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予
(鄭州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yuǎn)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笨鬃訉υ娊o予了很高的評價。唐代也將詩賦作為科舉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唐代以詩取仕有利也有弊。
先來說以詩取仕的好處。一方面,以詩取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選拔出優(yōu)秀的人才,如唐太宗年間的房玄齡即為科舉出身。房玄齡十八歲時舉進(jìn)士,他投靠王李世民后,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李世民登基后,房玄齡也精誠奉國,為貞觀之治立下汗馬功勞。同時,科舉出身的士大夫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大多為人清廉、為官正直。另一方面,以詩取仕還可以留存許多詩篇供后人閱讀欣賞。唐代士人愛好寫詩,但能夠留存下來整篇及作者的卻不易,但以詩取仕的開展卻使得很多詩篇得以留存。如唐代祖詠寫的《終南山望余雪》:
終南陰嶺秀,
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
城中增暮寒。
此詩并未按照規(guī)定的句式來寫,但祖詠只寫了四句,因為覺得“意盡”所以停筆。詩中很好地將雪后的寒、冷、清融合在一起,不愧是一篇佳作。
當(dāng)然,以詩取仕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其一,唐代早期將詩賦加入科舉考試時,當(dāng)時“進(jìn)士唯誦舊策,皆無實才”,缺乏有效管理國家行政的能力。這一點在唐玄宗時期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唐玄宗時期,面臨非常嚴(yán)重的外患問題,為了抵御契丹、回紇、吐蕃等民族的入侵,唐朝在邊境地區(qū)大量屯兵,導(dǎo)致了嚴(yán)重的“外重內(nèi)輕”的局面。唐玄宗時期的確選撥出了優(yōu)秀的人才,如宰相張九齡,但經(jīng)歷科舉考試的人往往文采很高,但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卻有待加強(qiáng)。張九齡身為宰相,在為官方面自然正直,但卻無力解決唐王朝當(dāng)時面臨的實際問題。后李林甫為相,李林甫沒有參加過科舉,文采不如張九齡,但卻有一定的政治頭腦??梢钥隙ǖ氖抢盍指\(yùn)用了一定的手段遏制住了安祿山的實力,至少在李林甫任期內(nèi)安祿山不敢起兵造反,但同時李林甫濫用權(quán)力、排除異己,為后來的官場政治埋下了隱患。繼任李林甫的楊國忠顯然沒有李林甫的才干,也使得安祿山?jīng)]有那么忌憚,并最終在天寶十五年起兵造反,帶來了“安史之亂”。其二,唐代以詩取仕的形式不夠靈活,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檢驗出一個人的真正水平。孟郊作為唐代的著名詩人,也曾多次落第,最終考上后寫下了一篇有名的《登科后》:
昔日齷齪不足夸,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但此時的孟郊已經(jīng)四十多歲,過了大展宏圖的年齡,終其一生,沒有留下十分卓越的政績。
在科舉考場上,不免出現(xiàn)“眾鳥爭浮沉”的景象,但以詩取仕的確造就了唐詩的輝煌,也使唐詩得以流傳千古。以致后來嚴(yán)羽在《滄浪詩話》(宋代最負(fù)盛名、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一部詩話)中說:“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仕,故多專門學(xué)之,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