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謝
摘 要:“教育學就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道法課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品德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形成自主學習習慣,特別是質疑的好習慣?!百|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故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學會質疑,使學生在學習質疑中鍛煉思維,拓展視野,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學生 道法課 質疑能力 培養(yǎng)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币墒且磺邪l(fā)現和創(chuàng)新的奠基石。質疑是學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種積極表現。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有意識地使學生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再解疑……的過程。在循環(huán)往復、步步推進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獲得了能力。”因此,在道法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fā),通過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huán)境,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引入到教學中來,并積極啟發(fā)、誘導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使學生從不敢問到想問,從不想問到多問,從不會問到善問,以此來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道法課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那么如何引導善于質疑?教師要為學生指點發(fā)問的途徑,教給發(fā)問的方法。
(一)、課前預習,思而生疑
黃宗羲言:“讀書始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边@種無疑、多疑、解疑的過程就是主動地、積極地學習的過程,就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每節(jié)課文教學前,布置學生先預習,并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課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把問題寫在質疑本上。教師檢查后,對認真提問題或提的問題較有思考價值的同學給予肯定、表揚、獎勵,以此激發(fā)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如學習《戰(zhàn)爭與和平》一課中,有個學生在預習本上質疑:什么叫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呢,這個問題就是本節(jié)課中引發(fā)戰(zhàn)爭的因素之一,但有很多同學對這些新的名詞不理解,所以他們質疑的這個問題切中要旨,提得較有水平,反映了他們認真讀書,善于思考,我及時對她給予表揚??梢?,學生都喜歡表現自我,他們?yōu)榱税l(fā)現問題,必定開動腦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點,這樣就能做到以疑促思。
(二)、課堂教學,激疑引思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在課堂上造成的生動活潑、樂觀愉快的氣氛。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有著重大的意義?!奔ひ梢?,是教師誘發(fā)、點撥和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重點、難點和特點,激起學生疑深、疑透、疑廣,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yǎng)思維品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維訓練因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從課題處誘疑。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學《東西南北》的一文,如果從習慣的思維去思考,那么狠多同學就容易聯系到他們學習過的地理知識,因為文中的內容跟題目好像風牛馬不相及似的,讓學生很費解。所以在教學中就可以這樣誘導質疑:同學們,你們學習過地理知識,東西南北是指什么???同學都異口同聲的回答:方向。那么這里我們學習的題目是不是也是指方向呢?如果不是,那又是指什么呢?如此一問,頓時,就激發(fā)了學生求知的欲望,思維也就活躍起來了。學生學習的激情被激發(fā),他們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文,津津有味地閱讀起來,并帶著這個問題去學習、思考和探究。這樣從課題剖析,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為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作了鋪墊。
2、從重難點處引思。緊扣重難點設疑問難,分層次有坡度地設計教學過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用聯系的觀點思考分析問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讀書方法。如在教學《可持續(xù)發(fā)展》時,可持續(xù)發(fā)展這個詞語相對初中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也相對比較深奧,為了能使學生由淺入深的理解和認識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含義以及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于是,我就先設計了一個問題:現在你們各個村都在建沼氣池和污水處理池,那是為什么呢?由這個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現成的事情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并由此導入課文學習的內容,展開討論,探究學習,在學生互動交流中自然而然的歸結出了幾個課文學習的重點問題:什么叫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什么要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如果不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會怎么樣?我們要如果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等一系列的問題。這樣的質疑能從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我們老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
(三)、課后質疑,發(fā)揮想象,深度理解。
回顧延伸分析講解完課文后,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可彌補教師在教學中的遺漏部分,從而加深理解課文。如“這節(jié)課中我們學到哪些知識?你認為哪些知識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你覺得這節(jié)課掌握最好的知識是哪些?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提出來討論等。如教學完《戰(zhàn)爭與和平》課文后,一學生提出:如果沒有了美國世界上還有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嗎?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不屬于初中現時學習的內容和范疇,但這一問題提出來,立即激起全班同學的興趣,各種想象在學生的頭腦里不斷的迸發(fā)出來,發(fā)散性思維充分得到發(fā)揮。后來通過引導和點撥結合書本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美國經濟實力”和“世界歷史發(fā)展中出現的帝國”等等,這樣讓學生理解美國之所以能稱霸世界的原因和根源,同時也讓學生認識世界沒有了美國,但不代表就沒有另外一個“美國”出現,所以只要有殖民掠奪和擴張,就有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樣通過課后質疑,不僅使他們對課文的內容得到更深層的理解,同時延伸對課外知識的涉獵和積累,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對道法課的學習樂趣。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法課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質疑的地方是不少的,關鍵的一點是要使學生做到在閱讀課文中多動腦筋思考,做到學中問,問中學。朱熹說得好:“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迸囵B(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使學生敢問、想問、愛問、會問是新課標下道法課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問難,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良機,是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開端,是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途徑。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讓我們共同探討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方式方法,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學會思考,也就學會質疑。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陳玉秋主編:《課程與教學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3]余文森主編:《新課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