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迪
回首70年前,在全國革命即將取得完全勝利的時候,毛澤東語重心長地告誡全黨,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赡苡羞@樣一些共產黨人,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這段話至今仍深深地啟示著我們,如果僅僅因為某一方面某一時段的勝利而沾沾自喜,那么我們就是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必將喪失對全局的把握、對未來的謀劃,丟掉原則、丟掉黨性,喪失斗爭精神,與人民群眾漸行漸遠。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一方面是為了鼓舞廣大黨員干部在困難面前決不低頭,勇于斗爭,戰(zhàn)勝困難;另一方面更是為了警醒廣大黨員干部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之際、在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面前,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而要時刻保持“永遠在路上、一刻不停歇”的戰(zhàn)斗狀態(tài),繼續(xù)為民族復興踏實奮斗,永遠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和價值遵循。
一、中國共產黨人斗爭精神的四種鮮明特性
中國共產黨人的斗爭精神在斗爭實踐中形成了四個鮮明特性:人民性、徹底性、方法性和自我革命性。每一位合格的共產黨員都應具備這四個特性。
人民性是共產黨人斗爭精神首要的、根本的特性,是斗爭精神的核心內涵。共產黨人的斗爭不是為了個人私利的斗爭,更不是為了“食利者”階級利益的斗爭,而是站在人民立場上的斗爭,是為了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斗爭?!豆伯a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shù)人的,或者為少數(shù)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無私方可無畏,無畏才能心無雜念、勇往無前。斗爭精神的人民性讓共產黨人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獲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全力支持。
徹底性是共產黨人斗爭精神的重要屬性和原則。徹底性指的是共產黨人不干則已、一干到底,干事創(chuàng)業(yè)有始有終、善始善終,從不虎頭蛇尾。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有耐心、有恒心,絕不像其他階級的政黨那樣,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方法性是共產黨人斗爭精神的必要屬性。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xiàn)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提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斗爭的方法性就是指共產黨人在同一切事物斗爭的過程中要懂得善于斗爭,斗爭不是爭強好勝、爭勇斗狠,更不是盲目沖動、毫無根據(jù)、漫無目的、“一根筋式”的牛脾氣,而是要掌握斗爭的藝術,即在整個斗爭過程中,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靈活善變、掌握主動。
自我革命性是共產黨人斗爭精神區(qū)別于其他政黨最鮮明的特性,是共產黨人永續(xù)性的強大源動力,是斗爭精神的靈魂。共產黨人的斗爭不僅僅是與外在客觀人和事物的斗爭,更是自己與自己的斗爭,即辯證地否定自己,實現(xiàn)自我揚棄。自我革命性是共產黨人得以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秘密所在,它使得共產黨員敢于刀刃向內,向自己開刀,面對頑瘴痼疾時具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刮骨療毒的毅力;始終堅持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新自己的思想、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練就新本領、壯大新膽識,永不僵化、永不停滯。
二、斗爭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力量優(yōu)勢和制勝法寶
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這樣評價馬克思:“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瘪R克思正是靠著這樣一股斗爭精神才創(chuàng)立了指引全人類走向光明的具有無比真理光芒的馬克思主義,并被評為“千年第一思想家”。中國共產黨近100年的歷史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xù)奮斗、發(fā)揚斗爭精神的歷史。共產黨人的斗爭精神在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戰(zhàn)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重要法寶。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年代,中國人民斗爭的主要目標是推翻“三座大山”,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統(tǒng)一,建立新中國。為此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他們不僅穿草鞋、睡荒野、吃糠咽菜、爬雪山、過草地,還要面對敵人的殘酷殺害。中國共產黨人在付出巨大犧牲以后,終于找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經過28年的浴血奮斗,成功地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繼續(x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充分發(fā)揚斗爭精神,成功地為當代中國一切發(fā)展進步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和政治前提??姑涝瘧?zhàn)爭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聲望,使得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再隨隨便便地用武力來威脅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是中國社會最深刻、最廣泛,也是極其成功的一次改革,使中國人民徹底擺脫剝削,自己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人憑借著敢為人先、自力更生的斗爭精神,成功地研制出“兩彈一星”,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實現(xiàn)了戰(zhàn)略制衡,徹底保障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和平基礎。
