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晴
[摘? ? ? ? ? ?要]? 中國與西方國家由于歷史背景不同,導致兩者在文化、語言等多方面存在差異,并對高校英語教學質量造成一定影響。因此,高校英語教師應提高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產(chǎn)生合理性認知,進而實現(xiàn)高效英語教學。通過對比中西方語言文化的主要差異,提出相關高校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解決策略。
[關? ? 鍵? ?詞]? 中西方文化差異;高校英語教學;學習氛圍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9-0106-02
一、中西方語言文化的結構差異體現(xiàn)
(一)語言中的詞文化差異
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語言詞文化方面的體現(xiàn)尤為明顯,西方國家詞文化普遍將詞語進行抽象化處理,一個詞語可以表達出多種不同意思。同時,詞語與詞語之間的不同組成又可以產(chǎn)生差異性概念。例如,英文中set一詞共有五十種意思,主要含義包括不及物動詞出發(fā)、凝結、落山;名詞一套、一副、一打、一批、集合、電視、布景;及物動詞放置、設置、安置、餐具擺放、使處于某種狀態(tài);形容詞位于哪里、固定的、頑固的、安排好的等。如They ate everything that was set in front of them,表示他們把放在面前的東西都吃光了;The government has set strict limits on public spending this year,表示今年政府對公共開支規(guī)定了嚴格的限額;What books have been set(= are to be studied)for the English course,表
示英語課布置需要那些書籍;Matt looked at Hugh and saw the stubbornness in the set of his shoulders,表示孩子們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太多了。由此可見,西方國家詞文化力求詞語表達含義數(shù)量、種類最大化。而在我國則完全不同,漢語詞文化是以對事物具體的描述表達抽象概念,大量詞組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這些漢字差異性組合方式表達不同或相近的具體意思,此外,漢語中存在同義詞。
(二)語法結構存在差異
語法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差異性,在英語中,語法結構普遍較為嚴謹,為使語句意思表達更為準確,西方人時常將一個句子附加多個連接詞和從句,我國高校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由于英語與漢語語法結構的不同,學生難以對此類型語句有實質性理解。而在漢語言中,連接詞和從句較少,例如,大明水軍大敗葡萄牙水軍,西方人對此類語句難以理解,在翻譯的過程中存在兩種翻譯現(xiàn)象。首先,是The Ming Navy defeated the Portuguese Navy,其漢語意義是大明水軍打敗了葡萄牙水軍。其次,是The Ming navy was defeated by the Por-tuguese navy,譯為大明水軍被葡萄牙水軍打敗了。由此可見,漢語語句在表達具體意義時,需結合內容前因后果,而英語可更為精準地表達出語句的具體意思。
(三)語篇結構存在差異
西方人在日常生活和文章中,語篇結構多以突出主題、開門見山為主,聽眾及閱讀者在聽取談話或閱讀文章時,簡單理解前幾句便可大致猜測出談話者的意圖或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漢語言無論在文章方面,還是在人與人的日常溝通交流方面,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較深,普遍以比較委婉的方式由淺至深地引入正題。例如,在我國古代文言文、詩詞中,多數(shù)作者以中心思想邊緣面逐步進入正題,圍繞中心思想進行相關或不相關描述,語篇結構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因此,此類語篇結構西方人難以理解,同時這也是西方人認為漢語言極難掌握的重要因素。
二、中西方語言文化的應用差異
(一)中西方文化在見面問候與道別方面存在差異
中國人與西方人在語言習慣上存在的差異較大,首先,道別與問候是人類上萬年生存活動中最為常見的溝通交流內容。中國人在見面問候時常說“干嗎去?”“從哪里來?”“你吃飯了么?”,道別語句也大致相同,多為“再見”“走好”“慢走”等。而西方人問候普遍采用“Its going well”“Im doing well”或是“Hi”“Whats new”,或者在正式場合常用“How are you?”“Good morning”等,不同于中國人疑問句的打招呼方式,西方人不會問對方將要做什么或做過什么,西方人將此類問法視為侵犯自身隱私的行為,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是西方人極少會用的不禮貌行為。在道別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人一般用“Have fun”“See you”“Bye”等簡單結束,而不會類似中國人說“慢走”“走好”一類的話。
(二)中西方文化在個人隱私詢問方面存在差異
中國人在溝通交流過程中,時常出現(xiàn)詢問對方年齡、收入、行為等現(xiàn)象,同時,此類問題在中國人的意識里極為正常,交流雙方均會樂于分享上述信息。然而,在西方,不管是與相對熟悉的人交流,或是與陌生人交流,這種問題均屬于對對方的不尊重。尤其在詢問女性年齡方面,西方人極其避諱,是西方人認為極其不禮貌的行為。因此,在人教版初中英文教材中,李雷問lucy“how old are you?”時,lucy回答說“it is a secret”。
三、我國高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英語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我國高校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過于依賴教材內容和教師個人能力,強調語言學習的統(tǒng)一性,忽略學生對英語知識內容的理解和實踐。英語課堂普遍將教師作為教學主體,以教材作為教學中心。灌輸式和死記硬背的英語教學對高校學生影響極大,即英語教師在課堂上不停地講解英語語法知識、考點難點等,并在課下強制性要求學生背誦成百上千的英文單詞。這導致學生學習任務量巨大,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不高。同時,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應有的溝通交流和互動。
