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懿
摘 要:《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它勾畫出“儒林”中形形色色的讀書人群像。本文是通過對各類儒生的分析,將其化分為假儒和真儒兩大類,并分析了他們的人物特征,由此批判以科舉制度為核心的封建社會文化、政治以及倫理道德。
關鍵詞:《儒林外史》;讀書人人物特征;假儒;真儒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大約四十萬字,文章描寫出了各形各色的讀書人形象。小說是假托明代,但實際反映了康熙乾隆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生活和功名。在書中,作者吳敬梓運用生動、辛辣、靈活的語言,刻畫出了一批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描繪出一幅光怪陸離的眾生相,故而儒生在小說中占有重要地位,極具典型意義。作者從各個角度描寫了他們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逆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思想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等。這些儒生在封建統(tǒng)治者懷柔與鎮(zhèn)壓兼施的政策下,或是受其羈絆,或是遠禍全身。
在這部小說的開篇部分便寫道:“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百代興亡朝復暮,江風吹倒前朝樹。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 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1這一首詞是開篇點題,狠狠擊中了全書的主旨——功名富貴這四個字。這首詞主要是說人生的富貴功名乃是身外之物,但是世人一旦見到了功名之下的富貴,便會去舍著性命的也要求它?!度辶滞馐贰啡珪黝愖x書人,無論是恨它還是愛它,通通都是圍著它轉的。但在這功名利益之下,每個讀書人又是不同的遭遇和經歷。在他們之中,大部分人受到它的牢籠、毒害,個別人受到了迫害和鎮(zhèn)壓,但卻有一些正直的知識分子,雖身處物欲橫流之境,卻仍保持著自己一顆正直干凈、淡泊名利,不慕功名的心。故而我們可以將小說中所有的讀書人分成兩大類別。
一、真儒——正面知識分子形象
《儒林外史》雖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代表性作品,但他在文章中也塑造了很多正面知識分子的形象,表達了對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頌,肯定了他們不慕功名利祿和反對八股文與封建禮教對人的束縛的態(tài)度。我將這些讀書人統(tǒng)一劃分為真儒,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王冕,杜少卿,虞博士,莊紹光,遲衡山。
《儒林外史》中這些極具代表性的真儒形象在文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是作者吳敬梓精心刻畫塑造的正面讀書人形象。他們這一類讀書人,不僅表現出了真正的儒生鄙棄功名,不熱衷于科舉考試,不貪圖功名利祿的人格個性,更是側面諷刺了那些被科舉制度所毒害,為理學牢籠的眾多讀書人。
二、假儒
在《儒林外史》中,除了作者所歌頌的真儒之外,更多的是刻畫了各形各色的假儒形象。假儒各有各的特征,但是總體上他們都是封建體制下的受害者,受禮教毒害的讀書人。作者在描寫這一類讀書人的時候,更多的使用了諷刺的寫作手法,通過對他們的所作所為的細致描寫,展現出了科舉制度對文人的毒害和心靈的腐蝕。
假儒中第一種便是腐儒。這些讀書人是深受封建禮教毒害,沉迷于科舉考試,并受之勞籠的一類人。他們多年科考,從舉業(yè)出身,做了官員,但其昏聵無能,吏治腐敗,最終成為了政治、名利的傀儡,范進、周進、湯奉以及王慧就是腐儒的代表人物。
第二種假儒可稱之為陋儒,這是一群所謂的害群之馬,他們受封建禮教的荼毒,口是心非,使得道德觀念日趨淡薄,社會的風氣更加的敗壞??锍艘彩亲髡呔乃茉斓娜宋镄蜗?,他的人生經歷完全體現出科舉毒害世人的面目,封建制度對社會的惡劣影響??锍艘怀鰣龅臅r候是一個淳樸的農家書生形象,他十分的勤勞,天天起早摸黑做點小本生意來供養(yǎng)父母,日子雖然過得窘迫,但也不忘記讀書。但是后來在科考的路上,卻漸漸變成了一名偽君子。
第三種人物是求功名謀富貴的八股迷。他們癡迷于八股制度,將八股文作為正統(tǒng)的儒學經典。因為在那個時代,讀書人要謀取功名利益,只能去參加科舉考試,那么八股文自然也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有很多的封建讀書人,專心刻苦的研究八股文,其中受八股文毒害最深的就是馬靜和魯編修了。《武林外史》中塑造的馬二先生的人物形象,是一個為了舉業(yè)而受害終生的讀書人。
最后我將一部分讀書人化分成非主流“名士”,所謂的非主流名士就是指在科舉中不得意者,即舉業(yè)未成功,沒有進入官場的人。他們這些人表面上詩詞唱和,風花雪月,坐在一起討伐八股文章,嘲諷那些得意的官僚和商人,但其實就是一些沽名釣譽之徒,自己沒有發(fā)達就說別人貪圖名利。他們的豁達和所謂的名士氣,都是故意擺現出來的,為的就是能夠通過這些行為來引起官場士人的注意,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被朝廷征辟。其中婁家的兩位公子便是這類人的代表,也正是由于婁氏二公子的出現,才引出來之后的幾位沽名釣譽的讀書人。在小說中我們知道婁家的顯赫都是來自于他們倆的父兄的科舉,但是這兩位公子科舉總是考不上,于是放棄舉業(yè)變成了批判科舉制度具有先進思想的讀書人。雖然在父兄的庇蔭下,他們兩個并不愁吃喝,日子也過得很好,但是他們始終不能忘懷功名,想利用自家的聲望和財力來籠絡其他不得志的讀書人,體驗一下當領頭人的感覺。婁家公子招募的這些所謂名士的讀書人就有楊執(zhí)中和牛布衣。
《儒林外史》實際上是一部知識分子的生活史,作者通過對各種讀書人思想言行舉止的描繪,從而抨擊和揭露了封建末世的黑暗及弊端。真儒也好,假儒也罷,他們這些讀書人的身上都有著那個時代的特性。在他們這幾類人物中,我們既能夠看到作者所寄寓的美好理想,也同時看到了作者對科舉制度和八股文的批判和諷刺,為我們勾畫出了那個時代的灰暗現實。文中的這幾類人物其實是對當時讀書人的一種縮影,它普遍的存在于社會當中,并且做出了廣闊而深刻的反映,直到現在看來這種現象仍潛伏在當代社會中,也正因為如此才奠定了《儒林外史》在古代諷刺小說上的不朽地位。
參考文獻
[1](清)吳敬梓著,馮棟才編:《儒林外史》,吉林攝影出版社,2006年8月
[2](清)吳敬梓著,陳美林批評校注:《清涼布褐批評儒林外史》,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3]李芬蕓:《儒林外史》士人形象及士文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師范大學,2015年3月
[4]吳洋歡:論《儒林外史》中的知識分子形象 ,學士學位論文,河南廣播電視大學 ,2012年3月
注釋:
[1](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