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紅
[摘要]目的:探索淺談骨科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術中預防和護理。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6月到2018年12月的下肢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患者給予綜合性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結果:研究組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為6.67%,深靜脈血栓未形成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為33.33%。研究組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下肢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綜合性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效降低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
[關鍵詞]下肢骨折;深靜脈血栓;綜合性護理;圍手術期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03-000-01
下肢骨折患者在手術中容易形成深靜脈血栓,對患者術后康復造成嚴重的影響,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骨科手術后非常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如果沒能及時有效治療,則會致使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患者有可能喪失部分功能,嚴重者會致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對骨科下肢骨折手術后的深靜脈血栓采取有效預防護理至關重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8年6月到2018年12月的下肢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患者給予綜合性護理。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1-74歲,平均年齡(56.5±5.3)歲;研究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56.8±5.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圍術期給予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患者給予綜合性護理干預:①術前護理:醫(yī)護人員評估患者病情,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檢查,并且對手術的風險進行評估。護理人員需要觀察患者的心理情緒,給予患者心理指導,消除患者的焦慮、恐慌心理,增強患者的信心。術前給予患者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栓通。術前保證患者血糖、血壓恢復到正常。②術中護理:術中醫(yī)護人員需要合理使用下肢止血帶,不要損傷血管內膜,縮短手術時間。③術后護理: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xiàn)胸悶、呼吸困難、劇烈咳嗽等癥狀。術后4小時,對患者患肢進行加壓治療。術后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使患者盡快恢復肢體功能。如果患者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勿按摩。密切觀察患者并發(fā)癥情況,并且對癥治療。術后多食富含吡嗪的食物,可以稀釋血液、改變血液粘稠度。督促患者多喝水,不要用力排便導致腹壓增高,進而引起下肢靜脈回流或腹壓突然下降形成栓子脫落致使栓塞。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
1.4統(tǒng)計學處理本文所有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學分析均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x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研究組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為6.67%,深靜脈血栓未形成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為33.33%。研究組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深靜脈血栓發(fā)病機制,目前仍采用的三大原理是血管壁損傷、血流緩慢及血液高凝狀態(tài)。下肢骨折患者由于臥床時間比較長,肢體活動量少,創(chuàng)傷后使用止血藥物、輸血、手術等創(chuàng)傷會改變血小板、組織釋放凝血因子導致血流緩慢,這些都會誘發(fā)深靜脈血栓。在骨外科手術中,由于患者受體位、麻醉因素的影響,較易形成深靜脈血栓。有研究顯示術中使用止血帶,采用仰臥位可以降低靜脈血流,患者的患肢周圍靜脈麻醉后容易出現(xiàn)擴張現(xiàn)象,致使靜脈血管中血流淤積,形成靜脈血栓。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做好高危患者術前、中、后期的預防、物理預防、藥物治療預防的各項護理工作,是防止和減少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關鍵所在。深靜脈血栓嚴重者會導致患者死亡。有研究結果證實圍手術期給予患者有效的綜合性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給予下肢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綜合性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效降低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值得臨床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