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紅,王麗艷,唐 妙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95)
全世界每年因前列腺癌死亡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而我國前列腺癌發(fā)生率持續(xù)上升,已成為威脅男性生命健康的重要惡性腫瘤疾病[1]。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為當前治療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雖然該手術微創(chuàng)、安全可靠,但患者術后仍有尿失禁風險,影響其生活質量,不利于患者早日康復[2]。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我們認為有必要在手術后實施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預防尿失禁發(fā)生。本次研究評價早期康復訓練對預防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的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62例前列腺癌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符合前列腺癌診斷標準[3];B超檢查存在尿潴留、排尿困難等癥狀;意識清楚,溝通理解能力正常;資料完整。排除標準:不能正常溝通交流,理解能力差,不能配合訓練;酒精依賴,其他精神疾??;合并嚴重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
按照隨機原則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男性,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67.2±6.4)歲,Gleason評分 4~8分,平均(6.7±1.5)分;觀察組32例,男性,年齡56~82歲,平均年齡(67.0±6.6)歲,Gleason評分 3~8分,平均(6.7±1.4)分。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拔管前兩天進行夾管訓練,每2~3小時開放導尿管一次,拔除導尿管后指導患者進行提肛訓練,但不要求訓練時間以及訓練強度。
觀察組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具體內容:(1)心理護理。入院后,責任護士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交流,講解手術相關知識,告知患者術后可能會出現(xiàn)尿失禁,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也可邀請病友為患者講解,增強患者治療信心。(2)術前提肛訓練、間斷排尿訓練。入院至術前這一階段,指導患者進行提肛訓練(在不同體位下進行提肛訓練),提高盆底肌控尿能力。收縮肛提肌5~10秒后放松,每10秒收縮一次,護理人員戴無菌手套將涂抹液狀石蠟的食指放入患者肛門,以感覺到肛門括約肌收縮為準。每日訓練3~4組,每組100次。間斷排尿訓練:排尿過程中,有意中斷,之后再繼續(xù)排尿或控制尿流速度。(3)術后提肛、膀胱功能訓練。待患者身體恢復后,指導其進行提肛訓練以及膀胱功能訓練,叮囑患者術后攝入足夠液體量(每日2 000~3 000 ml)。術后第1天定時夾閉導尿管,并逐漸延長排尿間隔時間。
(1)拔管后、拔管后1個月、拔管后2個月、拔管后3個月以及拔管后6個月尿失禁發(fā)生情況。尿失禁判定標準:每天需應用尿墊。(2)尿控功能恢復時間。(3)尿動力指標。包括膀胱順應性(BC)、初次排尿時膀胱容量(FD)、逼尿肌無抑制收縮次數(shù)、最大膀胱測壓容量(MCC)。(4)生活質量評分。利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4]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包括8個維度,即生理職能、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精力、精神健康、總體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每個維度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配對符合正態(tài)分布,行t檢驗,分類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觀察組拔管后、拔管后1個月尿失禁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拔管后2個月、拔管后3個月、拔管后6個月尿失禁發(fā)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拔管后尿失禁發(fā)生情況[n(%)]
對照組控尿功能恢復時間為(13.5±4.2)天,觀察組為(3.3±1.1)天,觀察組少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t=13.233,P<0.05)。
觀察組BC、FD、MCC、逼尿肌無抑制收縮次數(shù)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 2。
表2 兩組尿動力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尿動力指標比較(±s)
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組別 MCC(ml)300.5±107.2 203.6±87.2 3.916 0.000 55.2±15.6 46.2±12.0 2.556 0.007 BC FD(ml)104.5±54.5 143.2±33.5 3.392 0.001逼尿肌無抑制收縮次數(shù)(次)3.5±0.7 2.5±0.6 6.051 0.000
觀察組干預后生理職能、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精力、精神健康、總體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 3。
表3 兩組SF-36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SF-36評分比較(±s,分)
維度t值P值生理職能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精力精神健康總體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55.3±28.7 60.5±16.9 65.2±22.2 60.3±16.3 67.5±15.8 56.9±16.4 65.1±26.9 65.4±20.1對照組 觀察組68.3±31.3 85.9±18.4 76.6±24.1 72.2±17.5 74.5±16.4 68.9±20.6 80.3±27.9 74.6±22.7 1.693 5.658 1.948 2.769 1.726 2.524 2.170 1.677 0.048 0.000 0.028 0.000 0.045 0.007 0.017 0.049
前列腺癌是一種常見男性惡性腫瘤,老年男性發(fā)生率相對較高,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為該病首選治療方法,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美觀的優(yōu)點,被患者以及臨床護理人員廣泛認可[5]。尿失禁為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的常見并發(fā)癥,一旦發(fā)生,會給患者生理及心理造成不良影響[6]。
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中會切除近端尿道括約肌,患者術后僅能用遠端括約肌控制排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控尿效果。術中,損傷陰部神經、瘢痕粘連以及局部缺血等,也會導致尿失禁。雖然腹腔鏡下解剖結構清晰,但仍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尿失禁發(fā)生,而且術后控尿功能恢復時間相對較長[7-9]。
研究表明,對照組控尿功能恢復時間為(13.5±4.2)天。有學者提出,術前早期康復訓練,可避免尿失禁發(fā)生。程云[10]在研究中提出,針對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分別實施不同護理,觀察組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拔管后、拔管后1個月尿失禁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心理護理,術前提肛訓練、間斷排尿訓練,術后提肛訓練、膀胱功能訓練),通過心理護理緩解患者心理壓力;通過術前訓練,增強肛門括約肌對尿道以及膀胱的支撐能力,提高尿道內壓力;通過術后膀胱功能訓練以及提肛訓練增加膀胱容量[11-12]。結果表明,觀察組控尿功能恢復時間少于對照組,術后尿失禁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尿動力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早期康復訓練有助于減少術后尿失禁發(fā)生,改善尿動力指標,促進控尿功能盡早恢復。
研究表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是早期康復訓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復,減少尿失禁發(fā)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可預防尿失禁發(fā)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