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曼曼
摘 要: 近些年來各位學者對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說《朗讀者》的研究主要圍繞“對作品多重主題的綜合解讀、《朗讀者》與其它作品的比較研究、對女主人公漢娜的分析研究、對歷史反思的研究、對《朗讀者》作品地位研究”這幾個方面,做出的文獻研究進行說明,闡述近些年來對《朗讀者》在中國研究的成果與不足。
關(guān)鍵詞:本哈德·施林克;《朗讀者》;文獻綜述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19)04-092-04
本哈德·施林克的長篇小說《朗讀者》自1995年在德國發(fā)行以后已經(jīng)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在其被譯成漢語介紹到中國后也引起了廣泛關(guān)注,不斷有學界的學者及院校研究生從多維度對其進行研究。
一、對《朗讀者》多重主題的綜合解讀
《朗讀者》一經(jīng)出版就因其主題的多重性而受到廣泛關(guān)注,國內(nèi)當然也不乏對其主題的多重性研究。主要由殷倩的《論本哈德·施林克<朗讀者>的多重主題》,南楠的《論德國小說<朗讀者>的創(chuàng)作手法與反思主題》,趙亞珉、張軍的《讓悲劇不再重演:<朗讀者>多層主題解讀》以及郭艷的《探尋歷史的隱遁之跡,朗讀生命的弦外之音:試論<朗讀者>的多重主題內(nèi)蘊》。
殷倩的《論本哈德·施林克<朗讀者>的多重主題》認為,《朗讀者》在令人震撼的愛情故事主線索下,不僅呈現(xiàn)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經(jīng)歷了納粹統(tǒng)治的德國人對待歷史的沉思和反思,而且探討了愛情與罪孽,情欲與道德等主題。而故事最后又以漢娜的自盡提出了另一個主題:在自尊與生命面前孰輕孰重?南楠的《論德國小說<朗讀者>的創(chuàng)作手法與反思主題》首先剖析了男女主人公跨越巨大年齡差的凄美愛情,其次又闡述了作品的多重反思主題,主要包括對歷史、罪責、代際關(guān)系、人性等多重維度的反思。趙亞珉、張軍的《讓悲劇不再重演:<朗讀者>多層主題解讀》一文從生死、愛情、文明、罪與罰等視角,闡釋小說深刻的主題,認為這部作品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警醒人們:歷史的悲劇不能重演。而郭艷的《探尋歷史的隱遁之跡,朗讀生命的弦外之音:試論<朗讀者>的多重主題內(nèi)蘊》則主要從“如曇花般頃刻綻放的不倫之愛”“如聲音般瞬間失去的生命常態(tài)”“如難題般無法周全的人生選擇”“如審判般閹割真相的歷史論斷”四個方面深入闡述作品中關(guān)于男女主人公之間的不倫之愛、不斷失去的生命常態(tài)、人生選擇、以及反思歷史這幾大主題。
從這幾篇研究中可以看出,對歷史的反思、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分析以及個人的罪與罰是研究者們共同關(guān)注的主題。然而在多重主題的論述中,很多研究者卻忽略了作品中關(guān)于法律的闡述。作者本哈德·施林克作為德國的法律教授和法官,應(yīng)該說,對于法律的批判與反思也是這部作品中不可忽略的主題之一。
二、與其它作品的比較研究
作為一部具有多重主題的文學作品,《朗讀者》免不了被學者拿來與其它具有相關(guān)主題的作品進行比較。研究成果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把《朗讀者》與其它歷史反思類作品進行比較,主要有朱思佳的《<朗讀者>與<廣島札記>中矛盾性研究比較》,劉雪梅的《比較<朗讀者>與<德語課>中的罪責問題及主人公態(tài)度的異同》,王美平的《從人性反思角度比較<認罪書>和<朗讀者>》;另一方面是從道德倫理方面出發(fā)把《朗讀者》中的戀母情節(jié)與《洛麗塔》中的戀童情節(jié)進行比較,主要研究成果是趙君的《詩之思:由邊緣向經(jīng)典的位移——從<洛麗塔>和<朗讀者>的戀童戀母情結(jié)談起》。