(二)學生英語學習缺乏實踐機會
高校的教育目標是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質的綜合型應用人才,部分學生在用英語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常表現(xiàn)為過于害羞,進而難以在實質上提高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口語水平進步緩慢。部分高校學生在長期以來的生活中養(yǎng)成內向的性格和較為低調的個性,與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外向、開朗、活潑、張揚的自我個性特點相比,我國高校學生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時常使自身處于被動地位,不敢說、不想說成為學生英語口語練習中的嚴重問題。
四、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我國高校英語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
(一)為學生樹立良好的跨文化英語交際意識
雖然我國大部分公辦本科類高校均有留學生教育,但留學生部與常規(guī)學生部相對獨立,中國學生與西方國家學生接觸較少,導致學生難以在真實生活中獲得與英語國家友人交流的機會,即使中國學生在高校校園與外國學生相遇,由于內斂的性格,時常不好意思與人開口,學生英語學習得不到良好的實踐練習,這也是造成學生英語應用水平較低的重要原因。在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師應將跨文化交際與實際英語教學緊密結合。首先,高校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并對學生進行較為詳細的西方文化教育,使學生對西方文化有一個細致、精準的理解,避免學生對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產(chǎn)生理解誤區(qū)。其次,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英語實踐練習機會,并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以文化教育為核心,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強大的自信心,使學生轉變思維,在英語交流的過程中產(chǎn)生敢說、想說的思想意識。最后,在教師自身方面,應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知識,以自身為表率,為學生塑造良好的學習榜樣。
(二)豐富英語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枯燥無味、過于單一的英語教學模式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自我思考能力與主觀能動性無法快速發(fā)展,最終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此外,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升高校學生英語交流中的英語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但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只注重語法教學、單詞教學和考點難點教學,對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要求極少,導致部分英語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難以將英語技能良好地應用到現(xiàn)實交流中。
現(xiàn)階段,英語教學模式單一是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跨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高校英語教師應采取相應措施。首先,拓展學生課外英語閱讀能力。學生通過大量課外英語資料的閱讀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口語水平,還可在閱讀過程中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學習西方文化精髓。其次,英語課外活動的重要性。教師應營造良好英語氛圍,積極開展英語課外活動,同時加強對學生中外人文領域歷史發(fā)展進程的教育,使學生感受跨文化知識的魅力。在長期的人文教育中受中西方文化熏陶和滲透,將學生從課堂帶向社會,擴展學生的文化視野,開拓學生英語學習思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英語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在人際交往方面,中國學生性格內斂,學生缺乏自我實踐意識。從上述文化差異及語言文化差異可知,高校英語教師應從學生教育主體出發(fā),總結中西方思想文化、語言文化優(yōu)劣,為學生樹立強大的自信心;豐富現(xiàn)有英語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進而實現(xiàn)高校英語教學穩(wěn)步發(fā)展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楊蕙源.從中西茶文化的差異看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植入[J].福建茶葉,2017,39(2):285-286.
[2]張海云.基于文化差異導入下大學英語教學中西文化導入的有效途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3):26,29.
[3]潘盛莉.從中西茶文化的差異看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植入探析[J].福建茶葉,2018,40(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