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艷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經典讀物成為了目前的閱讀主流,通過對經典的回味,必定可以對現在產生新的體會與感悟,進而使自身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使人文資料對多種多樣的數據技術進行了廣泛應用,為人們對經典閱讀資料的搜尋、處理、應用等提供了眾多便利,有效促進了經典閱讀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為經典閱讀提供了更加寬廣的空間。因此,對數字人文在經典閱讀推廣活動中的意義進行分析,對影響推廣活動的因素進行研究,并對數字人文時代公共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的策略進行探討,以推動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數字化發(fā)展。
關鍵詞:數字人文時代; 公共圖書館; 經典閱讀; 閱讀推廣
數字人文就是對數字方法以及傳統(tǒng)人文學術的有機結合,是對新型技術、人文學術的有效探索。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數字化、信息化在實際生活中得到了有效普及,人們自身的思維模式受到了相應影響,所以圖書館建設需要與數字人文技術進行恰當結合。因為對數字人文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顯著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水平與質量,并滿足讀者的閱讀習慣、需求,顯著提升對傳統(tǒng)文化精髓進行有效弘揚的力度。因此,在數字人文時代公共圖書館需要不斷嘗試創(chuàng)新經典閱讀推廣活動,以對相關經驗與方法進行積累。
一、數字人文在經典閱讀推廣中的意義
1.增強推廣質量。圖書館具備相應的公益性,而經典閱讀推廣活動的服務內容主要有:書籍的整理、書籍的匯編、書籍的分類、書籍的評價等。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文獻的需求不斷提高。而利用數字人文技術可以促進經典閱讀資源的數字化,這樣不僅使經典閱讀的范圍不斷擴大,還可以顯著提升圖書館自身的推廣服務水平與質量,有利于圖書館對自身建立良好口碑,并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引導讀者開展更加深入的經典閱讀。
2.優(yōu)化資源供給。相關調查顯示,目前讀者更加傾向于數字化閱讀,而紙質書籍的閱讀量呈下降趨勢。這表明,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普及,人們的閱讀習慣與行為出現了相應變化,更加適應無紙化閱讀。所以對經典書籍實施數字化處理,使其在移動終端進行有效呈現,以更好地適應人們的閱讀習慣。同時數字化的經典書籍具備成本低、快捷、方便等特點,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對數字化閱讀資源比例進行有效調整,可以對圖書館自身的資源供給進行有效優(yōu)化,從而為多樣化閱讀推廣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3.加快傳播速度。在數字人文技術不斷發(fā)展的時代,圖書館因為具備明顯的資源優(yōu)勢,需要對經典閱讀推廣的責任進行有效承擔,重視對閱讀內容的有效宣傳,加快推廣活動的傳播速度。同時圖書館通過多樣化的傳播途徑,讓讀者能夠運用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的開展閱讀,獲取想要的閱讀資源。這樣可以在數字人文時代下對經典閱讀容量進行最大化呈現,并對文獻自身所具備的價值進行充分體現,從而構建良好、和諧的社會閱讀氛圍,有效促進國民綜合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二、影響因素分析
1.人力。在數字人文時代公共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人力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因素,對推廣活動良好、高效的開展有著直接影響。人力因素主要包括:圖書館工作人員以及讀者。其中圖書館工作人員是推廣活動的策劃者以及執(zhí)行者,所以在實際的推廣工作中,需要對讀者比較容易接受的閱讀模式與方法進行有效思考,以與讀者自身的閱讀喜好進行充分結合,對可以充分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的推廣活動進行策劃。而讀者是推廣活動的服務客體,推廣活動的開展主要是為了激發(fā)讀者的參與閱讀活動的興趣,所以讀者自身的參與、反饋是對推廣活動進行有效衡量的標準。人力是數字人文時代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活動開展的核心因素,因此,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自身素養(yǎng)以及讀者的參與情況對推廣效果有著決定性作用。
2.物力。在數字人文時代公共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物力因素就是指活動資金與經費,是開展經典閱讀推廣活動的可靠保障。對圖書館來說,推廣活動的開展必須有資金的有力支持,而對數字人文技術的應用就需要圖書館重視在數字化設施、平臺等方面的有效投入,以促進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而想要確保充足的物質基礎,圖書館可以向政府對專項的經費進行申請,同時還可以向個人或者是企業(yè)尋求幫助,以爭取多個資金渠道,為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活動的數字化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
3.技術。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技術在圖書館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斷增強,借助互聯網平臺,圖書館可以為更多的讀者提供優(yōu)質服務,顯著提升圖書館自身的社會影響力。所以在經典閱讀推廣活動過程中,圖書館需要充分發(fā)揮互聯網平臺的作用,拓展閱讀的推廣面以及服務面,有效調動讀者參與閱讀活動的興趣,以促進推廣活動的高效開展。
