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月慧
語文在小學階段是一門比較重要的教學科目,主要的教學目標是強化學生的語文能力,實現(xiàn)對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詩歌就成為了教學中的重點項目。詩歌對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精神認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篇文章分析了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發(fā)展狀況,提出了開展小學語文低中段詩歌教學的具體策略,為有關人士帶來了參考。
小學語文;低中段;詩歌教學;策略
在小學語文低中段詩歌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存在難以理解的問題,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往往只注重把知識教給學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情況。所以,詩歌學習也只是為了完成教師交代的任務,并沒有真正理解詩歌學習的內涵。與此同時,一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往往會覺得課堂枯燥無味,造成一些學生對詩歌的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考慮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不斷反思自身的不足之處,要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熱愛詩歌的學習,幫助學生不斷提升欣賞詩歌的能力和水平。
興趣能幫助學生更投入的進行學習,如果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詩歌的過程中只會照本宣科,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采取新穎的教學方法,學生就很難對詩歌產生興趣,課堂的效率也就得不到提高。因此,要想提高小學語文課的教學效率,要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要引導學生把詩歌轉化為一些生動有趣的畫面,幫助學生用已經學習的知識去理解詩歌的內容,這樣就能讓學生對詩歌的學習產生欲望,能更投入的進行學習,感受詩歌的魅力。
比如說,在講解《山村》這首古詩時,教師就可以用一些數字作為課堂導入,讓學生的興趣有所提升,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向學生講解這首詩的內涵,就可以描述一下詩中的意境。通過這種數字的導入,學生就能夠產生繼續(xù)學習的欲望,就能了解到詩歌所要表達的意思,讓學生增強對這首詩歌的記憶,讓學生掌握一些詩歌中和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的情景,同時給學生一些自主想象的空間,讓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
詩歌通常都具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征,就是節(jié)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能夠給人讀起來順口的感覺。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朗讀的作用,在學生了解詩歌的句子之后,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要反復誦讀,把握閱讀的節(jié)奏,體會詩歌中表達的意境。教師可以讓學生掌握一些誦讀的方法,比如說,個人朗誦、自由朗誦、小組朗誦等,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和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體會到作者描繪出的意境,幫助學生加深對這首詩歌的印象。
比如說,教師在教學生《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的扮演,可以讓學生進入送別的意境中,體會作者描述的離別情緒,這樣就能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多進行誦讀,學生就能對詩歌中的內容有所感悟,學生要想收獲更多,教師就要給學生更多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能增強感性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發(fā)散性思維進行思考,進一步體會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
準確的用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能讓學生對詩歌的記憶更加深刻,詩歌中的一些關鍵詞也能幫助學生更全面的理解一首詩歌的思想。小學階段的學生要想真正懂得詩歌的內容是比較困難的,這就要求教師要重視字詞的教學,要讓學生先掌握一些基本字詞的學習,這樣才能讓學生從字詞著手,分析每句詩歌的含義,讓詩歌的學習變得更加簡單。
比如說,教師在進行《泊船瓜洲》這首詩歌時,教師首先應該讓出一些時間給學生進行自主誦讀,之后告訴學生其中有一個詞在詩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用法非常絕妙,這樣就能讓學生產生探索的好奇心。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的討論,無論是以小組的方式還是借助工具書都可以,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看法,找出真正的關鍵字“綠”。找出這個關鍵字之后,教師就可以問學生是否能把這個字換成其他字,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這樣就能加深這首詩歌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就能讓學生明白每個詞表達的含義都不同,體現(xiàn)的美感也會有所不同,會代表作者不同的觀點和想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就會深入的進行思考,就會嘗試用詩歌中的詞去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讓教師的講解變得更加方便。
詩歌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小學低中年級的語文教師,教師要把握好這一階段學生的接收能力,要有針對性的制定一些教學計劃,考慮到教學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也能讓詩歌教學的開展更加順利。只有這樣,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發(fā)展才能更加便捷,學生才能學到更多知識,也能讓學生在小學這一重要階段掌握詩歌學習的方法。
[1]代雨萌小學語文教材詩歌教學策略研究].新課程(上),2017(1):52-52
[2]徐連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研究D神州,2017(25)[3]海寧.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策略研究D].北方文學:中,2012(11):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