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夕芮
想我華夏,泱泱大國,悠悠千年,傳統(tǒng)文化根深葉茂 。
根之一,詩詞文化?!坝盐骱任髯?,淡妝淡抹總相宜。”自然美景,樂以忘憂,會心之處,不知老之將至。“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比松桌希杈葡?,懷才不遇,千古同悲?!皣粕胶釉冢谴翰菽旧?。”忠君愛國,日月可鑒,天地變色。所謂詩歌,情動于心,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舉手投足之間,自然萬物、個人際遇、家國天下訴諸筆端,彌漫成詩意國度,詩歌成就了我們民族的詩意生活。
根之二,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首。是家族年終的總結(jié),來年的計劃安排;是人神狂歡節(jié),天地共享日;是血脈的交匯點,凝聚力的孵化地;是根對葉的召喚,葉對根的反哺。寒食清明,是萬物的復活節(jié),是青年的相親大會,是我們對祖先的拜訪日,也是中國人的感恩節(jié)。端午,始于辟邪,繼而演變?yōu)榧o念一個人,最終演繹為一場持續(xù)數(shù)千年的愛國主義紀念日;愛一個人,進而愛一個國家,愛一個國家,將之滲入整個民族的骨髓。七夕與中元,這是人間與天堂、人間與冥府的對話,躲到葡萄架下,我們能聽到來自天堂的對話;插上香,點燃紙錢,我們能撥通通向冥府的電話;這兩個節(jié)日告訴我們?nèi)撕蜕袷瞧降鹊?,血脈親情可以跨越冥府天堂。中秋,這是一個讓神仙也艷羨的日子,嫦娥就在天上自怨自傷,“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倍覀儎t“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滿堂唯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神仙日子,不外如此!重陽,九九為重陽,寓意“長長久久”,《西京雜記》有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中國自漢以降,均推行“以孝治天下”,最好的日子自然留給老人,比之西方的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我們真誠得太多了……傳統(tǒng)節(jié)日實則是中國人的洗漱日,文化是水,儀式是皂,徜徉其中,我們的靈魂變得越來越圣潔。
根之三,禮儀文明。我們素來被譽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實至名歸。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掀開第一頁的時候,禮儀就伴隨著人類的祭祀活動產(chǎn)生,伴隨著原始宗教而產(chǎn)生了。對天地宇宙自然萬物的認知,形成了我們的世界觀,對天、地、人相互關(guān)系的認知體系,其核心內(nèi)容之一是天地鬼神的祭祀。我們的禮儀也從此處誕生,進而我們用對待天地鬼神的禮儀來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自然能夠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禮儀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處世方式、文化面貌與思維方式。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我們能長多高,關(guān)鍵是要看我們的根能扎多深!
(指導教師? 石? 江)