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此文是劉再復為國際研討會“五四之后:當代人文的三個方向——夏志清、李歐梵、劉再復”準備的講話稿。該會議由哈佛大學王德威和香港科技大學劉劍梅召集,2019年5月9日- 10日在香港科技大學舉行。文中談及他對五四的看法并總結自己思想的兩次變動。
關鍵詞:劉再復;2019講稿;五四失敗;個人;思想變動
中圖分類號:I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9)4-0012-07
一、“五四”的失落
議論“五四”,首先必須分清3組概念。第一組是“文化五四”與“政治五四”。一個是發(fā)生在1915年年末,以《新青年》雜志(1915年9月創(chuàng)刊時名為《青年雜志》,1916年出版第二期后更名為《新青年》)為符號的“文化五四”;一個是發(fā)生在1919年“火燒趙家樓”為標志的“政治五四”。前者是廣義的文化運動,以陳獨秀、胡適、周作人、魯迅等為主將。后者是狹義的政治愛國學生運動,以傅斯年、羅家倫、徐彥之等學生為代表。2015年,有些朋友采訪我,紀念“五四”一百周年,那是著眼于文化五四,沒錯;如今又慶祝五四一百周年,這是著眼于政治五四,也對。第二組是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學運動。二者皆是“文化五四”范疇內的概念。新文學運動是一場文學形式的大變動,借用日本明治維新的語言“版籍奉還”,可以稱它為“文學奉還”,即把本是分裂的“文”與“言”合二為一,把文學從文言文文學變成白話文文學,把文學奉還給廣大的底層民眾。由于新文學運動的成功,中國人開始用白話文寫詩寫小說寫散文,至今仍然是白話文覆蓋一切,白話文已取得主導地位與統(tǒng)治地位,所以可說“新文學運動”基本上取得成功。在這個層面上,五四是勝利了。然而,“文字奉還”之后,文學的門檻也隨之變低,人人都可以寫詩寫小說(1958年甚至人人可以成為詩人),作家們逐步失去語言的美感意識,文學變得粗俗與粗糙,林琴南所擔心的“引車賣漿者流”的語言真的入侵了。所以新文學一百周年,其成就并不理想。特別是五、六、七十年的中國文學,更是發(fā)生嚴重的政治化與概念化現(xiàn)象。那30年的文學,可以說完全失敗了,多數(shù)作品沒有審美價值,只是政治的注腳。第三組必須分清的概念,是剛性五四與柔性五四。所謂剛性五四,即陳獨秀、魯迅的“五四”,所謂柔性五四,即胡適、周作人、蔡元培的“五四”。前者激烈,后者溫和。前者為五四革命派,后者為五四改良派。前者的代表作為“文學革命論”與《狂人日記》,關鍵詞是“推倒”,后者為改良派,代表作是《文學改良芻議》,關鍵詞為“改良”。二者的差異延伸到1919年胡適和李大釗的著名論辯(“問題與主義”的論辯)。李大釗認為中國應走“根本解決”的革命之路,這是布爾什維克的革命思維;胡適則提出“一點一滴改良”,繼續(xù)溫和思維。第三組的區(qū)別最后又演化成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上激進主義思潮與自由主義思潮的沖突。我與李澤厚先生的《告別革命》乃是康梁與胡適大思路的繼續(xù)。
與新文學運動同時進行的是新文化運動。這實際上是一場思想革命,也可以稱作思想啟蒙運動。其具體內涵乃是以德先生和賽先生取代孔先生的巨大變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很了不起,旗幟鮮明而思想正確,它本身無疑是偉大與永恒的。可惜,五四之后啟蒙運動完全失敗了。不是某個時期的失敗,而是五四之后的一百年,乃是五四精神失敗的一百年。其失敗,先不說德先生與賽先生在大陸至今仍站不住腳,也不說孔先生早已“衣錦還鄉(xiāng)”,幾乎成為新的教主。就說以下6個方面失敗的征兆:
