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方方
20多年來,我一直從事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經(jīng)常和很多父母打交道。我真切感到,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越來越焦慮了。尤其是最近幾年,不少父母因為陪孩子寫作業(yè)上了頭條?!案赣H陪娃寫作業(yè)被氣到崩潰,聲音太大嚇得鄰居報警?!薄芭愫⒆訉懽鳂I(yè),時刻備著救心丸!”
可是,教育焦慮就一定是壞事嗎?我認為不是的,因為與焦慮共生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父母在教育投入上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用心。用心是好事,但是,光用心還不夠,還得用對方法。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討父母最頭疼的事—陪孩子學習,看看如何做智慧父母,讓陪學事半功倍。
陪孩子學習很有必要
陪學陪出了很多問題,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一種聲音,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不需要也不該由父母陪。前半句是完全沒問題的,因為學習是每個人都必須掌握的終身能力,但后半句需要分階段來看。
事實上,父母陪學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小學前期階段,孩子的神經(jīng)抑制功能不足,有目的地學習的能力比較弱,專注力也不強。這時候,非常需要父母來幫助孩子養(yǎng)成穩(wěn)定、專注的學習能力。
而且,孩子并非是天生就愛學習的。雖然從廣義的學習來講,孩子確實愛學習,會對所有新鮮、有趣的事感興趣。但是,學校的學習是狹義上的學習,不符合有用、有趣的原則。以數(shù)學為例,孩子每天要做50道口算題,可能堅持了兩個月,成績才提高了一點點。過程很枯燥,反饋很緩慢。再加上現(xiàn)在科技很發(fā)達,用手機、計算器甚至智能音箱都可以算術(shù),孩子很難直接看到數(shù)學有用在哪兒。所以,一遇到難題或者回饋不足的時候,孩子就會逃避,甚至厭學。
看到這兒,有人會說,我小時候沒有父母陪學,照樣能寫好作業(yè),考好大學,怎么現(xiàn)在不陪就出問題了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課題。以前,能有學上就已經(jīng)很幸福了。而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迅速,對人才的要求也更高,導致學習內(nèi)容難,教學進度快,留的作業(yè)多,孩子的確存在學不會、跟不上、做不完的現(xiàn)實困難。
父母覺得,這些都是學校的問題,為什么要讓我們來背鍋?事實上,從整個教育體制上講,全國各地都有提出解決方案,包括應該教授什么課程、如何布置作業(yè)等,但政策從提出到落實是需要時間的。而在這期間,學習難、作業(yè)多等對家長個體來講,確實是無可奈何的。父母要做的不是抱怨或問責,而是要思考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我能做什么,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用錯方法,陪學只能事倍功半
陪學很有必要,但如果用錯了方法,還不如不陪,以下這3種情況尤為常見。
第一,孩子不愛學、學不會,父母就打、罵、吼、催、逼。一次兩次可能很有效,但次數(shù)多了,學習和打罵吼背后的情緒建立了連接,包括生氣、憤怒、害怕與焦慮無助等。一學習,這些情緒就會被激活。所以,很多孩子不是因為坐在那兒學不會才哭,而是往這兒一坐,上次被爸媽打罵的那種痛苦的情緒就來了。
第二,父母比孩子還著急。一方面是情緒,考試沒考好,還沒等孩子難過呢,父母的情緒就先上來了。以前,孩子想的是怎么去解決問題,現(xiàn)在卻成了怎么能讓父母不生氣。成功的事也一樣,孩子不是為這件事感到快樂,而是看父母怎么夸自己。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習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父母,孩子很難從學習上得到掌控感,從而建立內(nèi)在的成就感。