朱思佳的《<朗讀者>與<廣島札記>中矛盾性研究比較》一文把德國的《朗讀者》這部戰(zhàn)后反思文學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與日本戰(zhàn)后代表性作品大三健次郎的《廣島札記》進行比較,分析這兩部作品的中各種矛盾因素,探究其背后蘊藏的不同民族的戰(zhàn)后價值觀。作者認為,“兩國文學都揭露了戰(zhàn)爭的殘酷,倡導和平。但不同的是,德國文學直面二戰(zhàn),不逃避自己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主要責任,而日本文學則是千方百計的逃避戰(zhàn)爭,“受害者”的意識深深扎根于他們內(nèi)心?!彼晕覀円q證地看待不同的戰(zhàn)后文學作品,從中汲取對戰(zhàn)爭的反思,維護世界和平。劉雪梅的《比較<朗讀者>與<德語課>中的罪責問題及主人公態(tài)度的異同》一文選取同為德國戰(zhàn)后反思文學的《朗讀者》和《德語課》進行比較,主要探討作品中主人公對待罪責問題的不同態(tài)度及小說敘述者對待主人公罪責問題的不同態(tài)度和原因。作者認為,在《朗讀者》中漢娜在經(jīng)歷人生的不同階段后最終認識到了自己的罪責,作為敘述者的米夏對漢娜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批判她在戰(zhàn)爭中所犯的罪行,同時又對她的諸多行為給予理解與辯解?!倍兜抡Z課》中的耶普森卻始終未能認識到自己的罪責,因此作為敘述者的西吉“用冷靜批判的眼光看待和觀察他的父親。在西吉的眼中,他父親所做的一切都是愚蠢、可笑、喪盡天良的。”王美平的《從人性反思角度比較<認罪書>和<朗讀者>》一文把中國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文學作品《認罪書》與《朗讀者》進行比較,從人性角度出發(fā)揭示歷史背后潛藏的復雜人性。作者試圖通過兩部作品在反思方式、反思力度上以及在對人性的揭示和懺悔救贖之路上呈現(xiàn)的差別來探索不同文化視域下對待歷史態(tài)度的差異及其所包含的自省意識、人文關(guān)懷的不同。
趙君的《詩之思:由邊緣向經(jīng)典的位移——從<洛麗塔>和<朗讀者>的戀童戀母情結(jié)談起》一文將《洛麗塔》中的“戀童”因素與《朗讀者》中的“戀母”因素進行比較,認為這兩篇小說對題材中的這些邊緣性話語,對復雜人性、倫理道德、風格、結(jié)構(gòu)和人物形象做了成功的詩性處理,使之超越了庸俗和平凡,走向了經(jīng)典。
三、對女主人公漢娜的分析研究
作為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當然也少不了對漢娜的形象分析。主要成果有郭印的《<朗讀者>女主人公漢娜的心理原型分析》,杜艷的碩士論文《本哈德施林克作品<朗讀者>中漢娜受害者兼施害者角色分析》,王雨婷的《對<朗讀者>女主人公漢娜的深層剖析》以及陳晨的《通向人性復蘇之路——<朗讀者>中漢娜形象解讀》,亓暢的《作為主體的人的尊嚴與自由——小說<朗讀者>中“秘密”的主題探究》。
郭印的《<朗讀者>女主人公漢娜的心理原型分析》一文從榮格的原型理論出發(fā),分析漢娜性格中的陰影、人格面具和阿尼姆斯原型,認為其悲劇結(jié)局既是時代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性格的悲劇主要來自其“為維護尊嚴而掩蓋文盲事實的巨大心理陰影,為抑制陰影而佩戴的痛苦而無奈的人格面具以及為支撐兩者可展現(xiàn)的冷靜獨立、果敢剛毅等阿尼姆斯心理特征”。杜艷的碩士論文《本哈德施林克作品<朗讀者>中漢娜受害者兼施害者角色分析》分析漢娜身上作為曾經(jīng)的戰(zhàn)爭罪犯的施害人身份與作為普通人內(nèi)心掙扎的受害人身份,以此探究對主人公罪過與苦難的看待問題,并從中得出對歷史與人性的反思。王雨婷的《對<朗讀者>女主人公漢娜的深層剖析》一文圍繞漢娜的愛情、自尊而又執(zhí)著的個性、殘忍而又懺悔的悲劇人生進行全面分析,認為漢娜的經(jīng)歷應(yīng)該與德國的歷史聯(lián)系起來,以此呼吁我們在歷史中反思自己。陳晨的《通向人性復蘇之路——<朗讀者>中漢娜形象解讀》一文通過解讀漢娜作為女人、德國人、納粹與文盲的多重身份,對愛情的追求,她犯下的罪與受到的懲罰以及由多種原因造成的自殺,以此說明其個人命運在時代背景下的悲劇性。亓暢的《作為主體的人的尊嚴與自由——小說<朗讀者>中“秘密”的主題探究》從小說中秘密這一主題著手,結(jié)合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探究主人公漢娜的心路歷程,解析其為了尊嚴與自由最終走向自殺的原因。
