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祖章
肺炎是臨床兒科最常見的一種多發(fā)病及常見病。臨床當中的肺炎主要包括兩種類型,細菌性及病毒性[1]。研究指出,肺炎的整個發(fā)生及發(fā)展過程當中,既跟病原體的毒力及數(shù)目相關,同時也跟患兒機體所產生的嚴重炎癥反應之間存在直接關系[2]。臨床中針對新生兒肺炎進行治療時,通常以常規(guī)治療為主,包括:止咳、平喘、吸氧、抗生素及抗病毒等,療效差強人意[3]。干擾素屬于生物類的免疫增強制劑,通過外源性的干擾素來實現(xiàn)人工被動免疫。丙種球蛋白是通過對健康人群的混合血漿進行純化所提取而來的,屬于血液制品;其作用是對巨噬細胞當中的Fc 受體產生阻滯作用,進而對細胞因子產生調節(jié)作用。
選取2017 年11 月—2018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肺炎患兒102 例。
納入標準:(1)<28 d 的新生兒;(2)符合臨床中對病毒性肺炎的診斷[4];(3)未合并先天性疾病的患兒;(4)患兒家屬同意研究者。排除標準:(1)細菌性肺炎患兒;(2)患兒家屬不愿配合研究者。
對照組51 例,周齡1.5~4 周,平均周齡(3.1±0.6)周,其中男性患兒26 例,女性患兒25 例,平均體質量(5.2±1.1)kg;研究組51 例,周齡1.5~4 周,平均周齡(3.2±0.7)周,其中男性患兒25 例,女性患兒26 例,平均體質量(5.3±1.2)kg。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有可比性,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取倫理委員會許可。
兩組均行常規(guī)綜合治療干預,包括:防止并發(fā)癥、對癥治療、控制炎癥、止咳、平喘、使用相關抗病毒藥物,維持患兒體內的電解質平衡及呼吸通暢等。
(1)對照組:應用靜丙(丙種球蛋白)。用量:400 mg/(kg·d),靜脈注射,視患兒的實際病情發(fā)展情況連用3~5 d[5]。
(2)研究組:聯(lián)合應用干擾素。靜丙的用法用量與對照組完全相同。干擾素:取1.5 萬單位的干擾素,加入20 mL 的生理鹽水當中,給予新生兒進行超聲霧化吸入,視患兒的實際病情發(fā)展情況連用3~5 d[6]。
1.3.1 觀察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 根據患兒治療前后的臨床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及X 光片檢查結果進行療效評估。痊愈:治療后,患兒的咳嗽、咳痰、啰音等相關臨床體征完全消失;實驗室相關指標完全恢復至正常水平;患兒X 光片檢查結果顯示,肺內的病變部位被徹底吸收消失。顯效:治療后,患兒的咳嗽、咳痰、啰音等相關臨床體征較治療前出現(xiàn)顯著改善;實驗室相關指標完全恢復至正常水平;患兒X 光片檢查結果顯示,肺內的病變部位較治療前吸收程度>75%。有效:治療后,患兒的咳嗽、咳痰、啰音等相關臨床體征出現(xiàn)部分緩解;實驗室相關指標與治療前相比出現(xiàn)部分改善;患兒X 光片檢查結果顯示,肺內的病變較治療前吸收程度>50%,但≤75%。無效:治療后,患兒的咳嗽、咳痰、啰音等相關臨床體征較及實驗室相關指標與治療前相比,未發(fā)生顯著改善;患兒X 光片檢查結果顯示,肺內的病變與治療前相比吸收程度<50%[7]。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2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NF-α)、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水平的變化情況。在治療前及治療后4 d,抽取兩組患兒的靜脈樣本血液約2 mL 左右,使用化學發(fā)光免疫儀檢測[8]。
數(shù)據使用SPSS 20.0 進行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進行t檢驗。P<0.05 時,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有效率為96.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6.3%(P<0.05),具體見表1。
治療后,研究組TNF-α、PCT 及CRP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2。
病毒性肺炎的主要病因是因為機體上呼吸道感染病毒,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病毒逐漸向下蔓延。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咳嗽、乏力、頭痛、咳痰、發(fā)熱等,病情炎嚴重的還會繼發(fā)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肺炎當中約有50%為病毒性肺炎,近年來隨著臨床及個人對抗生素的濫用現(xiàn)象加重,使得由病毒感染所導致的肺炎發(fā)病率逐漸上升。臨床中目前病毒性肺炎的治療仍沒有什么特效藥物,主要方法就是對癥干預聯(lián)合抗病毒藥物[9-10]。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 [例(%)]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指標()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指標()
注:組內比較aP <0.05;組間比較bP <0.05。
靜丙屬于一種丙種球蛋白制劑,主要從健康人群的血漿當中純化提取而來。其主要特點為抗病毒、廣譜抗菌、抗其他病原體IgG 抗體,且靜丙擁有許多中高親和性的抗體。靜丙輔助新生兒肺炎的治療機制推測為以下幾方面:第一,能夠特異性地與不同的細胞因子相結合。第二,針對巨噬細胞內的Fc受體能夠產生功能性的阻斷作用,進而對活化補體片斷沉積靶細胞進行抑制;同時還能對細胞因子產生調節(jié)作用,抑制其分泌拮抗劑。第三,能夠中和補體,并對巨噬細胞的侵襲行為產生抑制作用。第四,其作為一種封閉性的抗體,能夠將免疫病理性損傷有效阻斷[11]。因此,靜丙具有調節(jié)免疫和替代免疫兩方面的雙重作用。
干擾素屬于一種免疫增強劑類藥物,主要由機體內的白細胞產生并分泌。通過超聲霧化將藥物吸入到機體內后,干擾素當中的低分子蛋白質能夠變成直徑1 μm~5μm 左右的微小顆粒,經口腔、呼吸道可以直達支氣管及肺泡當中,進而增強并激發(fā)細胞免疫[12]。霧化吸入的優(yōu)點是能夠直接將藥物作用在病灶位置,直達靶細胞,使療效更顯著,且相比靜注及肌注,新生兒及家屬更易接受。本次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有效率為96.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6.3%(P<0.05)。結果充分提示,應用靜丙聯(lián)合干擾素,可顯著提高新生兒肺炎的臨床療效。
機體內常見的促炎因子之一就是TNF-α,其主要通過對中性粒細胞產生誘導,進而浸潤肺部組織、啟動炎癥反應。CRP 能夠激活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及單核細胞,其在機體內的水平變化跟炎癥反應情況及病情程度之間存在密切關系。PCT 可以表明機體內的炎癥情況及感染情況,還能對器官衰竭具有一定的評估作用,炎癥程度、免疫反應等都可以對PCT 水平產生影響[13]。因此,對新生兒肺炎檢測三種指標,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患兒的病情發(fā)展及轉歸情況。本次研究結果提示,治療后,研究組TNF-α、PCT 及CRP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充分提示,應用靜丙聯(lián)合干擾素,能夠進一步提高新生兒肺炎的病情康復速度。
綜上所述,給予病毒性肺炎患兒應用干擾素聯(lián)合靜丙治療,可顯著提高患兒的臨床療效,降低患兒體內的炎癥因子指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