(1)最早的象征事件,乃是郭沫若和以他為旗幟的創(chuàng)造社的集體精神自殺。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乃是郭沫若發(fā)表《女神》的寫作爆炸期。這之前,即1918年8月,郭沫若和郁達夫、張資平、成仿吾開始醞釀結社,形成創(chuàng)造社“胚胎”。創(chuàng)造社提出兩個著名口號,一個是“為自我而藝術”,一個是“為藝術而藝術”,并竭力主張文學藝術應當“尊重個性”和“景仰自由”。這個時候,創(chuàng)造社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進團體。但到了1925年,郭沫若就在《文藝論集》的序言中(發(fā)表于《洪水》半月刊1925年第1卷)宣布放棄“過去”,即放棄“尊重個性”和“景仰自由”的主張。他把《文藝論集》視為埋葬“殘骸”的“墳”,公開聲稱五四后的“這一兩年”,他“完全變了”。過去所倡導的尊重文學的“個性”和“自由”,“未免出于僭妄”,即太奢侈了,太狂妄了,太不守本份了。正式和五四決裂,也就是公開改旗易幟,讓“革命性”取代“個性”,并開啟了“革命文學”的新時代。
(2)表現(xiàn)之二:五四的啟蒙重心,與西方的啟蒙重心不同。西方的啟蒙乃是“理性”的啟蒙??档略凇妒裁词菃⒚伞芬晃闹姓f,所謂啟蒙,乃是啟迪人們勇敢地運用理性。但中國五四的啟蒙,雖然也有科學文化、邏輯文化、審美文化的啟蒙內涵,但重心是“人”的啟蒙與“人性”的啟蒙。啟蒙者告訴中國人:我們是“人”,不是奴隸,不是牛馬。我們是個體的人,不是群體的附件。我們有做人的尊嚴與做人的權利。魯迅說,中國人只經(jīng)歷過“做穩(wěn)奴隸”和“連奴隸也做不得”(做牛馬)的兩個時代,從未經(jīng)歷過做“人”的時代。我們應當進入“人”的時代。這是中國“人-個體”意識的大覺醒??墒俏逅闹笾袊粟A得做人的權利了嗎?沒有,至今中國人仍然“不像人”。仍然沒有人的價值理念。沒有“靈魂主權”的覺悟。今天中國人的胃腸比五四前飽滿了,但腦子仍然沒有做人的意識。中國人的全部神經(jīng)一些被政治所抓住,一些則被金錢(市場)所抓住。欣賞的還是叩謝皇上、自稱“奴才”的清朝題材的宮廷戲,五四的“人等于人”的公式在中國始終未能確立。
(3)文化五四運動是一個突出個人、個體與個性的運動,可是后來,“個人”、“個體”、“個性”不被重視了。五四高舉易卜生的旗幟,高舉尼采的旗幟,啟蒙人們,你屬于你自己,你不僅是君王的臣子,父親的兒子,丈夫的妻子,你還是你自己,你擁有生命的主權與靈魂的主權。可是,一百年來,講個人、個體、個性成了“個人主義”,即使未被打成“右派分子”,至少是思想罪。至今,只能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不能說,人是個體存在的總和。從50年代到70年代,在文學藝術中,只能講黨性、階級性、革命性,不能講人性、個性、自性、靈性、悟性等。對此,直到80年代才有所反思??傊侵v階級、講集體、講群眾,乃是天經(jīng)地義,講個體、講個人、講個性,則大逆不道?;蛘哒f,講主體性蒙受各種壓力。文學藝術本是充分個人化的精神價值創(chuàng)造活動,也被納入國有化和計劃化的統(tǒng)籌之中,中國的個人,普遍缺少獨立的人格與獨立的思想,看別人的眼色行事,這怎么可能進行創(chuàng)造?
