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蕾
愛情是文學作品和影視情節(jié)最偏愛的主題,在無數的樣本里,人們熱烈地渴求著同一個母題的答案——如何收獲幸福的愛情。
回歸現實,到了奔三的年紀,在大城市艱難生存的女性不再討論愛情與婚姻的問題,遇不到心儀的另一半,她們把更多心思放在提升單身生活品質的方向上。
但我猜測大部分人和我一樣,不是排斥一段持久穩(wěn)固的感情生活,只是當我們對感情的質量有了更多層次的理解和需求時,生活多方面的壓力往往令人疲倦、無措,大概率上,尋找并接受一份感情變得越來越困難。
當這個話題落到中老年人身上,愛情與死亡、衰老同時作用于某個個體時,又會產生哪種化學反應,想要一探究竟的心讓我蠢蠢欲動。
采訪之前,我以為隨著年歲增長,閱歷和經驗會讓人變得腳步輕盈、態(tài)度從容,愛情也會多一份圓潤和通透。于是自己多了一份私心,希望中老年人在愛情中的姿態(tài)能給當下年輕人另一個視角的參照和啟發(fā)。
看了十幾期北京電視臺的相親節(jié)目《選擇》后,我才漸漸發(fā)覺,大多數報名參加節(jié)目的老年人看起來溫和平靜,一談到找老伴兒的條件,有關財產、子女和生活習慣等問題冒出來,又個個需求明確,個性十足。
仿佛求偶雙方都成了拍賣市場上待價而沽的商品,戶籍、年齡、房產、退休金和醫(yī)保等要素是他們手中象征商品交換價值的籌碼,籌碼越多,拍價越高,越難找到合適的“買家”。
坐鎮(zhèn)節(jié)目的心理咨詢師王穎時常在節(jié)目現場提醒相親的男女雙方,到了暮年,不該再被外在的條條框框限制了挑選的眼界,還是關注人本身最重要。大多數人在臺上很容易被勸服,一旦進入真實的生活情境,又變回“精挑細選”的狀態(tài)。一位59歲的北京大爺在接受采訪時說,有次領一位約會中的阿姨回屋做客,對方看見廚房有只蟑螂,扭頭就走了,之后再無聯絡。
諸如此類的事情比比皆是。在中老年人的愛情考卷里,不僅有車、房、存款這些直觀簡單的標準答案,喜歡吃辣還是甜食、看電影還是聽相聲、喝茶還是美式咖啡等選擇題都會決定配對指數是否達標。
與年輕人相比,“越老越不能將就”變成中老年人之間的愛情共識。離異或喪偶讓他們嘗盡了生活的苦,再找對象時,每個人都不愿在有限的時間里委屈自己,挑剔漸漸成為常態(tài)。
反觀自身,我采訪過的六位老人普遍認為,上了年紀,每個人在情感中遺留的問題似乎很難完全修正。
2019年第25期封面報道《老了都要愛》
上過四次《選擇》節(jié)目,又在線下舉辦多次相親活動的劉芝向我吐露,兩年前,要不是在節(jié)目中被嘉賓老師指出自己在愛情觀中的觀念偏差,她仍然受困于兩段失敗的婚姻,難以清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在她眼中,愛情就是傳統(tǒng)思想中相夫教子、為家庭傾其所有的模樣,所以她努力工作補貼家用,盡心盡力照顧孩子生活起居,最后卻換來丈夫的漠視和移情別戀。
這幾年,她開始意識到,即使組建了家庭,兩個人也要時刻學習經營感情,偶爾喝喝小酒,搞搞情調,互訴衷腸?!耙郧拔颐χ鴴赍X,沒想過這些,更沒做過。”等到劉芝學著反省自我,她已經帶著女兒獨立生活了十幾年。
節(jié)目組專家曾教劉芝對男嘉賓柔聲細語地說話,劉芝兩次笑場,直呼只能做自己。“比如你現在讓我跟男人撒嬌,絕對不行,我不會,我做不來的。”
和很多叔叔阿姨聊天之后,我感受到了有關愛情的另一面,縱然衰老和死亡的恐懼臨近,在欲望、執(zhí)念、成見面前,中老年人更傾向于聽從自己的內心,“先要讓自己開心啊”,愛情退居其次了。
我不知道這種現狀會不會是一種趨勢,也不敢說這會不會是單身人群以后的模樣,但采訪結束那天,我參觀劉芝阿姨門前約十平米的菜園,她種的黃瓜、玉米、西紅柿等蔬菜都結了果。她說比起苦惱的相親,每天最開心的時刻便是自己在菜園里松松土,施施肥,看著菜葉綠油油的,很有成就感。我被她臉上洋溢的神采感染,心想,可能最終愛情也沒能成為她生活中的美好片段,可她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也很幸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