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明
隨著民間“國學熱”的持續(xù)升溫,以及教育對傳統(tǒng)文化的日益重視,國學進入中小學課堂已不再是“可不可以”的問題,而是“怎么進入”的問題?,F在,很多中小學都在嘗試著建設自己的國學課堂:有的編國學校本教材,有的開設專門的國學課程,有的請國學專家來校授課,有的通過各種形式的校園活動進行國學教育滲透,不一而足。這些嘗試,有的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有的還在摸索之中,有的效果一般。筆者認為,國學教育要在中小學落到實處,要長久地產生真正的文化效力,就必須建設真正的“國學課堂”。什么是國學課堂呢?簡言之,就是以國學為載體,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下面就國學課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從建設真正、持久的國學課堂的角度逐步分析。
目標定位:文化傳承
從教育部印發(fā)《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兩份文件均指出:中小學的國學教育、國學課堂教學的根本目標是繼承、發(fā)展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與中小學的其他課程,有了明顯的指向差異。
從語言載體來講,國學課堂與一般的語文課堂有一定的共性,即教學材料都是語言文字,都依托語言符號。但國學課堂教學的目標不在語言、不在一般的文學知識或常識,而在于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其落腳點在文化。北京師范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說:“國學教育的目的,從最根本上說,是要使教育的對象,從一個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上的中國人,變成一個自覺的、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成為一個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現代中國人,成為一個有良好文化素養(yǎng)的‘君子’。”因此,國學課堂中的經典傳授,不在于一般性的語言學習(如文言文的學習),也不在于一般性的古代知識的學習,而在于文言文、古代知識背后的優(yōu)秀文化思想。它能夠影響現代人的思想和靈魂,對現代人進行一種人格的熏陶,從而影響、規(guī)范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這也是文化這一精神產品自身的規(guī)定性要求:文化的特點是“知行合一”,在于實踐。國學關涉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素養(yǎng)的根基之學,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中談到的:“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边@也就是說,國學課堂的教育目標是文化的傳承,而文化的傳承中,最重要的是做到“知行合一”,要求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去踐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理念。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天然含有這種“知行合一”的基因。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墩撜Z·泰伯》)(孔子說:“人的修養(yǎng)開始于學《詩》,自立于學禮,完成于學樂?!保┰诳鬃幽抢铮瑢W習文化與人格修養(yǎng)、行為規(guī)訓是合二為一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袁濟喜表示,古代經典詩文既是德育、智育、美育的載體,同時也是本體:以《詩經》為例,它不僅是文學的范疇——形式上表現為古詩詞,同時也凝聚著“仁義禮智”的內涵——這就超越了技巧,達到了人格范疇。所以,國學課堂的經典教育,不是像一般語文課那樣強調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語言技能的訓練,而是是一種人格精神、文化心理的養(yǎng)成。
因此,中小學國學課堂不僅要讓學生“讀國學”,更要教學生“用國學”,要告訴學生怎樣修養(yǎng)身心,怎樣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實現學用結合。
關于國學課堂與一般語文課堂,還有其他區(qū)別。(如表)
適用方法:誦讀與講解
誦讀法 傳統(tǒng)國學經典的語言符號多是文言文,它在文法上有自己的特色,如簡潔,有一定的行文韻律,講究對仗、并舉,追求齊整等等,容易上口誦讀,所以,誦讀法是國學課堂教學中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方法。在國學課堂中開展誦讀教學要注意以下事項:①教師要進行示范,要教誦讀的方法,如斷句、劃分節(jié)奏、打拍子讀,甚至更高要求的吟誦方法;②開始可以慢些,要求學生要吐字分明、清晰,待學生訓練一段時間后,可以逐漸加快誦讀的速度;③要進行目的不同的、多層次的誦讀,如初見原文的熟悉性誦讀、教師講解后的理解性誦讀、學生有了一定感悟后的吟誦乃至背誦,反復誦讀以形成牢固的記憶,就自然內化為學生的一種文化血脈。