4.組織。在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活動開展過程中,需要各部門、機構之間的良好配合,而作為推廣活動的主體,圖書館需要對推廣活動進行有效策劃與組織,對部門之間的合作進行明確協(xié)調。同時還需要有效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以在數字人文時代下促進公共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活動的高效開展。
三、數字人文時代公共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服務策略
1.充分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工作壓力不斷加大,人們開展閱讀的時間不斷縮減。所以越來越多的讀者更加喜歡開展碎片化的泛讀,缺乏對文獻內容的深入研究。所以圖書館在開展經典閱讀推廣活動時需要進行相應的詳細調查,在對調查結果進行有效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具備較強針對性的推廣活動,以讀者自身的實際需求為依據,對可以有效激發(fā)讀者興趣的閱讀內容進行推廣。例如,圖書館對讀者調查問卷進行設計,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相關的調查內容進行收集,進而詳細了解讀者在經典文獻方面的閱讀需求,以更好地引導讀者開展深層次的閱讀。同時在開展經典閱讀推廣活動過程中,圖書館需要重視對網絡數字技術、平臺的充分應用,以對數字人文理念下與讀者良好互動、交流的功能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顯著提升讀者參與的積極性與熱情,促進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活動的高效開展。
2.構建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在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活動中構建立體空間閱讀模式,革新傳統(tǒng)單一的閱讀方式。而數字人文時代推動了推廣活動的多元化、差異性、聯合式發(fā)展,圖書館能夠在虛擬空間中對讀者自身所閱讀的文獻作品、感悟、思想等進行展示,同時通過對數字的挖掘、關聯技術進行有效應用,引導讀者對原始的經典文獻進行閱讀,進而對良好的經典閱讀氛圍進行構建,讓讀者能夠對文獻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思考??偠灾跀底秩宋臅r代下,運用相應的科學技術對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活動進行有效打造,在提升讀者自身閱讀效率的同時,還可以引導讀者開展深層次的閱讀。
3.創(chuàng)新推廣方式。在數字人文時代圖書館需要對經典閱讀推廣的方式進行有效創(chuàng)新。隨著大數據、互聯網在圖書館工作中的不斷融入,在傳統(tǒng)推廣方式的基礎上,對新的推廣方式進行不斷研究。經典閱讀推廣中需要各種新型技術的不斷加入,讓新技術和傳統(tǒng)推廣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所以圖書館發(fā)展需要順應時代潮流,重視推動經典閱讀文獻的數字化發(fā)展,顯著提升館藏文獻的質量與數量,進而讓經典文獻結構得到有效優(yōu)化,為數字人文時代下的經典閱讀推廣提供可靠的文獻資源。此外,圖書館需要重視不斷學習新型技術,并在經典閱讀推廣中進行有效應用,讓數字人文理念得到充分落實,有效推動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活動的順利、高效開展。
4.制定評價機制。在數字人文時代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不僅需要在內容與方式方面進行有效轉型,同時還需要注重對相應評價機制的有效制定,使其能夠充分滿足數字人文要求。但是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大部分圖書館通常會忽視對評價機制的有效制定。能夠詳細地開展前期調查,有效推進閱讀推廣活動,但是缺乏事后進行有效評估,缺少對閱讀推廣活動的高效總結。這不利于后續(xù)閱讀推廣活動出現重大突破與創(chuàng)新,只能重復開展推廣活動與服務。因此,在數字人文時代,圖書館必須重視對推廣活動的有效總結,以及時對推廣活動進行有效評價,為推廣活動的創(chuàng)新奠定良好基礎。首先,圖書館需要制定相應的評價機制以及指標,在閱讀推廣活動完成之后,參與推廣活動的工作人員都需要開展有效的活動總結與反思。同時圖書館還需要對參與推廣活動讀者的真實感受與感想進行收集,進而由不同角度對推廣活動進行評價,以對本次推廣活動所存在的優(yōu)、缺點進行明確;其次,針對所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改進方法;最后,對評價、反饋進行有效整理,通過相應分析形成完整報告,對相應的經驗與方法進行有效總結,為下一次推廣活動的開展提供有效借鑒,顯著提升經典閱讀推廣活動的效益。
四、結束語
在數字人文時代下開展經典閱讀推廣活動,可以顯著提升圖書館的推廣質量,優(yōu)化推廣資源,讓推廣活動所具備的傳播速度更快。對現代技術與傳統(tǒng)服務進行有效融合,可以顯著提升數字人文時代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活動的創(chuàng)新性以及開拓性,讓經典閱讀推廣活動具備更加明確的發(fā)展方向。所以在實際的閱讀推廣過程中,圖書館需要重視對現代新型技術的充分利用,進而為讀者創(chuàng)建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引導人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何盼盼,陳雅.我國圖書館領域數字人文發(fā)展途徑分析[J].新世紀圖書館,2019
[2]白雁翼.數字人文時代公共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7
[3]曾小瑩.數字人文背景下的圖書館:作用與服務[J].圖書與情報,2014
[4]王余光,鄭麗芬.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的回歸:以經典閱讀推廣為途徑[J].圖書情報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