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作者) (南京林業(yè)大學 風景園林學院 210037)
城市道路作為城市發(fā)展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在組織交通、疏散人流、景觀、休閑、文化展示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道路綠化景觀是道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環(huán)保降噪、確保交通安全、美化景觀等功能。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若道路綠化景觀仍維持舊貌,必然會導致綠化景觀與城市建設格格不入。老城區(qū)由于建成時間較長且用地緊張等特性,其道路綠化的發(fā)展難以跟上城市建設的步伐。因此開展老城區(qū)道路綠化現(xiàn)狀調查、分析道路綠化景觀的配置方式等工作對于解決目前城市道路綠化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城市環(huán)境,意義深遠。
南京是江蘇省省會,也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位于江蘇省西南部,為長江下游寧、鎮(zhèn)、揚山地的一部分,具有獨特的山環(huán)水繞的地理環(huán)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南京老城區(qū)即明城墻圍合的地區(qū),是城市的政治、經(jīng)濟、教育和文化中心,占地面積約42平方公里。老城區(qū)現(xiàn)有92條主要道路,總長度約115公里,其中中央路、中山路和中山南路三條主干道構成了城市的中軸線。
本文根據(jù)南京市老城區(qū)的區(qū)位范圍,將老城區(qū)的92條主要道路劃分成120條樣帶。于2018年5-12月通過查閱資料和實地調查對道路綠化帶的植物種類、配置方式、生長狀況和景觀效果等進行分析,針對不足之處,提出優(yōu)化策略。
如表1所示,應用最多的5種行道樹分別是二球懸鈴木、香樟、槐、水杉和欒樹,其中有80條樣的行道樹都是二球懸鈴木,且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等道路的二球懸鈴木均為民國時期栽植。行道樹以冠大蔭濃的落葉喬木為主,變色葉樹種有二球懸鈴木、水杉、欒樹、銀杏等,除二球懸鈴木外,其他樹種的應用頻率雖高,但數(shù)量有限。常色葉樹種僅有紫葉李,且應用較少。
表1 南京老城區(qū)主要行道樹的應用情況
灌木中,海桐應用的最多,其次是紅葉石楠、瓜子黃楊和紅花檵木,常綠灌木明顯多于落葉灌木。另外,云南黃素馨、杜鵑和紫薇等觀花灌木也有部分種植,開花多集中在春季。灌木種植方式以齊平式修剪綠籬或間植海桐、石楠樹球為主。地被植物以麥冬為主,觀花地被在改造后的道路如北京東路、龍蟠中路、北京西路等廣泛應用,但總體應用偏少。
受限于老城區(qū)道路綠化的用地面積和簡單的斷面形式,僅18條樣帶的植物配置形式含有喬木+灌木+地被的復層垂直結構,占總樣帶數(shù)的15%。其他道路的綠化模式主要是喬+灌、喬+草等。
南京老城區(qū)的規(guī)劃布局時間久遠且用地緊張,因此很多道路綠化都未能滿足《道路設計規(guī)范》和《城市綠化條例》的標準,大多數(shù)道路綠地率都不足10%,以單一的樹池式綠化形式居多,路側綠地應用較少且綠化面積不足。道路改造往往通過縮減綠化帶面積來緩解交通壓力,導致很多綠化帶寬度不足1m,限制植物根系的伸展,干擾植物的正常生長,不利景觀的營造。
部分道路樹木栽植未能綜合考慮土壤、光照等立地條件,盲目引進新品種,致使樹木長勢不好,景觀效果達不到預期值。如銀海棗、杜英等不能適應南京的低溫天氣而處在被淘汰的邊緣,意楊、金絲垂柳在4-6月毛絮紛飛,香樟、女貞的落果易污染地面,都不宜大量種植。