(4)還有一個重大標志,是作為啟蒙運動,其“啟蒙主體”作家、藝術家變成被啟蒙、被教育的對象,主體位置顛倒了。
五四啟蒙運動,其啟蒙主體是少數(shù)作家、藝術家、知識分子,這是不言而喻的。陳獨秀、胡適、周作人、魯迅、蔡元培等作為啟蒙主體,當然啟蒙、開導、教育廣大民眾,當然是阿Q、閏土、祥林嫂的啟蒙老師。但是,30年代末,革命領袖的“五四運動”一文把啟蒙主體的位置顛倒過來,說“現(xiàn)在工農兵才是革命的主力軍,知識分子如果不與工農相結合則一事無成”,知識分子“革命不革命或反革命的最后分界就看是否能與工農相結合”。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又進一步說,知識分子要接受大眾的教育,后來更進一步說,知識分子要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即再啟蒙。胡風的問題正是四九之后,他仍然堅持五四啟蒙邏輯,堅持“少數(shù)人啟蒙多數(shù)人”的常態(tài),忽略了革命領袖關于啟蒙主體已發(fā)生根本變動的思想,繼續(xù)宣揚主觀戰(zhàn)斗精神,繼續(xù)主張作家要幫助工農兵去掉“精神奴役的創(chuàng)傷”,而且寫了30萬字意見書,這種書生意氣,遭致牢獄之災,于是,他本人與他的朋友,成了“反革命集團”。胡風文字獄傷及兩千多知識分子,乃是五四啟蒙精神的大失敗。
(5)五四世界視野的潰滅。五四啟蒙運動,乃是用西方文化視野啟蒙中國人。如果說,洋務運動是在世界視野下發(fā)現(xiàn)中國的槍炮(技術)不如人,戊戌運動是在世界視野下發(fā)現(xiàn)中國的制度不如人,那么,五四則是在世界視野下發(fā)現(xiàn)中國的文化不如人,即發(fā)現(xiàn)中國的文化只適合農業(yè)文明,不適合工業(yè)文明。中國文化只有奴隸意識,缺少契約意識;中國文化只講集體人格,不講戀愛自由、婚姻自由、讀書自由等,中國文化具有“大丈夫”、“大宗法”等觀念,但缺少“人權、人道、人性”等觀念?!拔逅摹币胍撞飞?,引入尼采,引入托爾斯泰等,都是世界視野的拓展??墒?,如今,國際視野又返回中國視野,當今不少中國人只講“民族主義”,不講“國際主義”。這是一種倒退,也是五四的失敗。
(6)審美實踐的失敗。審美,美育,對于人生確實極為重要。從我們自己的經(jīng)驗也可了解。最接近人的,首先是美。我們去逛街,尋找的首先是美服、美飾、美食。正如我們先是被“詩”所吸引,然后再被《論語》所吸引?!懊馈笨偸窍扔凇吧啤保ā暗赖隆保???鬃诱f,他從未見過“好德如好色者”,也是人之常情,人先是被“色”所吸引,然后再喜歡“德”。
什么是美。世上有無數(shù)關于美的定義。然而,最經(jīng)典的,顛撲不破的定義,是康德關于美即“超功利”的定義。美與功利無關。政治、經(jīng)濟、新聞、道德,無不與功利相關。文學藝術最自由,因為它可以超越功利。無功利,無企求,無目的,才有“美”?!都t樓夢》中探春主持家政時,認為荷葉、枯花也可賣錢,這是世俗思維,寶玉不能理解,因為他是純審美的詩人,只知道花可鑒賞,不求任何功利。大家結社賽詩,盡管寶玉被評為最末,他也高興,因為完全為詩而詩。
蔡元培的美育,開始雖也有“非耶”的背景,但他深知美的超功利特性。他在1917年作了“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演講,認為審美比宗教更帶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也就是說,它更帶普世價值,它超越了宗教的觀念與偏見。在中國文化中,儒家的道德要求超越了美的要求,但道家更重視個體之美??上?,“審美代宗教”的思路完全失敗了。其表現(xiàn):(一)教育中“美育”之維走向衰落甚至滅亡?,F(xiàn)在只有實用主義的分數(shù)和名次計較,沒有純審美的教育。蔡元培的功勞是把中國教育從三維(德、智、體)擴大到四維(多了“美育”)。