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艷
《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生活化,已經成為課程的基本屬性。構建幸福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就是要讓課堂回歸學生的生活,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不斷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幸福,并在這樣的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讓課堂語言“活”起來
充滿童趣的幸福語言,創(chuàng)設良好課堂氛圍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使之在充滿童趣的課堂上感受到課堂是有意思的,學習是幸福的。
例如:“我家的家規(guī)”一課,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兒歌《有家教的孩子人人夸》:“出門之前說再見,回到家里問聲好;日常飯菜不挑揀,光盤行動都說好;客人到家做客時,招呼就座有禮貌;客人走時忙相送,歡迎下次再見面;有家教有禮貌,這樣的孩子人夸贊?!?/p>
兒歌的創(chuàng)編體現了兒童的語言特點,充滿了童趣,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學生接受,既能幫助學生梳理、記憶學習內容,也便于課上指導學生的行為,課下強化學生的行為。
充滿童趣的幸福語言不僅僅有兒歌,還有講故事。教師情境的導入語、講解、引導學生討論的語言、過渡語言等內容都要注意充滿童趣。教師充滿童趣的語言運用,能夠創(chuàng)設溫暖、快樂的學習氛圍。
充滿激勵的語言,激發(fā)學生內在動力 ?每個學生都喜歡被表揚,課堂上充滿激勵的語言評價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夸獎。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語言在不斷發(fā)生著變化:“你的發(fā)言太精彩了,讓人刮目相看!”“你真像個小老師,說的頭頭是道!”“你說得很有道理,讓老師都佩服!”
精彩的發(fā)言要鼓勵,膽怯的發(fā)言要啟發(fā),錯誤的發(fā)言要引導,更重要的是要聽到孩子的話外之音,并抓住有價值的發(fā)言,與他們形成對話,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深入探討,讓每個孩子都安心發(fā)言,無拘無束地交流。
勝似有聲的語言,學生獲得心靈的慰藉 ?語言不一定用嘴說出來,課堂上,教師一個贊許的眼神、一絲淡淡的微笑、一個輕輕的撫摸,都是無聲的言語,都能使學生獲得精神的滿足、心靈的慰藉,感受到課堂的溫暖和老師的關愛。
讓課堂情境“活”起來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課堂情境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之感受到學習的幸福。
真實的生活情境 ?真實的生活情境與社會情境為兒童成長帶來各種契機,蘊含著多樣的課程資源,是“曾經”發(fā)生的“現場”。它蘊含著兒童豐富的生活體驗和感受,是兒童實現自我道德建構的基礎。學生生活中許多的素材,都可以作為課堂的資源。
學習的活動情境 ?課堂中的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問題解決學習、小組學習等活動,串聯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活動情境”。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就存在于這些學習的情境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巧妙安排孩子們喜歡的活動,或在課堂的某一環(huán)節(jié)安排活動,或讓活動貫穿整節(jié)課,都可以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延伸的拓展情境 ?課上的感悟體驗要內化為學生的品格,還需要拓展實踐導行,落實在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
“團團圓圓過中秋”一課,課上學生知道了重陽節(jié)也被稱為“敬老節(jié)”。課后,可以抓住正值重陽節(jié)的契機,與班主任配合,在班里發(fā)起“尊老敬老倡議”,開展“敬老五個一”活動:“為家里老人:打一次慰問電話、洗一次腳、捶一次背、泡一杯茶、陪一次散步。”活動結束后,還可以把活動過程和感想以多種形式在班級里進行交流匯報,使學生感受到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并愿意一直堅持這樣做下去。課后的延伸活動,深化了學生在課堂上對愛的理解和感悟,指導了學生生活。
讓課堂評價“活”起來
每個人都需要鼓勵,渴望得到賞識。激勵的語言評價最直接,最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課上小貼畫、小獎品的發(fā)放也是學生喜歡的評價方式。
在教學中還要重視學生自我評價和互評的能力提高,發(fā)揮課堂教學中評價的診斷、激勵和教育功能,使學生在評價中體會到成功,對他今后的學習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中,學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課后同學間還可互相監(jiān)督,互相促進。教師再借助學校開展的各項評比活動,給學生以激勵。相信學生會自覺地約束自我行為,體會到不斷成長進步的快樂!
學習的課堂是幸福的課堂,幸福課堂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讓每位學生今天幸福,更是為他們的未來幸福打基礎。幸福是人生的終極追求,也是幸福課堂對學生的最大關照。讓我們在心靈里點亮幸福的燈盞,用嶄新的理念、飽滿的激情、無窮的智慧,去實踐幸福的課堂,擁抱幸福的明天。
(作者單位:北京市豐臺區(qū)豐臺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