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泉
摘 要:在小學的科目中,科學科目是其中較為特殊的一科,它無關于升學,而是專門用來培養(yǎng)一個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以期望小學生能擁有求知、求真、多思、多實踐等的品質。作為一個小學生來說,正處于一個對世界十分好奇的階段,科學課程也正好可以滿足小學生們這時候的好奇心,但是小學生在目前的情況下科學基礎較弱,如若在課堂上只是聽教師講解課本的話,難以接受不說,還會對這一有趣的課程產生厭倦,由此,如若能夠在小學科學課堂中開展創(chuàng)新實驗,運用這些實驗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達到這門課的教學目的,是如今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者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之一。
關鍵詞:小學 科學課堂 創(chuàng)新實驗 策略
前言:一節(jié)優(yōu)秀的小學科學課,其內容必須有著科學實驗,因為親自動手做實驗是小學生們最直觀地獲取相應科學知識的途徑,也是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最直接的方法。如若一節(jié)科學課能由學生觀察教師提供的某一現象,再從這一現象中發(fā)現問題,并且將這些問題提出,再大膽地做出假設,再由教師設計實驗來證明,那么這一堂科學課對于學生來說將是影響深遠的,因為它不僅鼓勵學生能思會想,更進一步地培養(yǎng)其學生們的科學素養(yǎng)。
仔細觀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
生活中的科學原理都包含著各種細微的現象之中,從以往的科學課堂來看,教師大多都根據一個現象去對學生提問,無論學生能否回答出所以然,都可以理所當然地進入實驗之中。但這樣的實驗在物資上較為容易準備,但卻有些死板,而且學生的參與度并不高,只是被動地跟隨著老師的想法。而如若能在如今的基礎上,將某一現象呈現給學生,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對這一現象進行觀察,并且提出一個這一現象中小學生們所疑惑的部分,再根據這一疑惑由教師領頭,引導著學生們進一步地向下思索,去討論,將課堂的主角還給學生,對于學生來說勢必能更好地培養(yǎng)他們的懂思考、會提問意識。
大膽猜測,作出假設
在學生們能夠對于一個現象進行思考和提問的時候,學生們已經具備了科學素養(yǎng)的基礎部分,也就是求知的部分。而在這之后,要進一步地培養(yǎng)學生們的科學素養(yǎng),則需要引導性學生們對目前的問題的原因進行合理的假設。如若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們對問題進行假設,則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準確把握假設的特征
在科學實驗中,我們最常用的方法是假設法,也就是預先設定某一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并按照這個預定來設置實驗進行推理,從而確定這個答案是否為正確答案。而在進行假設時,首先需要建立在目前所觀察到的這個現象以及過往的生活實際經驗的基礎上,然后根據一些常識來設定假設。舉個例子,例如在進行《風速與氣壓》的教學中,要探究風速和氣壓之間的關系,首先聯想到日常我們常見到的風箏,聯想到風箏的形象,一般風在經過風箏時會被分為上下兩個氣流,下方的氣流因為受到風箏形狀的影響,使得其的流速比上方的快,而風箏可以飛起來肯定是下方托著的壓強大于上方壓下的壓強,由此,可以做出風速越快,其壓強越??;風速越慢,壓強越大這一假設。在教師能夠把握假設的特征并做出合理的假設之后,教師便可以將這些步驟教給學生,指導學生做出屬于他們自己的假設。
指導學生學會假設
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做出相應的假設呢?首先教師應該將蘊含著這堂課教學內容的現象呈現出來,給予學生們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然后引導著學生們提出與課程內容有關的相應疑惑,并在這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們聯系實際生活的經驗和一些常識以及目前觀察到的這一現象來提出假設。這樣的流程可以讓學生們最大限度地參與進課堂內,改變以往僅僅由教師“自導自演”的科學課堂。例如,在四年級的科學課教學中,會涉及到探究水葫蘆能夠浮在水面的原因這一教學內容。教師便可以先去尋找一些水葫蘆,在課堂上將水葫蘆放在一個裝滿水的水盆里,讓學生們觀察水葫蘆浮在水面的狀態(tài);隨后引導學生們提出一個個問題,其中定會有水葫蘆為什么能夠浮在水面上這一問題。接著引導學生們聯系生活實際,思考為什么我們人在佩戴了游泳圈時便可以自由地浮在水面上。再交由班上游過泳的學生們進行討論和回答,答案顯而易見地便是游泳圈中存在了氣體。緊接著引導學生們做出假設——水葫蘆之所以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水葫蘆中有氣體。之后再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一)傳統(tǒng)小學科學教學模式轉型
科學課最后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們能夠對于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多思考和多探究,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們的自主探究能力。而按照傳統(tǒng)的科學課堂模式,學生們只是輕度參與了實驗,真正的實驗思考者和進行者是教師,雖然最后實驗的結果是這門課學生需要了解的科學知識,但是這樣的課堂模式無益于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要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養(yǎng)起來,教師要學會適當地“放手”,將更多的參與交給學生,讓學生們從最開始的觀察、提出問題等環(huán)節(jié)開始,到最后的設計實驗得出結論為止,都能夠參與進來,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實驗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不僅僅要“放手”,更要在“放手”的同時引導學生們去思考,去操作,去實踐,使得學生們能夠在動手做實驗之前便有過自己的思考,再在實踐中不斷地修正之前的思考。在這樣的過程,教師充當一個引路人的作用,在學生們有疑惑時引導學生們去思考,在實在得不到答案時,再告訴學生們答案。將實驗的主體位置交給學生來負責,使得學生們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探究。
(三)鼓勵學生們探究教材的難點
教材中勢必存在著一些難以被理解的知識點,學生們對于這些知識點的理解并不容易,甚至會產生避開的心理。教師則可以鼓勵學生們私下將這些難點在老師或者家長的幫助下化為一個個探究實驗,再從中選取出一些較好的實驗推廣給全班同學一起探究,并由設計實驗的同學和老師一起來為其他同學解決疑惑。如此一來,對于學生而言,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是必然的;而對于教師而言,也可以接觸到學生的種種奇思妙想,達到雙方共同進步的雙贏局面。
結語
目前科學課程的成效不盡如人意,其很大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教師依舊是這樣課堂的唯一主角,而如若教師能將如何觀察、如何提問乃至如何探究某一現象背后的科學道理的方式教給學生,這樣的方式能夠將課堂的主導權還給學生,則能夠進一步地達到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學生們的科學素養(yǎng)提升了,教師在這樣的過程中也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奇思妙想,這不管對于學生還是老師而言,都是再好不過的科學課堂。
參考文獻
[1]于豪.小學科學課堂多媒體教學的探索與研究[J]. 科普童話,2016(06):17-19
[2] 李全睿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現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
[3]吳靜.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J].文理導航(下旬),2016(0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