然而,“美育”至今未獨立成教育體系。不能與德、智、體等三維并列。(二)“美育”因為中國的外部環(huán)境而被壓抑。即“革命”才是第一主題,第一基調,革命壓倒一切,也壓倒審美。文學藝術成了革命的齒輪與螺絲釘,即成了革命的號筒與革命宗教的注腳,太功利化了,美育也因革命化而失去存在的依據(jù)。(三)“美育”除了功利化即政治化之外,還發(fā)生極端“世俗化”。雅、俗本可以成為審美的張力,如汪曾祺寫“沙家浜”的樣板戲,世俗中也有審美的因素,平民(如晴雯)也有貴族性。但過分的世俗化便使“古雅”之維完全喪失。阿Q、閏土的審美的眼睛成了唯一的眼睛。這就錯了?,F(xiàn)在中國教育中的“美育”,已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凈”,完全“無立足境”。
以上六點,都是百年來五四新文化運動失敗的明證。在今天的會議上,我要說:五四精神本身,尤其是突出“人”、突出“個人”的精神,是偉大的、不朽的、正確的,但是,中國的精英提倡之后的這一百年,從1919年至2019年,其精神卻被整肅和否定,五四的基本精神不復存在。
二、主體歸位——20世紀
80年代的第一次掙扎
30年前,我已意識到,五四啟蒙運動已經(jīng)失敗,人性、個體、個性、自性、心靈、自由,全都葬送在牛棚里了。我所能做的唯有呼喚那些已經(jīng)死亡的一切,即使復活,也只是“回光返照”。
80年代是中國思想最活潑的時代,我充滿打倒“四人幫”的勝利的亢奮,也整天做著白日夢,包括個體夢、主體夢、人性復歸夢、個性復歸夢、個體自由夢、個體尊嚴夢等。我把這一切夢都總括為“主體歸位”、“個性歸位”,并為此而發(fā)言、寫作。作為80年代的“弄潮兒”,我清醒地意識到,我所做的一切,乃是五四“人-個體”精神的掙扎與“回光返照”。好景不會太久、太長。這是中國專制制度的自我療傷時期,我應當趁此做些事。而最重要的是要趁此呼喚五四那些人的尊嚴,呼喚人的價值、人的自由等精神,呼喚每一個作家、詩人的主體地位。所謂主體,便有人、人類。有群體主體性,也有個體主體性,我呼喚的是個體主體性。
關于恢復人的尊嚴與人的價值。我提出的根本點是呼喚尊重每一個人的思想主權即靈魂主權,反對個體心靈國有化。我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仰仗社會主義助學金讀書長大,所以從不反對社會主義的經(jīng)濟國有化,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卻難以接受“全面專政”口號。這一口號乃是認定政治、經(jīng)濟領域實行無產(chǎn)階級專政是不夠的,唯有把專制推向文化領域即個人的心靈領域才是全面的。于是我跟著大家拼命“斗私批修”,狠整“私心一閃念”,連寫作也當作個人主義拼命檢查。那時,所有人都在向國家交心,讓心靈國有化。我理解的文化大革命,正是心靈國有化的革命。我所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工資最高的是正在標點《二十四史》的顧頡剛先生,他竟然交出270多條心,贏得民盟“交心比賽”的第二名。我雖然沒有太多心可交。但感受到這種喪失個體尊嚴的痛楚,并質疑這種心靈國有化運動,把它視為人格尊嚴與文學自由的失落。于是,在80年代,在文學領域,我開始著述《性格組合論》。名為《性格組合論》,實為《人性組合論》,此書,我認定交心、交出個性,恰恰是反人性、反文學、反真實。
《性格組合論》獲得成功之后,我又提出《論文學主體性》,對文學的黨性原則直接提出挑戰(zhàn)。考慮到人文環(huán)境的具體情況,我把作家分解為世俗角色與本真角色。(即現(xiàn)實實踐主體與藝術精神主體)。作為黨員,可以守持黨性(革命者可以守持革命性),但作為作家,則應當超越現(xiàn)實主體的種種限制而進入藝術主體的自由狀態(tài),追求人性、個性、自性。也就是說,現(xiàn)實中你是集體的一員,但在寫作時,應是個體的存在。這是在新時代里我所做的恢復五四“人-個體”精神的具體努力,回歸五四個人精神與自由精神的一次掙扎。但是在文學主體原則提出后,我遭受到政治上綱、左派圍攻。最終因黨中央的刊物《紅旗》發(fā)表聲討文章而結束。
