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
南門口是長沙人的南門口。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它濃縮了這個城市的興衰沉浮。
明清時期,長沙城“老九門”形成,“南門口”因為在南門黃道門之外得名,那時城外還有護城河,河上有金雞橋。
1864年,一個叫魏鶴林的商人在南門口外碼頭創(chuàng)辦了“魏茂隆”醬園,這家當時并不出名的小作坊幾易其主,到1887年由張子林經(jīng)營,改為“德茂隆”。
進入民國時期,張家族人張炳生資助了“德茂隆”,使這家作坊迅速擴大,先后開設48個支店。1921年張子林病死,德茂隆被旗下一個支店經(jīng)理謝菊生接手,主營醬園,兼營酒、香干、麻油、豆豉等6個作坊。
南門口伴隨著這些草根的創(chuàng)業(yè),開啟了它自己的時代。除了“魏茂隆”醬園,晚清民國時期,“黃春和米粉店”“周記結麻花”“德園包子鋪”等諸多老字號也在這里生根發(fā)芽。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各類私營店鋪消逝,代之而起的,是各類國營或集體商店,偶爾也有一些老字號“幸存”。南門口百貨商店是長沙四大國營百貨商店之一,商品齊全;“國風”南貨食品店經(jīng)營南方特有的土產(chǎn)食品;“南北特產(chǎn)食品店”則以經(jīng)營省內(nèi)外特產(chǎn)為主,你能在這里買到一般市場上見不到的南京板鴨和鹽水鴨、安慶糟魚、金華火腿、上海松子糖和醬油瓜子等。
學院街的“文化電影院”和新興路的“勞動劇院”是那時南門口最主要的文化消費場所。在那個文化并不發(fā)達的年代,人們所能看到的電影,只能是清一色的革命戰(zhàn)爭主旋律題材,后來甚至變成了反復輪放的“樣板戲”。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一個叫龔二毛的女人創(chuàng)辦了長沙最早一家成規(guī)模的夜宵店,以其風味獨具的口味蝦、口味蟹吸引八方食客。后來,人們反而把她的本名遺忘,而只記住了她的店名——四娭毑。
四娭毑之后,五娭毑臭豆腐、鄒記老涼面、雨廠坪燒烤牛肉串等夜宵店一個個崛起,南門口的夜宵“江湖”由此確立。
南門口是真的有它的“江湖”時代的。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有一批叱咤風云的黑道頭目,那時候,他們的經(jīng)濟來源主要是偷扒搶劫,還有一些人在街頭擺攤搞詐騙。
“三年出一個秀才,十年不一定出一個江湖”,有外地客評議道,“南門口就是一個‘江湖’,在這里能找到湖南最市俗、最市井、最市儈的感覺?!?/p>
一百多年了,南門口早已改變了模樣,卻似乎什么都沒變。只要還有人在,它就是長沙的江湖。畢竟,人就是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