另一方面是行為。孩子整理桌面有點兒慢,不太規(guī)整,父母等不及,直接自己上手了;夜里11點了,孩子還沒做完作業(yè),干脆替他寫吧。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學習是父母的事兒,自己努力不努力都無所謂,反正最后都有父母兜底兒。
第三,佛系育兒。認為學習好壞無所謂,快樂就好?!皼]考好不要緊,在媽媽心里,你是最棒的?!薄案鷦e人比不重要,在爸爸心里,你最重要?!痹诟改高@兒,孩子或許真的覺得自己很棒,可到學校一看:別人都會,他不會;別人都懂,他不懂,立刻就會有“我不棒”的感覺,虛假的自信心一下就崩裂了。
事實上,在小學階段,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在學習上沒有成就感,是很難有真正的快樂的。真正的快樂要有愉悅感,但更要有意義感。孩子喜歡玩蟲子,若僅限于此,這種快樂隨著玩耍結(jié)束也就消失了。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深入去了解昆蟲,比如種類、生活習性等,并在研究的過程中一起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如此,快樂才能更深刻、更持久。所以,佛系育兒是假,逃避是真,本質(zhì)是在孩子最需要學會學習的時候,沒有給到應有的支持。
我把這樣的陪學比作推車。小時候,像推平板車,父母一用力,孩子就跟著走了。到了小學,像推三輪車,有點兒費勁,但再用點兒力,孩子也會走。到了高年級,像推小汽車,推了半天,孩子可能只動了一點兒。到了初高中,就像推火車一樣,推不動了。因為父母認為只有自己推,孩子才能走,并沒有發(fā)展孩子自己的動力引擎系統(tǒng)。所以,在學習咨詢中,一二年級的很少,三四年級的特別多。
陪學到底陪的是什么
那么,問題來了:陪學到底陪的是什么?究竟該怎么陪?父母首先必須清楚的是,在學習上,孩子永遠是主體。一開始的陪就是為了將來的不陪,陪學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學習,愛上學習。
學會學習,即幫助孩子建立他的學習方法體系。在孩子不會的時候,父母要幫忙搭建臺階。比如馬虎,父母要看到孩子容易在什么問題上馬虎?一年級的孩子總是落題,可能是因為注意力不穩(wěn)定,很容易跳過題。那么,怎么教孩子把題目都檢查到呢?可以把做過的題打鉤或者查序號。二年級可能是讀題落字,就教他怎么圈住關(guān)鍵詞。三年級可能是簡單的算術(shù)出錯,就教他如何驗算。隨著孩子能力越來越強,他就會自己搭建梯子爬上去了。
愛上學習,即幫助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地形成自主學習系統(tǒng)。如果是父母逼著學的,作業(yè)寫再快也沒有用,因為學習的主動權(quán)在父母手中。孩子會覺得,學吧,要不然會挨打,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逃避,而不是真的想去學。愛上學習,覺得學習是快樂的,前提是掌握了學習方法,真的會學了,才更容易建立對學習的掌控感,也更愿意主動去學。
明確了這兩個目標后,再來談怎么陪才能夠事半功倍。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陪學的側(cè)重點是不同的。一二年級是打基礎(chǔ)的階段,一定要陪好。父母需要陪孩子建立一套學習系統(tǒng),包括怎么整理桌面,怎么安排寫作業(yè)的順序,遇到困難怎么找方法,等等。此外,還要陪氣場、陪氛圍。最怕爸媽都在刷抖音,光讓孩子學,孩子肯定靜不下心。如果孩子在學習,父母也在旁邊一起學,孩子就很容易進入狀態(tài),也就是所謂的同頻共振。
到了三四年級,要鼓勵孩子做得好的和獨立的部分。孩子以前閱讀特別快,現(xiàn)在開始慢起來,甚至把段落先標了出來。你可以說:“孩子,我看做閱讀的時候,你先把段落標了出來?!薄斑@樣讀的速度會慢一點兒,抓重點抓得準?!边@時,你要跟上:“這么用心啊,你真有方法?!庇涀。浜⒆佑眯路椒ǖ牟糠?,也要夸孩子獨立尋求答案的部分。當孩子發(fā)現(xiàn),我對這個問題有這個方法,對那個問題有那個方法時,就變得越來越會找方法。
此外,還要鼓勵孩子在矛盾中找到向上的力量。之前我提到,孩子不是天然愛學習的,在學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想學和不想學兩個小人打架的情況。舉個例子,到了三年級,閱讀變重了。孩子會覺得好難啊,特別不想做。但是呢,他內(nèi)心還是有想學的力量的,所以堅持做了幾天練習,并開始試著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這6個元素標出來,再抽取一段話。父母就要注意到這些變化,你可以說:“寶貝,我看到你在提取段落大意時難得要死?!焙⒆狱c頭,你繼續(xù)說:“可是,我發(fā)現(xiàn)你在練習六要素法,雖然做得慢,但好像你對這個方法越來越熟了,提煉得也更準確了。”孩子就會明白,現(xiàn)在很難,不想做,但當方法熟練之后,也許就沒那么難了。在想學和不想學的矛盾沖突中,孩子看到了真實的、不斷成長的力量,他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力量越來越強。