四、對歷史的反思研究
對二戰(zhàn)的反思是《朗讀者》這部作品很明顯的一個主題,加之人們對二戰(zhàn)反思的關(guān)注度,因此從戰(zhàn)爭罪責的反思角度來研究《朗讀者》這部作品取得了很多成果。主要有南楠的《論德國小說<朗讀者>的罪責反思》,申粒蒂、張劍的《不能承受的歷史之重:評<朗讀者>對德國歷史的新型反思》,王冬的碩士論文《從二戰(zhàn)反思的角度分析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說<朗讀者>》,寇芙蓉的碩士論文《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朗讀者>與“平庸的惡”》,麻煜霞的《文明是一種力量——評<生死朗讀>》,胡明貴的《論<朗讀者>兩代人及“文盲”的隱喻》,高紅梅、周海燕的《人作為主體而存在——<朗讀者>的身體敘事與主體建構(gòu)》。
《論德國小說<朗讀者>的罪責反思》一文從作品中父輩之罪責“平庸的惡”、以米夏為代表的后代的罪責以及罪責的延續(xù)這三個方面討論了作品中的罪責問題,并認為這體現(xiàn)了《朗讀者》作者本哈德·施林克身為法學工作者對罪責的高度敏感。申粒蒂、張劍的《不能承受的歷史之重:評<朗讀者>對德國歷史的新型反思》認為作者通過塑造了女主人公“漢娜”這一性格復雜的納粹形象以及她與少年米夏的情感糾葛,提出了當代德國人在反思歷史的過程中所存在的麻木僵化、極端評判、被動逃避等一系列問題,探討了如何在深刻了解歷史的前提下進行反思以及如何在反思歷史的基礎(chǔ)上重新出發(fā)的命題。王冬的碩士論文《從二戰(zhàn)反思的角度分析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說<朗讀者>》主要分析了小說中對參與戰(zhàn)爭的那一代人的人物塑造,對“戰(zhàn)后一代”的人物塑造以及兩代關(guān)系的探討,進而深化到小說對罪責問題的看法,對“戰(zhàn)爭一代”罪人身份的解讀,最后對“戰(zhàn)后一代”是否對戰(zhàn)爭承擔一定的責任以及其共同罪責如何界定等問題進行了詳盡的探討,以此來確定德國社會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對二戰(zhàn)的態(tài)度,并希望通過這部小說的分析來推動德國社會進一步思考該如何正確面對納粹的過去。
寇芙蓉的碩士論文《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朗讀者>與“平庸的惡”》以《朗讀者》的文本本身提供的可闡釋性來論述小說的經(jīng)驗與“我們”的相關(guān)性,并以此來表明作為個體存在的我們應(yīng)該深刻思考歷史與現(xiàn)實中的“平庸之惡”。麻煜霞的《文明是一種力量——評<生死朗讀>》一文在人類文化的大背景下 ,對小說的深刻內(nèi)涵及其影響進行了深入挖掘 :文明是一種力量 ,它能敦促和警醒人類反思歷史、拒絕罪惡、完善人性 ,以其高揚的理性去追尋社會的和平與發(fā)展。胡明貴的《論<朗讀者>兩代人及“文盲”的隱喻》認為小說以隱喻的方式揭秘了德國父子兩代人各自對待奧斯維新集中營納粹的不同心態(tài),提出了德國人如何看待和反思納粹歷史的問題。高紅梅、周海燕的《人作為主體而存在——<朗讀者>的身體敘事與主體建構(gòu)》認為作品充分發(fā)揮文學虛構(gòu)的自由空間,以欲望身體的延展,指涉德國戰(zhàn)后歷史反思中的痛苦與掙扎,宣告了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貶黝,是對一種長久統(tǒng)領(lǐng)戰(zhàn)后的所謂反思理性的顛覆。
五、對作品整體地位的研究