現(xiàn)在整個國家都在說“夢”,但只有國家富強夢(民族復興夢),而沒有個體自由夢。也沒有個人尊嚴夢。沒有個體自由,國家富強就基礎不牢。絕對的強國訴求,必然導致新的心靈國有化與精神計劃化。這里必須聲明一下,我講中國丟失個體、個性,缺少“個體自由夢”,只是“描述”,并非譴責。面包與自由,在人類歷史上總是陷入沖突,難以兼得。對于這種困境,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已發(fā)現(xiàn)其普遍意義,并加以展示。其實,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也是如此:民族復興夢(孫中山、嚴復、康有為、梁啟超等近代思想家所作的群體夢)和五四作家所作的個體自由夢常常發(fā)生沖突,包括創(chuàng)造社的選擇,也是這樣。但是,應當承認,社會的健康與興旺,是兩夢必須并舉,絕對不可以用國家偶像排擠個體尊嚴。
三、“放逐諸神”:出國后我的第二次掙扎
出國之前,我作了第一次掙扎,那是呼喚個體自由夢的掙扎。出國之后,我仍不死心。借助海外的自由條件,我再次呼喚五四啟蒙精神,再次爭取人性與個性的復歸。如果說第一次掙扎的重心,是“復歸”;第二次掙扎的重心則是“放逐”。我意識到,不“疏”不“流”,不“通”不“暢”,唯有“放逐”一切“束縛”,才有“個性”與“自由”,于是,我放逐了四大堵塞了個性與自由的精神鎖鏈。
1. 放逐“革命”
反省一下,我覺得把自己捆綁得最緊的是“革命”二字。五四所進行的“文學革命”,過于激烈,五四后的“革命文學”更加激烈,政治完全壓倒文學。革命,變成20世紀中國的歷史主題,生活基調。革命成功后,中華民族生活重心仍然是“革命”,號稱為“在無產(chǎn)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繼續(xù)革命”,我們這一代人完全迷失在“革命”之中,我個人也不知不覺地成了“革命狂”,講話寫文章均唱革命高調,均以“革命”為靈魂。人群的分野是“革命”與“反革命”,為了表明自己屬于革命陣營、與革命路線一邊,全部思路都以“革命思想體系”為準則。出國第二年,我和李澤厚先生對談《告別革命》,此書是為中國設想,確實想為中國“開萬世太平”,覺得在“改良”與“革命”兩條基本道路面前,應當選擇“改良”之路。改良其實也很麻煩,也需要斗爭,但可以避免流血,避免暴力,避免傷及無辜,所以相對而言,還是走改良之路好一些。數(shù)十年的革命教育,使我們這些“革命狂”,個個都把革命當作唯一“圣物”,都崇拜暴力和槍桿子,“告別革命”,首先要告別這一大思路,即告別以暴力革命為歷史必由之路的思維定勢。此外,就個人而言,還要告別革命思想體系,即以為革命是歷史發(fā)展的火車頭,革命歷史本身就是歷史的全部(排除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歷史線索),未看到血的陰影乃是最難抹掉的陰影,革命本身會造成多種后遺癥,包括“調動仇恨”等災難性的后遺癥。我和李澤厚先生均認定,階級矛盾與階級沖突,永遠都會有,但是,解決矛盾時,階級調和(改良)比階級斗爭的辦法好,尤其是比暴力化的階級斗爭手段好。基于這種認識,我們從1991年開始,就進行“告別革命”的對話。在對話中,首先定義告別的“革命”,是指“用大規(guī)模的群眾運動的方式尤其是暴力的方式推翻現(xiàn)政權的活動?!焙苊黠@,我們反對的是以暴力的方式“打倒”和“推翻”現(xiàn)政權。對于現(xiàn)政權,我們也有不滿,但覺得只能用“批評”、“改良”、“議會斗爭”等辦法去解決,而不宜用流血斗爭的革命辦法去解決。