老城區(qū)道路綠化中,喬木、灌木和地被的種類均較為單一,觀花、觀果和彩葉植物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致使道路綠化的生態(tài)群落結構脆弱,植物的生態(tài)效益如降噪、降溫、滯塵、凈化空氣等難以最大程度的發(fā)揮。路段綠化缺乏橫向節(jié)奏,路段與路段之間的綠化景觀布局千篇一律,道路辨識度較低。植物的應用更多的是強調是視覺上的景觀效果,未能引入地方的歷史、文化和傳承等因素,難以充分體現(xiàn)南京的地域特色。
由于前期預留的綠化空間不足,人口對老城區(qū)用地的需求增加進一步壓縮道路綠化面積。道路綠帶多采用規(guī)則式的簡單種植形式,即喬+灌、喬+地被單排列植的形式。也有少部分的道路采用喬+灌+地被的種植形式,依然存在植物種類少、觀賞效果不突出等問題,難以構建豐富的景觀空間層次。
部分路段綠化建成年代久遠,植物養(yǎng)護管理不善,植物老化及病蟲害現(xiàn)象較為嚴重,影響綠化美觀。某些路段綠化帶未加裝隔離欄或未種植綠籬分隔,部分市民對綠化景觀保護的意識淡薄,造成了對綠化帶的踐踏破壞,致使綠化帶黃土裸露現(xiàn)象嚴重。
(1)喬木樹種的選擇
樹種選用應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以鄉(xiāng)土樹種為主,如南京椴、糯米椴、七葉樹等,并逐步引進適合南京氣候生長的外來樹種,力求樹種多樣性。
行道樹應選擇樹冠大、分支點高、遮蔭良好的樹種,落葉樹種為佳,夏季遮蔭效果顯著,冬季不影響道路采光;避免使用飄絮、有毒性和氣味大的樹種。具有民國文化特色的二球懸鈴木應當加以保護,可通過噴灑藥物等方式以減少飄絮。注意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大喬木與小喬木的搭配種植,在提高道路綠量的同時也能增加景觀空間感和層次感。適當增加彩化樹種的應用,豐富樹木色彩與季相變化的多樣性,可推廣的彩化樹種有黃山欒樹、楓香、北美紅櫟、藍果樹等。
(2)灌木與地被的選擇
為改善老城區(qū)灌木層植物種類簡單、色彩單調等現(xiàn)狀,可種植觀賞性高、適應性強的彩葉樹和花灌木,如已在南京的公園綠地廣泛種植的櫻花、月季、紫薇、雞爪槭等,不僅增加了物種的多樣性,增強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且賦予了道路景觀季相變化。而綠籬可選用觀葉如紅葉石楠、紅花檵木、金邊黃楊等與觀花植物如糯米條、錦帶花、柳葉繡線菊等搭配種植,也可應用毛杜鵑等作為觀花綠籬,除了可以豐富道路的景觀色彩,也起到了防眩暈的作用。
此外,應重視觀花觀葉地被植物的使用,可在道路綠化帶的兩端點綴或與灌木綠籬搭配種植(圖1),也可在人行道或十字路口處布置花壇。可選用的觀花地被植物有三色堇、石竹、二月蘭、荷蘭菊、美女櫻等,觀葉地被有金絲苔草、藍羊茅、金邊闊葉麥冬等。
圖1 北京東路東段路口處的地被與灌木搭配
灌木層植物的種植形式可依據(jù)綠化帶寬度進行調整,若較窄,則采用綠籬種植,兩種或多種綠籬搭配種植為宜,避免僅用一種綠籬顯單調;若較寬,則可在綠籬中穿插種植灌木球或小喬木;若空間足夠,則采用流線型綠籬的形式,并適當點綴花灌木及小喬木,與觀花觀葉地被相結合,最后配以景觀置石或小品,形成一個喬灌草層次分明、季相變化明顯、觀賞價值高、群落結構穩(wěn)定的復層結構。為避免影響植物根系的生長,分車綠化帶的寬度不得低于1m,若種植喬木,則寬度不得低于1.5m,考慮到老城區(qū)交通壓力較大,道路綠化帶難以擴張,可采用抬高種植槽的形式以豐富景觀(圖2)。
圖2 中山東路分車帶采用抬高種植槽與護欄組合
(1)結合道路功能