作為一部以歷史反思為主要主題的作品,《朗讀者》在二戰(zhàn)反思文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南楠的論文《<朗讀者>德國反思文學的承前啟后之作》,南楠與楊靜的論文《<朗讀者>對戰(zhàn)后德國反思文學的傳承與發(fā)展》,殷倩的《論本哈德·施林克<生死朗讀>中的反思文化構(gòu)建》。
南楠的《<朗讀者>德國反思文學的承前啟后之作》分析了小說《朗讀者》對揭露二戰(zhàn)時期法西斯的罪行,以及對歷史和罪責反思的價值意義,認為其傳承了德國反思文學的總體特點,而小說對女主人公漢娜的形象塑造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德國反思文學的禁忌,因此作者認為《朗讀者》是德國反思文學的一部承前啟后之作。在南楠與楊靜的論文《<朗讀者>對戰(zhàn)后德國反思文學的傳承與發(fā)展》中,作者認為《朗讀者》這部作品傳承了戰(zhàn)后德國反思文學揭露戰(zhàn)爭殘酷、揭露納粹法西斯罪行、反思納粹德國歷史和個體罪責的總體特征,同時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多重反思融于愛情故事,可讀性強,對于二戰(zhàn)時期像漢娜一樣的德國普通人既譴責又同情。殷倩的《論本哈德·施林克<生死朗讀>中的反思文化構(gòu)建》一文圍繞“施林克式”的德國反思文化在《生死朗讀》中的構(gòu)建這一主題進行論述,認為“這部承載著德國人反思精神的作品是“枯燥晦澀”的高雅文學和好看易懂的通俗文學之間的文化橋梁,在德國民族回顧過去、反思歷史的文化構(gòu)建下標志著德國反思文學的新發(fā)展和變化”。
六、其它研究
除了以上提到的幾個方面,還有其它學者從不同方面對《朗讀者》進行研究,主要有張?zhí)N睿的《本哈德·施林克<朗讀者>的“平庸之惡”》,楊文超的《論<朗讀者>的女性話語權(quán)力意識》,馮亞琳的《<生死朗讀>的敘事策略探析》。
張?zhí)N睿的《本哈德·施林克<朗讀者>的“平庸之惡”》在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所提出的“平庸之惡”思想框架下解析小說《朗讀者》中錯綜復雜人物的人性,重點分析小說女主人公漢娜作為一名從未接受過人性教育的普通人,在法律和道德面前,其人性是如何被展現(xiàn)和被定義的。作者認為人們總是對于“極端之惡”充滿警惕卻很少意識到正是那些不易覺察的“平庸之惡”逐漸浸潤到社會生活體系的各個角落,期望通過此項研究反思 “平庸之人”的“人性”來喚起新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積極參與營建“完整”精神這項富于“意義”的工作。楊文超的《論<朗讀者>的女性話語權(quán)力意識》通過對《朗讀者》中女性對話、內(nèi)心獨白等的分析,認為女性話語權(quán)力意識在“個人生活”中具有實在性,而漢娜所活動的社會場景,是她在個人生活中的話語權(quán)力意識的來源,在她所依托的社會環(huán)境中,其先前話語所體現(xiàn)的權(quán)力意識又具有虛妄性。馮亞琳的《<生死朗讀>的敘事策略探析》從敘事學理論出發(fā),借助敘述學和闡釋學的研究成果,從懸念的設(shè)置、敘述者作為經(jīng)歷者與觀照者、感知的敘事功能、對話作為場景框架、隱喻與象征等幾個方面探析《生死朗讀》的敘事策略, 以期揭示該小說文本內(nèi)部的基本建構(gòu),以及這些表現(xiàn)手法深化主題的功能,說明《生死朗讀》在某種意義上開辟了當代德國文學中的另一種傾向:以貌似通俗的敘事手法表現(xiàn)嚴肅的主題。
七、結(jié)語
《朗讀者》作為一部以歷史反思為主要主題,兼具其它諸多主題的文學作品,反映了不同的社會問題,雖然《朗讀者》的研究成果頗豐,從各個層面對《朗讀者》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但是仍然還有諸多可以深入展開敘述的維度,且還有研究層面比較空白的維度,如對小說中關(guān)于法律的研究。因此,《朗讀者》仍然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 殷倩.論本哈德·施林克《朗讀者》的多重主題[J].陜西教育,2009(1).