這也是共產(chǎn)國際運動中伯恩斯坦、考茨基一派的主張,被命名為“修正主義”的主張,我們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范疇內,修正了原教旨主義中的“暴力崇拜”、“武裝斗爭崇拜”等內涵,也是在承認現(xiàn)政權(共產(chǎn)黨政權)的合法性前提下所進行的思索??傊?,革命是當代中國人的一種“神”,到俄國之后,我親眼目睹革命的后果,更是決心把它放逐,從理念上也從心靈上把它放逐。當然,我和李澤厚先生的“告別”(即“放逐”)是理性的,我們并不反對歷史上一切“革命”的道德正義性和歷史合理性,也不否定新中國革命的正當性。只是反對把暴力手段當作唯一手段,只是反對“以暴抗暴”,反對高舉“流血”旗幟。因為“告別革命”,所以我們認為胡適的“文學改良”比陳獨秀的“文學革命”好,也認為胡適的“一點一滴改良”比李大釗“根本解決”好。
2. 放逐“國家”
我把國家視為“三合一”的結構,即國家包括“自然結構”、“精神結構”和“實體結構”。自然結構是指山川、土地、森林、海洋、動物等,這一結構當然不可放逐,當然要永遠擁抱。精神結構,主要是指文化、傳統(tǒng)、語音、社稷。這當然也不可放逐。還有一個重要結構是權力中心,古代稱之為“朝廷”,現(xiàn)代稱之為“中央”,這是權力中心系統(tǒng)中的領袖、議會、監(jiān)獄、法院、警察、軍隊等等,這個意義上的“國家”,五四運動時,文化先行者們稱之為“國家偶像”。陳獨秀寫過“偶像破壞論”,他認定,為了解放大家的思想,就得掃除各種堵塞思想的偶像,國家也是一種偶像,也屬于五四運動必須破壞之列。五四之前,梁啟超論述中國積弱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國家觀念不明確。他認為應當把國家與天下,國家與朝廷,國家與國民,這幾對范疇區(qū)分清楚。朝廷不等于國家,愛新覺羅王朝不等于國家。他認為,國家的主體是國民,愛國家主要是愛國民。當然也要愛山川、土地、文化、社稷等。(不過他未明確這么說)我說的“放逐國家”,指的是放逐“權力中心”這個意義上的國家。在《放逐諸神》一書中,有一篇“文學對國家的放逐”(本是提供給斯德哥爾摩大學《國家·社會·個人》學術討論的文章。我的意思是說,國家對文學管得太死,就沒有文學了。文學是最自由的領域,人類在現(xiàn)象界(現(xiàn)實生存)中其實是沒有自由的。自由只存在于文學藝術等純粹精神領域。在文學藝術中可以想象,可以展開各種心理活動。這些活動無邊無際,廣闊而神秘,不受現(xiàn)實規(guī)范,甚至違反法律。但文學藝術正因為有這種權利與特性,所以它才有存在的理由。如果國家管轄得太嚴,把文學藝術“計劃化”、“國有化”、“國家化”,那文學藝術就會走向死亡。我經(jīng)歷的年代,正是國家發(fā)揮戰(zhàn)時文工團傳統(tǒng)的年代,國家要求文學藝術為政治服務,充當國家的工具與螺絲釘,結果使文學發(fā)生嚴重的公式化、圖解化、概念化,文學成了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形象轉達和形象注腳,作家成了國家的奴隸和人質。
3. 放逐主義
除了放逐革命、放逐國家之外,我意識到,還必須放逐概念。所謂“概念”,便是主義,即政治意識形態(tài)。盡管“革命”、“國家”也是概念,但它們之外還有一套束縛思想的概念體系。在我生活的年代,這一體系既包括政治概念、文化概念,也包括文學藝術概念。每一個概念,都是一種陷阱、一種鎖鏈。政治概念,如“階級斗爭”、“基本路線”、“全面專政”、“繼續(xù)革命”等等,哪一個不是陷阱與鎖鏈?!文化概念,例如“修正主義”、“資本主義”、“唯生產(chǎn)力論”,“封、資、修、名、洋、古”等等,從1949年到1978年整整30年中,意識形態(tài)取代文化,“主義”壓倒一切。這個時代,只有政治,沒有文化;只有政府,沒有社會;只有斗爭,沒有妥協(xié)。這個時期的文學,也是充斥從蘇聯(lián)那里照搬過來的教條和概念,什么“階級論”,什么“反映論”,什么“典型論”,什么“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什么“革命現(xiàn)實論與革命浪漫主義的結合”,發(fā)展到文化大革命,則只剩下“高大全”,“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等高調概念。
