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瑩
ɑ、o、e、i、u、ü……這些是什么?恐怕每個同學都知道,并且都會回答:漢語拼音。
是的,很多人學習語文的第一課便是漢語拼音,但你會不會好奇,漢語拼音是怎么來的?古代人也要學習漢語拼音嗎?
哈哈!古代人當然沒有學過漢語拼音,事實上,古時候能進入學堂學習文字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數(shù)的貧苦百姓不識字。
到了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推廣教育,孩子們走進了校園,開始學習漢字??墒且獙W會漢字,首先就要會讀,必須有一套教會孩子們拼讀漢字的方法。于是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特意邀請了一位在拼音和文字改革方面頗有見解的高人,加入制定漢語拼音的項目中來。
這位高人是什么來頭?是文學巨人,或是教育專家?
答案出乎意料,他在50歲之前一直是一位經(jīng)濟學家,名字叫作周有光。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周有光出生于江蘇常州。1923年,周有光考入上海圣約翰大學,成了一名經(jīng)濟學專業(yè)的大學生。
據(jù)說在他入學的第一天接到通知,學校要求每個學生領取一張卡片,在上面寫下他們姓名的羅馬字拼寫方法。周有光發(fā)現(xiàn),記錄檔案時,用字母比用漢字更加方便。從此以后,他便對字母產(chǎn)生了興趣,選修了語言學。
在大學期間,他還積極參與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什么是拉丁化新文字呢?那是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的一種方案,這為周有光后來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打下了基礎,也促進了中國文字改革運動的發(fā)展。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周有光在新華銀行任職??谷諔?zhàn)爭勝利后,為了恢復銀行業(yè),周有光被派遣到美國紐約工作。
一個偶然的機會,周有光與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成了朋友。當時愛因斯坦日子比較悠閑,很想找一個人來聊聊天,于是有人向他推薦了周有光。
雖然周有光不太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因斯坦也不懂周有光的經(jīng)濟金融,但是兩人卻就著報紙上的新聞談得非常開心。愛因斯坦對他說:“一個人到60歲,除去吃飯睡覺工作,還有很多業(yè)余時間。如果能夠好好利用這些時間,完全可以在一門學科上有所建樹?!边@番話讓周有光受益匪淺,于是他決心用業(yè)余的時間去研究自己最喜歡的語言學。
1946年,周有光被派往歐洲工作,在那里,他發(fā)現(xiàn)歐洲人對字母學非常重視,于是他買了許多書籍,在業(yè)余時間便靜下心來研究字母。1949年,新中國成立,周有光也回到了祖國,在復旦大學和上海財經(jīng)學院任教。
周有光有很多外國朋友,他常常教這些外國朋友講中文。為了方便教學,他還特意編寫了一本《中文十講》,用英文來解釋中文,還在里面標記了一種速記符號。一天,語言學家羅常培來拜訪周有光,無意間翻到了這本厚厚的《中文十講》,發(fā)現(xiàn)里面密密麻麻地記著無數(shù)小符號。羅常培十分好奇,得知這些是用來注釋中文的符號后,他十分震驚,便將這本《中文十講》借了回去研究。從此以后,大家都知道,有一位半路出道的語言學家,名叫周有光。
那時候,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家急需規(guī)范語言文字。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了解周有光的一些研究后,邀請他加入了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1955年,周有光來到北京,參與到制定漢語拼音方案的工作中。
周有光提出了“漢語拼音三原則”,提議用簡單的拉丁字母來為漢語注音,得到了語言學家們的認同。他仔細研究了中國文字注音的發(fā)展歷史,結合歷史上各種注音方式的優(yōu)點,最終決定以26個拉丁字母為基礎,編寫出了我們今天通用的這套漢語拼音方案。
1958年2月,這套漢語拼音方案進入了全國小學的課堂,孩子們從拼音入門,開始了他們的漢語啟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