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依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決破除一切阻礙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充分發(fā)揚斗爭精神,與一切違背四項基本原則的錯誤思潮和行為作毫不妥協(xié)的斗爭,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不跑偏,確保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屬性不變質。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的斗爭精神激勵著全體中華兒女奮勇向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三、新時代弘揚斗爭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必然要求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也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期。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攻堅期。黨的自我革命取得了重大成效,但“四大考驗”還沒有完全結束,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四種危險”還沒有徹底消除,具有尖銳性和嚴峻性。總而言之,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人唯有以更加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保持充沛頑強的斗爭精神,才能擔當好歷史賦予的重任,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這也是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意義所在。
新時代弘揚斗爭精神,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安煌跣摹卑ú粏适Ч伯a黨人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一個人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得了病是無法講戰(zhàn)斗力的。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越堅定,就越能具備斗爭精神的人民性和徹底性,就越能為人民而工作,越能為人民的利益而徹底地工作。唯其如此,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共產黨人面對威脅和困難就不會有絲毫猶豫不決、徘徊彷徨,不會在困難面前低頭、在挑戰(zhàn)面前退縮;“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唯其如此,共產黨人在維護黨和人民的利益斗爭中就能夠旗幟鮮明、毫不妥協(xié),在事關國家和人民前途命運的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勇于斗爭,在任何壓力下都不拿原則作交易。唯有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通過培根鑄魂、烈火淬煉,每一位共產黨人的黨性才能更加純正,才能保持敢于斗爭、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傳承共產黨人的風骨和氣節(jié),才能在工作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最根本的價值追求。
新時代弘揚斗爭精神,要加強學習、提高本領。“牢記使命”是為了更好地擔當使命。為了更好地擔當使命,就需要不斷學習,提高本領。當今世界一年的變化抵得上過去幾十年的變化,當代中國的發(fā)展也是日新月異,往往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新問題就已經產生,舊的事物還沒有完全被認識新事物就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里。古人云,不日新者必日退。一個人越是加強學習,把學習當作生活的一部分,斗爭本領越是增進得快,斗爭方法越是多樣,也就越善于斗爭。這也是斗爭精神本身蘊含的方向性原則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變化如此之快,解決新矛盾本領不夠的危機感與善于學習勤奮學習的緊迫感同時存在,中國共產黨人當以只爭朝夕的精神,一刻不停地提高本領。因為在新時代的今天,面對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斗爭挑戰(zhàn),中國共產黨人的學習任務不是輕了,而是重了。只有加強學習,斗爭的本領才能提高,才更有利于黨的奮斗目標的實現(xiàn)。
新時代弘揚斗爭精神,要做到居安思危,保持憂患意識。這是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必然要求。回顧黨的歷史,我們黨誕生于內憂外患的民族危亡之際,成長于世界兩大霸權國家的左右圍攻之中,壯大于國際經濟社會風云詭譎的形勢之下。憂患意識已經深深地烙在每個共產黨人的心里,但在黨的發(fā)展歷史中也不乏個別黨員因為勝利而沖昏頭腦,從革命功臣蛻變?yōu)槿嗣褡锶说膽K痛教訓。如新中國成立之初,先后擔任過天津地委書記的劉青山、張子善二人就是因為犯了這樣的錯誤而成為警示全黨的反面教材。革命勝利以后他們二人不是想著怎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而是變著法地侵害人民利益,生活、思想嚴重腐化墮落,給黨和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劉、張二人的教訓對今天每一位共產黨人都很有啟示意義。如今一些黨員不僅存在著解決新問題能力不足的窘境,而且還滋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和盲目自大的想法。這是非常危險的,是有損共產黨人斗爭精神的。越是接近勝利的時候越是最危險的時候,越是需要提高警惕、未雨綢繆。只有用憂患意識去對待工作,才能永葆初心、擔當使命、行穩(wěn)致遠。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張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