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茅盾的《夜讀偶記》,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中國現(xiàn)代作家,怎么也寫出這么一本文學理論書籍呢?政治性概念對中國文學傷害有多深,從這本小冊子就可以讀出來了。茅盾在此書中竟然把“批判現(xiàn)實主義”(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所代表的現(xiàn)實主義)視為現(xiàn)實主義的低級階段,而把所謂“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視為現(xiàn)實主義的高級階段。而所謂“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就是那種教條化即意識形態(tài)化的現(xiàn)實主義?,F(xiàn)實主義再加上一個意識形態(tài)前提,怎能還有人性的真實和生存環(huán)境的真實?!
茅盾自身的小說創(chuàng)作,《子夜》之前的《蝕》與《虹》以及《霜葉紅于二月花》等,沒有“社會主義”的前提,倒是比較真實,而《子夜》與《子夜》之后的作品標榜社會主義,反而削弱了真實。茅盾是五四后一代左翼作家的代表人物,他本身走上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之后便陷入絕境。但茅盾不但未吸取教訓,反而把自己的失敗當作成功,把巨大教訓當作勝利并加以理論化,不僅在理念上是荒謬的,而且完全背離世界文學歷史的基本事實,把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狄更斯、契訶夫等文學高峰,世所公認的經(jīng)典,視為低級文學,這怎能說得過去呢?閱讀一下《夜讀偶記》,便知道中國作家中毒有多深?我“放逐概念”,當然包括放逐《夜讀偶記》,所以我在《放逐諸神》一書中和李歐梵先生一起批評了茅盾。
4. 放逐“二極思維”
上下,高低,正反,陰陽,苦樂,善惡,是非,等等,都是基本的二分,這是人類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二分,這種分,永遠是需要的。
然而,以往我接受的“一分為二”,只講“分”,不講“合”;只講“異”,不講“同”;只講“割”,不講“連”;只講“別”,不講“聚”;只講“你死我活”,不講“你活我也活”。在政治上,首先分清敵我;在道德上首先分清善惡,即大仁與大惡;在是非上則分清黑與白。這種劃分后來在我思想上形成一種簡單化的一個消滅另一個的套式。我寫《人物性格二重組合原理》,描述人的內心所常有的善惡沖突,人并非黑白分明那么簡單。到了海外之后,我學禪,首先遇到的是它的不二法門。這個不二法門,使他們(佛教徒)沒有分別心,也沒有尊卑之別,內外之別,貴賤之別。能平等地對待每一顆心靈,這才有慈悲。慈悲并非來自二極思維,而是來自不二思維。禪,慧能,給我最大的啟迪,就是這個“不二”。于是,我接受了“不二法門”,并把“不二法門”加以泛化(普遍化)。在閱讀《紅樓夢》時,我因為從“一分為二”走向“不二法門”,所以對小說中的各種心靈便看明白了。賈寶玉的心靈之所以可愛,就因為他看人全用不二眼光。他沒有貴族與平民之分,沒有上等人與下等人之分。晴雯,在他的母親王夫人眼里是一個“丫鬟”、“奴婢”,也就是“下人”,但賈寶玉沒有這種二極思維所產(chǎn)生的概念,他眼里的晴雯就是晴雯,是一個聰明美麗的生命。