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姍
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410005
慢性胃潰瘍是一種臨床常見病,患者普遍伴有食欲減退、營養(yǎng)不良、便血、惡心嘔吐等癥狀,明顯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單純藥物治療,患者病情極易復發(fā),預后普遍較差,因此在治療的同時仍需一種科學、有效的護理,進一步鞏固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1-2]。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選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胃潰瘍患者90例為對象,旨在為慢性胃潰瘍患者提供一種周到、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現詳細報道如下。
1.1 基線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胃潰瘍患者90例,以隨機化原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5例。研究組女20例,男25例,年齡28~60歲,平均年齡(44.26±5.14)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06±2.14)年;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8例、高中22例、初中及以下15例。對照組女22例,男23例,年齡29~59歲,平均年齡(44.37±5.07)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4.09±2.07)年;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9例、高中20例、初中及以下16例。兩組性別、文化程度、年齡等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均經胃鏡檢查確診。②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③簽字“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心力衰竭、惡性腫瘤、呼吸衰竭者。②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③合并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④存在精神疾病、智力障礙、抑郁癥者。⑤合并內分泌、代謝性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監(jiān)控病情、生命體征、用藥干預以及常規(guī)飲食指導等。研究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包括:(1)入院當天:①健康宣教:患者剛入院時護理人員應主動告知其慢性胃潰瘍的相關知識,例如發(fā)病機制、臨床特征、用藥、注意事項、預后等,提高其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度。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應綜合其心理狀態(tài)、經濟能力、病情等展開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切實消除或者減輕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促使其正確、樂觀、積極看待自身疾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2)入院第2天至出院前:③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及時告知患者禁食辛辣、生冷、刺激等食物,戒煙戒酒,同時根據患者飲食習慣、愛好制定科學的膳食食譜,目的是激發(fā)患者食欲,但應告知患者少量多餐,切勿過飽,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及時補充維生素,滿足機體康復對營養(yǎng)物質的需求。④用藥護理:患者用藥前護理人員應詳細、耐心地向患者講述藥物的用法用量、主要作用、不良反應等,嚴格遵醫(yī)囑用藥,切勿亂服藥物,同時在床頭粘貼藥物卡。⑤運動護理: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每日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例如跑步、打太極、游泳、廣場舞等,增加腸蠕動,促進食物的吸收、消化,早睡早起,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質量。(3)出院時:出院時護理人員應協(xié)助患者辦理出院手續(xù),告知患者出院后相關注意事項,嚴格遵醫(yī)囑用藥,避風寒、慎飲食,如有不適,應定期到醫(yī)院復查。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胃黏膜潰瘍面積以及SF-36評分。以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估,包括社會、軀體、情感、認知、角色功能,總分為100分,分值高低與生活質量高低成正比。
2.1 兩組胃黏膜潰瘍面積對比 護理前兩組胃黏膜潰瘍面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胃黏膜潰瘍面積均少于護理前,且研究組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黏膜潰瘍面積對比
2.2 兩組SF-36評分對比 兩組護理前SF-36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SF-36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近年來,在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不斷變化的背景下,慢性胃潰瘍的發(fā)病率有了顯著增加跡象[3]。慢性胃潰瘍病程較長,病情易反復發(fā)作,且遷延不愈,隨著病情的逐漸進展,會出現胃穿孔、胃出血等并發(fā)癥,增加患者死亡率,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4]。臨床有研究顯示:慢性胃潰瘍的發(fā)生除了Hp(幽門螺桿菌)感染之外,還與心理狀態(tài)、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3,5]。臨床常規(guī)護理固定、單一,缺乏主動性,護理人員往往是被動服務,稍有不慎,極易引發(fā)護患糾紛,現已不能滿足臨床需求。
表2 兩組SF-36評分對比分)
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后胃黏膜潰瘍面積顯著較對照組低,且SF-36評分顯著較對照組高,說明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胃潰瘍護理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分析原因如下: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先進、科學的護理方法,是當前醫(yī)療服務模式變革的產物,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服務原則,護理軸心是時間,護理中心、主體是患者,加強了對患者心理、飲食、運動、用藥等多方面的護理,及時消除了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提高了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與了解,同時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明顯改善了患者營養(yǎng)狀況與睡眠質量,安全可行,臨床價值較高,有效彌補了傳統(tǒng)護理的不足。
綜上所述:慢性胃潰瘍患者采納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減輕患者臨床癥狀,降低復發(fā)率,近期、遠期效果顯著,該護理方法值得臨床信賴,并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