南京老城區(qū)道路綠化的配置形式簡單,需要合理配置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具有空間層次感的復合結構。在景觀美化功能方面,需考慮不同植物的色彩搭配與季相變化,營造“春花、夏蔭、秋色、冬綠”和“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景觀,結合燈光照明系統(tǒng)形成炫麗多彩的夜間景色;在景觀生態(tài)功能方面,通過環(huán)境數(shù)據(jù)監(jiān)測分析等方式進行科學配置,以達到凈化空氣、降噪和調節(jié)小氣候的目的,實現(xiàn)道路景觀生態(tài)效益的最大化;在交通安全功能方面,道路植物配置要遵循節(jié)奏韻律、變化統(tǒng)一的原則以活躍綠化景觀氛圍、緩解司機視覺疲勞,路口處的植物配置以灌木和地被的搭配為主,保證視線通透;在文化傳播功能方面,引入地方民俗、精神傳承和文化特征因素,科學合理地構建彰顯文化特色的道路綠化景觀。如長江路文化長廊通過應用雕塑、文化景墻、小品構筑物等對街區(qū)民國文化進行塑造,讓景觀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圖3)。
圖3 長江路文化長廊
(2)引入垂直綠化
南京老城區(qū)道路綠化用地有限,推廣垂直綠化是大勢所趨。通過增加豎向上的綠化空間,能增加道路的綠量,豐富植物景觀的空間層次感,并提高道路綠化的景觀效果和視覺觀賞性。同時,垂直綠化也能起到分隔空間,規(guī)范交通的作用。垂直綠化的配置方式除了使用攀緣植物裝飾欄桿、高架橋立柱和建筑墻面外,還可布置成植物選擇面廣,且具有較高觀賞性的新型容器式垂直綠化植物墻(圖4)。綠雕作為生動形象的擬物立體綠化,可廣泛應用于中心環(huán)島和路口景觀節(jié)點處(圖5)。
圖4 九華山地鐵站升降梯外墻的垂直綠化
圖5 龍蟠中路與珠江路路口節(jié)點處的綠雕
首先政府需加大養(yǎng)護資金的投入,并建立完善的道路綠化運行機制。其次,需提高養(yǎng)護隊伍的專業(yè)水準和管理質量??茖W地對植物進行養(yǎng)護管理,要根據(jù)不同植物的不同時期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除了對樹木和綠籬定期做好修剪、補栽和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外,還要定期定量對觀賞地被植物澆水、施肥。另外,可大力推進道路綠化噴灌系統(tǒng)以減少養(yǎng)護工人的壓力。
加強對市民愛綠護綠意識的宣傳教育,綠化帶應當使用綠籬或柵欄進行隔離,以防踐踏。部分較寬的路側綠帶可進行改造,增加進入式空間,這樣既可以方便市民通行,又能給市民提供親近自然的休憩場所,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綠化帶。
道路綠化景觀提升對于城市環(huán)境改善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強化植物選擇、豐富植物配置、推廣垂直綠化等方式,除了能夠顯著提高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景觀特色和交通安全外,對于改善城市人居環(huán)境、方便市民出行交流和提高全民愛綠護綠意識也具有積極作用。
南京是六朝古都,老城區(qū)的歷史可追溯到民國,道路綠化景觀提升工程應適當注入歷史元素,可通過景觀構筑物、文化景墻等實現(xiàn)。此外,在植物選用方面,應優(yōu)先選擇鄉(xiāng)土樹種和耐低溫樹種,從道路的光照、土壤等條件充分考慮,降低種植難度與養(yǎng)護成本。在景觀改造方面,增加觀花觀葉植物的應用,合理配置喬木、灌木和地被,搭配置石和小品,營造出絢麗多姿的景觀。另外,老城區(qū)日益緊張的用地、復雜的地下管網(wǎng)和地鐵的興建使得道路綠化景觀提升工程不宜大動干戈,需在實地勘測道路環(huán)境的前提下稍加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