中小學生有較強的記憶與模仿能力,而理解與邏輯思維能力還較弱,所以要在中小學練就誦讀、背記等“童子功”。盡管有些國學經典在內容方面的深奧,但只要思想是正確的,形式是美的,便于記誦,也可以先讓學生背記下來。在國學經典的學習中,“積累大于理解”有時候是可以成立的,像陶淵明那樣“好讀書不求甚解”——只管像牛吃草那樣先吃下去(記?。?,待日后慢慢反芻,自然內化為一種文化養(yǎng)分。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打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但在讀、背時,要注意激發(fā)學生興趣,要注意讀、背的方法指導,切不可機械式的死記硬背。徐梓先生說:“單純地讓兒童死記硬背,全然忽視理解,而且又不提供合適的背誦材料(比如句子短小、形式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鏗鏘悅耳、兒童喜聞樂道的蒙書、唐詩和宋詞),嚴重敗壞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是教師在進行國學教學時特別需要注意的。
講解法 國學經典的語言符號大多是文言文,而且內容深奧,因此教師的講解就非常重要。但這種講解,要與語文課上語文教師給學生講解文言文的講解法區(qū)別開來。語文課上的文言文講解比較注重語言知識的學習,“這種以古典語言學習為中心的經典教育,在教育實踐中往往因解決語言學習上的障礙的需要把語言的學習同思想的訓練和文化的積淀割裂開來,執(zhí)著于訓話考據,而忽視了義理與文化上的觀照與省察。”而國學課堂中的教師講解,其立足點是進行文化傳承,因此,文言文知識不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只要弄通文意即可。所以,教師的講解要做到:①只講重點、疑難的地方,一般不做全文貫通式講解,能少講就不多講。②要講準確,但不要講得太深,要多給學生自己思考、體悟的空間。在“如何教授國學”的問題上,關于講得準確,著名的教育學家黃濟有如下論述:“要回歸原著和原意,不要任意發(fā)揮和臆測?!易⒘洠涀⑽摇?,是講授國學的禁忌。教授國學常常會遇到對古文釋義和解讀的難題,出現見仁見智的問題,從古至今,不乏實例。為此,就需要力求回歸原意,從多方而去尋求根據,從作者的整體思想去求得解答?!比绾伟颜Z意講準確,的確需要我們的國學教師花些硬功夫、苦功夫。③考慮到學生的接受問題,教師的講盡量與學生的讀結合起來,不要一味的講,或者一味的讀,“讀講結合”是提高學生興趣、不容易倦怠的好辦法。④教師要盡量講得趣味,講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國學故事”就是好辦法。如某老師講解《笠翁對韻》中的“舉杯邀月飲,騎馬踏花歸”,就講李白詩歌及宋徽宗考畫院畫家的故事來進行說明,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當然,這些故事的選擇,不僅要考慮趣味性,更要考慮內容的契合性,以及對文化傳承的益處。
討論法及其他
討論法 因國學的文化特性,以及它與今天時代的差異性,所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一些問題以明辨是非、深刻領悟,就非常有必要的了。這樣的討論,也能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符合今天教育的發(fā)展潮流。在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時,一要設置真正有討論價值的問題;二要注意古今結合,與當代社會、現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如我國臺灣地區(qū)《國學基本教材》中,在《論語》“言行篇”后,讓學生討論的問題是:“現代社會講究自我推銷,這和孔子要求的‘訥言敏行’是否矛盾?”在《孟子》“存理克欲”篇之后,提出的問題是:“孟子主張養(yǎng)心寡欲,但發(fā)展經濟必須刺激消費,如何在寡欲與刺激消費之間取得平衡呢?”這兩個問題,都很有深度,能夠刺激學生對《論語》《孟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深入地辨析與思考,有助于他們把這些國學經典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密切聯(lián)系起來。這是真正學習國學的方法,也是國學的生命力之所在。
表演法 把深奧的國學內容,讓學生以故事表演的形式進行學習。陳鶴琴先生曾說:“經書的文字古奧,敘事說理,多偏于政治道德方面。幼年兒童不易明白。只好選擇其適合兒童心理之記述,改編作故事或戲劇的體裁,教他們閱讀,教他們表演,他們自然就能明白了解,興趣濃厚?!北硌莘ㄓ绕溥m合把國學內容呈現為故事,或者有故事能夠恰當地表現它的時候。
由字入理法 中國傳統(tǒng)教育是“以小學通經學”,小學的功夫就是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在傳統(tǒng)國學中居于舉足輕重的基礎性地位。中國古人極為重視小學的訓練,“欲通經史子集之學,必先通‘小學’。不通‘小學’,則不通‘經學’?!眹鴮W大師章太炎在《國學概論》中說:“所以研究國學,無論讀古書或治文學、哲學,通小學都是一件緊要的事。”每一個漢字,都蘊含有豐富的文化信息,若教師在國學課堂上能夠利用中國古人的教學、治學經驗,由字入手,從字的形、音、義出發(fā),引出其隱含的文化信息,這很能夠吸引學生。
另外,現在已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現代教育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國學課堂的教學,這一點自不用贅述。
(作者單位:廣東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