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于謙的詩,最有名的莫過于《石灰吟》了,不說這首詩家喻戶曉、孺婦皆知,但要比我手邊這幾首詩有名得多。但相比之下,我手邊這幾首詩更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
“清風一枕南窗臥,閑閱床頭幾卷書。剩喜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內(nèi)有懸魚”。這是于謙四十五歲過生日那天寫的,它至少向我們透露兩個信息,那就是清官一般是不過生日的,更不會借生日大肆收受賄賂,大肆宴請賓客;其次是清官的八小時之外也非常相似,那就是坐臥南窗讀書作文,這與那些貪官閑暇之余出入賭場、酒樓以及各種娛樂場所形成鮮明的對比。
詩中的“懸魚”,是個典故。據(jù)《后漢書》記載,羊續(xù)在擔任南陽太守時,就非常喜歡吃魚,他手下有一個叫焦儉的官員,投其所好,在三月十五日送來一條大鯉魚。羊續(xù)沒有拒絕,也沒有吃它,而是把這條魚掛在了房檐下。不久,這條魚就干得只剩下骨頭架子了。
第二年三月,焦儉又送來一條魚,羊續(xù)二話沒說,只是用手指了指那條干魚。焦儉面紅耳赤,從此再也不敢送魚。羊續(xù)呢,為了讓下屬勉為其難,從此再也不吃魚。
還有一個故事見于《南史·傅昭傳》中,與上一個故事有些雷同。也好吃魚的傅昭在任安成內(nèi)史期間,因為安成少魚,所以魚價特高。于是善于拍馬的下屬便在一個炎炎的夏天給傅昭送來了不少魚,傅昭沒有拒絕也沒有吃掉,而是將它們掛在了門邊上。不多日,這些魚都變成了魚骨架,不能食用了。那些準備再討好傅昭的人見到這些,都明白了傅昭的清廉之德,良苦用心,不敢再造次,不敢往傅昭的家里再送魚了。
一條魚能夠成全一個人,也能毀掉一個人,誰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可有的人就是禁不住這些“魚”的誘惑。但古人對這些魚是非常注意,非常講究,非常謹慎的。于謙在這首詩里用到此典,正是此意。
“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手帕、蘑菇、線香都是于謙任職之地的特產(chǎn)。按照當時官場上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地方官員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從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一些當?shù)氐耐撂禺a(chǎn),獻給皇上和朝中權貴,當聽到同僚要于謙也帶些土特產(chǎn)時,于謙就速成了這首詩。在于謙心目中,這類東西,都是供人民享用的,時下卻因官吏征調(diào)搜刮,變成了百姓的禍殃,這是要被老百姓搗脊梁骨罵娘的,所以他在詩中明確表示,“我進京什么也不帶,只帶兩袖清風。
“名節(jié)重泰山,利欲輕鴻毛。所以古志士,終身甘缊袍。胡椒八百斛,千載遺腥臊。一錢付江水,死后有余褒。茍圖身富貴,朘剝民脂膏。國法縱未及,公論安可逃?作詩寄深意,感慨心忉忉”。這是于謙的一首《無題》詩,它告訴大家,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人為官,沒必要那么貪得無厭,唐朝宰相元載,被抄家時光胡椒就抄出八百石,誰都知道,這夠元載祖祖孫孫吃八輩也吃不完,你說要那么多身外之物干什么,這些財沒守住,最后還落個滿門抄斬。
“一錢付江水,死后有余褒”,說的是東漢會稽太守劉寵的故事。據(jù)《后漢書》記載,“寵治越,狗不夜吠,民不見吏,郡中大治”,所以朝廷把劉寵調(diào)回京城當大臣。臨行前,當?shù)匕傩兆园l(fā)相送,幾位老人還每人送給劉寵一百文錢。劉寵無論如何也不肯收下,但盛情難卻,劉寵象征性地收了他們一文錢。就這樣,劉寵還怕這一文錢沾污了自己的名聲和清白,又隨手把這一文錢扔到了江里。這段江水自劉寵扔錢后更加清澈,后人便把這段江叫做“錢清江”,并在江邊建“一錢亭”、在紹興建“一錢太守劉寵廟”供人瞻仰,“一錢太守”的美名也自此傳開。
詩中用正反兩個事例,闡明了“名節(jié)重泰山,利欲輕鴻毛”的道理,最后四句與開頭兩句首尾呼應,說明貪圖不義之財,剝削民脂民膏,即使暫時僥幸逃脫國法的制裁,也定會受到公論的譴責,民心的審判。作者憂心忡忡、寓意深遠地寫下這首詩,真的是意義非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