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我有寫日記的習慣,每天詳細記錄點滴,還對同學隔空喊話:“某某!我當你是一輩子最好的朋友!沒想到你竟然這樣對我!”真情實感,聲淚俱下,后來無意間翻出這本日記,那時我已上高中,“拜讀”了自己昔日的“泣血之作”,羞憤到幾乎撞墻。
可除了羞憤,你又很難苛責當時的自己。小學時覺得同桌不跟自己說話就等于世界坍塌了,“中二”時覺得愛新覺羅·紫靈是全世界最酷的ID,初入職場幫同事買個盒飯都能買出“壯志難酬”的郁憤難平。三十歲看十幾二十幾歲時的哭天搶地覺得真傻,但在當時、當下,那道屏障又確實是你無法逾越的高山。
而且一個不太好的消息是,即便你翻過了這座山,還有下一座山或下一個坑在等著你。錯誤這種東西并不會因為你長到八十歲或智商達到兩百五就自動絕跡。
工作上的得失尚能反思,感情又要怎么辦呢?我的一個朋友喜歡男士甜言蜜語,被騙概率極高。但現實原因擺在那里,她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可不就是容易被廉價的噓寒問暖打動?她也清醒,知道警惕,可要她完全舍棄這一點來根絕犯傻,除非回爐重造。所以說人總是在不斷犯蠢,好一點的邊犯蠢邊前進,差一點的就原地踏步繼續(xù)栽同樣的跟頭。
如果有人說很難接受自己犯過的錯或者“黑歷史”,我會肅然起敬。有極高的責任心與羞恥心的人,很容易陷入這樣的困境。我非常尊敬這種有責任感與自律的人,同時又有點心疼,想對那些容易被過往錯誤困擾的人說:沒關系,大家都在犯傻,而且新的一天還會有新的傻,不要沉浸在過去的錯誤里,而把世界讓給那些傻而不自知的人。
我也在努力練習做一個皮厚的人。我發(fā)現把蠢事說出來人會好受很多。我會主動跟同事說自己干的蠢事,這樣做并沒有招來大家的嘲笑,反而讓人覺得“你這人比較接地氣,不是那種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精英”。而且禮尚往來,聽完你的蠢事,對方也會情不自禁地分享一下自己干的蠢事以示安慰。這么一來一往后,你就會發(fā)現事情原來并沒有你想象中那么嚴重。
覺得一句話十分在理:“不要總是為過去的錯誤感到痛苦,除非你堅信未來不會更好?!?/p>
(摘自《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