經(jīng)過幾年陪學,孩子基本就養(yǎng)成了很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等到五六年級的時候,父母只要陪伴、監(jiān)督就夠了。有問題的時候,和孩子商量:“我看你有這個問題,你希望怎么解決?”等到初高中,父母就可以完全放手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能看到父母角色的變化。從引導者到支持者,從同行者、陪伴者到在旁邊鼓掌的人,也逐漸完成了從陪到不陪的轉(zhuǎn)變。
眼中有孩子,才能真正陪好學
在陪學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很多父母平時和孩子相處挺好的,但一遇到學習的問題,就跟變了個人似的,特別容易急躁,動不動就生氣。為什么會這樣呢?在我看來,深層的原因是,父母眼中沒有孩子,只有自己的期待,比如快點兒寫完作業(yè),比如要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目標等。很多父母喜歡說:“我覺得……”“我想……”而不是“孩子,你想/覺得……”只有父母能夠把自己對完美的渴求放下來,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也才能真正幫到孩子。
什么叫眼中有孩子呢?這里有3個詞,分別是:我看到、我注意到、我觀察到。現(xiàn)在的父母都知道一句話,叫作要蹲下來跟孩子講話。實際上,陪學過程中,要蹲的不只是身體高度,而是能夠蹲到和孩子一樣的高度去理解孩子,理解他的認知發(fā)展特點和水平在哪兒,心理需求是什么,目前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在哪兒。記得有個媽媽問我,田老師,這個要求跟他提了一百遍,他都不聽,我該怎么辦?我的回答是,當你提了5遍孩子還是不聽的時候,就該換方向或方法了。只有當父母真的去看、去注意、去觀察,才能知道孩子好在哪兒,難在哪兒。
先說表現(xiàn)好的。孩子最近很努力,切記不要空洞地去夸,而要真的看到孩子是怎么努力的。比如以前寫生字的時候,看到后立刻就寫,寫完就忘。最近,寫“群”字的時候,他竟然先停了5秒鐘才開始寫。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后,你就可以對孩子說:“你是先看結(jié)構(gòu),一邊寫一邊在記這個結(jié)構(gòu),是嗎?怪不得你寫完一行字,就都記住了呢。”這樣,孩子就會把這次的努力復制到下一次。
再說表現(xiàn)不足的。孩子特別磨蹭,不要急著去催,而是要去看到孩子慢在哪兒?觀察到哪些任務比較容易進入?什么情況下就慢?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如果回來就做口算,孩子就很沒有狀態(tài)。但如果先讓他讀詩,狀態(tài)進入就很快。那么,就可以引導孩子先讀詩。結(jié)束后,再對孩子說:“我們一起整理下還有哪些任務,你想接著做哪個?”有了學習的狀態(tài),接下來就好辦了。
同樣,當父母真的做到了眼中有孩子,佛系育兒等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了。比如孩子不會背課文,被老師罵了,回到家很沮喪。如果眼中有孩子,你就不會立刻要求孩子要快樂,而是會看到孩子的難過,“你覺得不開心,很丟臉,是不是?”注意到難過背后的力量,“其實,你很希望下次再碰到這種情況,都會背,是不是?”觀察到孩子的需求,“那我們一起看看怎么能夠背會,好不好?”眼里有孩子,你就會接納孩子的全部,而不是只看見你要求的那部分。如此,你才會真正看到孩子學習中的難,從而有效地幫他一起渡過難關(guān)。
其實,就算掌握了這些基本的理念、原則和方法,陪學中還是會遇到各種具體的問題。對于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教了那么多年書,給那么多校長、老師和家長上了那么多課,當我去陪自己的孩子學習時,依然會面臨很多新問題。這是挑戰(zhàn),更是學習。在陪學路上,沒有一本萬利的捷徑,唯有不斷學習,父母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