她出身下賤,但心比天高。賈寶玉在晴雯去世之后,所寫的祭文《芙蓉女兒誄》,就把晴雯這么一個女奴當作天使來歌頌,稱贊她“其為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其境界之高,前無古人,甚至屈原的《離騷》也無法與它相比。賈寶玉之所以人人愛,正是因為他尊重人,不以分別心看人。妙玉極端聰明、極端美麗,但就其心地而言,她守持的是分別之心,天然地對人進行高下之分與尊卑之分,賈母造訪時她刻意奉迎,而劉姥姥喝過的杯子她則嫌臟而扔掉。她的分別之心變成勢利之心。難怪曹雪芹給她的評語是“云空未必空”。
從禪的“不二法門”,我又走向《道德經(jīng)》所揭示的“三”與“萬”,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說,無限豐富的萬物萬有,皆由“三”產(chǎn)生。我把“三”視為兩極對立中的第三地帶,并認識到這個地帶無限廣闊,其空間之大難以形容。所以我在海外選擇“第三空間”作為立足之所。在政治上,不立于左右兩個極端之上,而是立足于兩極的中間領域;在道德上,不崇尚大仁與大惡,因為完全的“仁”與完全的“惡”皆不真實。而在大仁大惡之間的許多人,即“第三種人”,反而更真實。
走出二極思維模式之后,我仔細想想,覺得應當守持分別相的科學。不加分門別類,便沒有科學。所謂邏輯,也是分門別類。但宗教與文學,面對的是整體人性,如果也分高低貴賤,就不可能愛一切人,理解一切人。一旦分別敵我、內外、尊卑,就勢必丟掉“平等”,丟掉“慈悲”。
我的掙扎與放逐,不是倒退,而是守持,即守持五四啟蒙精神,特別是“人-個體”的獨立精神,尊重個性的自由精神,德先生賽先生取代孔先生的新文化精神。我的第二次掙扎,使我返回“五四”新文化本身,在“五四”失敗之后,贏得一些歷史瞬間的“個性”與“自由”,這也算是失敗中的勝利、絕望中的希望。
2019年5月
The Failure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My Two Struggles
Liu Zaifu
Abstract: This is a speech Liu Zaifu prepar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itled,‘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ree Directions in the Contemporary Humanities-C. T. Hsia, Leo Ou-fan Lee and Liu Zaifu, a symposium convened by David Der-wei Wang,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and Jianmei Liu, from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n 9 to 10 May, 2019. In this article, Liu talks about his views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concludes on the two changes that have happened to his thought.
Keywords: Liu Zaifu, the 2019 speech, the failure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dividuals, changes to his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