砼理論方量為85方,單樁水下砼較普通砼成本高2125元;成本分析見以下表1:
(2)見上述表1分析,在不考慮添置水下砼澆注專用設備如儲料盤等,不考慮樁頭鑿除費用增加、樁內(nèi)水體地面排除設施、后臺砼生產(chǎn)待工等附加成本,導管水下灌注較干灌法每樁直接成本高約2500元。
4 非大涌量干法澆注技術
(1)樁孔內(nèi)滲水或涌水會降低樁身局部砼水灰比,引發(fā)局部砼離析情況,應根據(jù)滲涌部位及滲涌水量大小區(qū)別對待和處理;
(2)對滲涌不斷的樁基,砼澆注前應使用水泵抽排,盡可能降低孔內(nèi)存水量,在采取滲涌點處理措施后,根據(jù)孔底存水量進行首次平衡補漿;
(3)在砼澆注過程中,應加快砼澆注速度,并適當保持樁基中心下料點砼面高出積水面,根據(jù)積水量大小不定期及時補漿,直到砼澆注完成。
(4)研究表明,水灰比、砂率和水泥凈漿填充比對水泥混凝土強度均有明顯影響,就抗壓強度而言,水泥凈漿填充比存在最佳值;
(5)為防止水泥凈漿太多對樁身質量造成影響,根據(jù)實際情況可以對補漿后多余的水泥凈漿進行部分清除。
5 結語
技術工作的核心應該是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在充分保證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運用科學方法,多快好省地完成現(xiàn)場作業(yè)。本文案例采用干法澆注技術完成了非大涌量人工挖孔樁砼,完成的樁基經(jīng)檢測均符合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為涉水同類施工提供了可貴的實踐參考。本文首次提出計算和判斷方法,能相對客觀地選用灌注工藝,對于同類工程具有一定的施工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昆明,包凱,人工挖孔樁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應用[J].科技創(chuàng)業(yè)家,2013,(24);
[2]陳貴全,蔡燦,何鋒,人工挖孔灌注樁在龍治II號大橋施工應用分析[J]價值工程,201 7,36(30);
作者簡介:張增林(1978. 02-),男,漢族,湖南懷化人,路橋工程師,研究方向:公路橋梁與隧道質量監(jiān)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