[2]南楠.論德國小說《朗讀者》的創(chuàng)作手法與反思主題[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3]趙亞珉,張軍讓悲劇不再重演:《朗讀者》多層主題解讀[J].名作欣賞,2012(7).
[4]郭艷.探尋歷史的隱遁之跡,朗讀生命的弦外之音:試論《朗讀者》的多重主題內(nèi)蘊[J].名作欣賞,2010(2).
[5]朱思佳.《朗讀者》與《廣島札記》中矛盾性研究比較[J].北方文學,2018(11).
[6]劉雪梅.比較《朗讀者》與《德語課》中的罪責問題及主人公態(tài)度的異同[J].北方文學,2018(12).
[7]王美平.從人性反思角度比較《認罪書》和《朗讀者》[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2).
[8]詹春花.詩之思:由邊緣向經(jīng)典的位移——從《洛麗塔》和《朗讀者》的戀童戀母情結(jié)談起[J].當代文壇,2007(3).
[9]郭印,張艷.《朗讀者》女主人公漢娜的心理原型分析[J].時代文學,2010(11).
[10]杜艷.本哈德施林克作品《朗讀者》中漢娜受害者兼施害者角色分析[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0.
[11]王雨婷.對《朗讀者》女主人公漢娜的深層剖析[J].參花,2018(3).
[12]陳晨.通向人性復蘇之路——《朗讀者》中漢娜形象解讀[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13]亓暢.作為主體的人的尊嚴與自由——小說《朗讀者》中‘秘密的主題探究[J].青年文學家,2018(5).
[14]南楠.論德國小說《朗讀者》的罪責反思[J].名作欣賞,2014(30).
[15]申粒蒂,張劍.不能承受的歷史之重:評《朗讀者》對德國歷史的新型反思[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8).
[16]王冬.從二戰(zhàn)反思的角度分析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說《朗讀者》[D].青島:青島大學,2017.
[17]寇芙蓉.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朗讀者》與‘平庸的惡[D].海南:海南大學,2011.
[18]麻煜霞.文明是一種力量——評《生死朗讀》[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2).
[19]胡明貴.論《朗讀者》兩代人及‘文盲的隱喻[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4(6).
[20]高紅梅,周海燕.人作為主體而存在——《朗讀者》的身體敘事與主體建構(gòu)[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
[21]南楠.《朗讀者》德國反思文學的承前啟后之作[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22]南楠,楊靜.《朗讀者》對戰(zhàn)后德國反思文學的傳承與發(fā)展[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23]殷倩.論本哈德·施林克《生死朗讀》中的反思文化構(gòu)建[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2(20).
[24]張?zhí)N睿.本哈德·施林克《朗讀者》的‘平庸之惡[J].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
[25]楊文超.論《朗讀者》的女性話語權(quán)力意識[J].電影文學,2010(9).
[26]馮亞琳.《生死朗讀》的敘事策略探析[J].外國文學評論,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